一种灌肠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56222发布日期:2023-03-07 19:07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灌肠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灌肠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2.老年人由于器官解剖结构上的退行性变化,生理功能普遍降低,容易发生便秘。而灌肠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方法,但现有的灌肠装置,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患者体内积存了大量的宿便,容易将灌肠装置的灌肠装置堵塞,出现该中情况下,则需要医护人员将灌肠装置取出,清理后才能重新插入,该种情况下,不仅浪费药液,且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给了一种灌肠辅助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灌肠辅助装置,包括主管道;所述主管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
5.v型支管,连通于所述主管道的另一端;所述主管道于v型支管形成y型管道;
6.集污部,连通于所述v型支管的一端部;
7.止回组件,设于所述v型支管的另一端部;
8.进药管,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止回组件上且操作性连通于所述主管道;其中,回止组件包括:
9.柱形管,一端部连通于所述进药管;所述柱形管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
10.塞盖,堵塞在所述柱形管的另一端部;
11.塞柱,通过回弹部间断性对所述柱形管连通进药管的端部进行封堵;
12.出药部,设于所述柱形管的侧壁且连通于所述主管道;所述出药部在所述塞柱的作用下间断连通于所述柱形管的中空结构。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患者进行灌肠处理时,医护人员将主管道插入肛门,并通过进药管充入药液,药液的流入柱形管后,带动塞柱向塞盖移动,使药液通过出药部进入主管道内,当灌肠操作的过程中,出现宿便时,在回止组件的作用下,宿便沿主管道流入集污部内,有效避免出现堵塞的情况发生。
14.优选的,所述塞盖于所述塞柱均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15.优选的,还包括:
16.球型灌肠插头,连接于所述主管道的一端部;
17.若干出药口,设于所述主管道上且靠近所述球型灌肠插头;
18.电刺激组件,安装于所述主管道上且靠近所述出药口;
19.控制组件,连接于所述主管道的外表面且通讯连接于所述电刺激组件,在控制组件与电刺激组件的相互配合下,对直肠壁发出微弱的电流进行刺激,对直肠进行排便反射
训练。
20.优选的,所述电刺激组件包括:
21.肠状囊体,套接在所述主管道上且与所述主管道相互隔离;
22.若干电极,周向阵列镶嵌在所述肠状囊体的外表面且通讯连接于所述控制组件;
23.电源,设于所述肠状囊体内且电连接于所述电极,通过电极对直肠壁进行反复刺激,达到对直肠进行排便反射训练。
24.优选的,所述肠状囊体的外表面设有若干凹痕。
25.优选的,所述电极采用柔软的圆片状电极。
26.优选的,所述集污部采用可伸缩的桶体,当需要使用时,在外力的作用下,使桶体处于伸展状态,确保集污部处于最大容量状态,当处于未使用状态下,在外力的作用下,使桶体处于收缩状态,便于收纳。
27.有益效果:通过主管道于v型支管相连通,将主管道的进管分出两个通路,并在其中以通路上安装有止回组件,通过安装有止回组件的通路向主管道内充入药液,对患者进行灌肠操作,当出现粪便时,粪便沿主管道回流,并在止回组件的作用下,将进药管封堵,是回流的粪便流入集污部内,有效避免在对患者灌肠时,出现粪便堵塞的情况。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止回组件结构示意图。
30.图1至图2中附图标记为:主管道1、v型支管2、集污部3、止回组件4、进药管5、球型灌肠插头6、出药口7、肠状囊体8、电极9、控制组件10、柱形管41、塞盖42、塞柱43、出药部44。
具体实施方式
31.在实际的应用中,申请人发现:现有的灌肠装置,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患者体内积存了大量的宿便,容易将灌肠装置的灌肠装置堵塞,出现该中情况下,则需要医护人员将灌肠装置取出,清理后才能重新插入,该种情况下,不仅浪费药液,且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针对这些问题,所以发明了一种灌肠辅助装置,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
32.请参考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灌肠辅助装置,包括主管道1,连通于所述主管道1的一端的v型支管2,连通于所述v型支管2的一端部的集污部3,设置在所述v型支管2的另一端部的止回组件4,以及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止回组件4上的进药管5;所述主管道1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主管道1于v型支管2形成y型管道,所述进药管5操作性连通于所述主管道1,其中,所述回止组件包括一端部连通于所述进药管5的柱形管41,堵塞在所述柱形管41的另一端部的塞盖42,通过回弹部间断性对所述柱形管41连通进药管5的端部进行封堵的塞柱43,以及设置在所述柱形管41的侧壁的出药部44;所述柱形管41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出药部44连通于所述主管道1,所述塞盖42于所述塞柱43均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出药部44在所述塞柱43的作用下间断连通于所述柱形管41的中空结构,当需要对患者进行灌肠处理时,医护人员将主管道1插入肛门,并通过进药管5充入药液,药液的流入柱形管41后,带动塞柱43向塞盖42移动,使药液通过出药部44进入主管道1内,当灌肠操作的过程中,出现宿便时,在回止组件的作用下,宿便沿主管道1流入集污部3
内,有效避免出现堵塞的情况发生,所述集污部3采用可伸缩的桶体,当需要使用时,在外力的作用下,使桶体处于伸展状态,确保集污部3处于最大容量状态,当处于未使用状态下,在外力的作用下,使桶体处于收缩状态,便于收纳。
33.在进一步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主管道1的一端部的球型灌肠插头6,设于所述主管道1上若干出药口7,安装于所述主管道1上电刺激组件,以及连接于所述主管道1的外表面控制组件10;所述出药口7靠近所述球型灌肠插头6,所述电刺激组件靠近所述出药口7,在球型灌肠插头6的作用下,便于医护人员对主管道1的插入操作,所述控制组件10通讯连接于所述电刺激组件,在控制组件10与电刺激组件的相互配合下,对直肠壁发出微弱的电流进行刺激,对直肠进行排便反射训练,其中,所述电刺激组件包括套接在所述主管道1上的肠状囊体8,周向阵列镶嵌在所述肠状囊体8的外表面的若干电极9,以及设置在所述肠状囊体8内的电源;所述肠状囊体8与所述主管道1相互隔离,所述肠状囊体8的外表面设有若干凹痕,所述电极9采用柔软的圆片状电极9,所述电极9通讯连接于所述控制组件10,所述电源电连接于所述电极9,通过电极9对直肠壁进行反复刺激,达到对直肠进行排便反射训练。
34.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灌肠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道;所述主管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v型支管,连通于所述主管道的另一端;所述主管道于v型支管形成y型管道;集污部,连通于所述v型支管的一端部;止回组件,设于所述v型支管的另一端部;进药管,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止回组件上且操作性连通于所述主管道;其中,回止组件包括:柱形管,一端部连通于所述进药管;所述柱形管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塞盖,堵塞在所述柱形管的另一端部;塞柱,通过回弹部间断性对所述柱形管连通进药管的端部进行封堵;出药部,设于所述柱形管的侧壁且连通于所述主管道;所述出药部在所述塞柱的作用下间断连通于所述柱形管的中空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肠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塞盖于所述塞柱均采用弹性材料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肠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球型灌肠插头,连接于所述主管道的一端部;若干出药口,设于所述主管道上且靠近所述球型灌肠插头;电刺激组件,安装于所述主管道上且靠近所述出药口;控制组件,连接于所述主管道的外表面且通讯连接于所述电刺激组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灌肠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刺激组件包括:肠状囊体,套接在所述主管道上且与所述主管道相互隔离;若干电极,周向阵列镶嵌在所述肠状囊体的外表面且通讯连接于所述控制组件;电源,设于所述肠状囊体内且电连接于所述电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灌肠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肠状囊体的外表面设有若干凹痕。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灌肠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采用柔软的圆片状电极。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肠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污部采用可伸缩的桶体,当需要使用时,在外力的作用下,使桶体处于伸展状态,确保集污部处于最大容量状态,当处于未使用状态下,在外力的作用下,使桶体处于收缩状态,便于收纳。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灌肠辅助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主管道,连通于所述主管道的一端的V型支管,连通于所述V型支管的一端部的集污部,设置在所述V型支管的另一端部的止回组件,以及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止回组件上的进药管;所述主管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主管道于V型支管形成Y型管道,所述进药管操作性连通于所述主管道,其中,所述回止组件包括一端部连通于所述进药管的柱形管,堵塞在所述柱形管的另一端部的塞盖,通过回弹部间断性对所述柱形管连通进药管的端部进行封堵的塞柱,以及设置在所述柱形管的侧壁的出药部。本实用新型在对患者进行灌肠的过程中,有效避免主管道的堵塞。免主管道的堵塞。免主管道的堵塞。


技术研发人员:张琼 郑丹尼 程玲娣 苗素琴 余娜 潘文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2.07.05
技术公布日:2023/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