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电子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24436发布日期:2022-11-25 20:12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电子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一种医用电子内窥镜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窥镜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医用电子内窥镜。


背景技术:

2.电子内窥镜是一种可插入人体体腔和脏器内腔进行直接观察、诊断和治疗的集光、机、电等高精尖技术于一体的医用电子光学仪器,是现代医学最常用的医疗器械之一,现有内窥镜除了通过口腔等人体天然孔道或手术制造的孔道进入人体,帮助医生筛查、诊断疾病外,现阶段还可以辅助医生进行微创手术。
3.电子内窥镜主要包括先端弯曲部、插入部、操作部、电气接头部。先端弯曲部是内窥镜的最前端,由钳子管道出口、弯曲橡皮等组成。插入部外面是带刻度的外皮,内部包裹着钳子管道和鼓轮钢丝。操作部是医生检查、治疗时手持操作的部分,主要包括角度控制转子、卡锁、功能按钮、吸引活塞、钳子管道入口等。电气接头部是电子内窥镜连接冷光源和图像处理系统的部件,由电气接头、吸引接头组成。在诊治活动中动作最频繁的部位是操作部和镜身,这两个频繁工作的部件一旦损坏,必须请专业人员用专用工具和专用配件才能进行修复,造价高,时间长。因此,正确地操作和精心的维护保养,对防止和减少电子内窥镜的故障发生,延长其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4.电子内窥镜的以上结构及使用要求,决定其加工制作结构必然复杂,对应的装配工艺繁琐和苛刻,造成现有加工制作过程中,装配方式和加工工艺复杂,不便于批量化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用电子内窥镜,操作部壳体采用双瓣式对开对接的结构,便于将大部分工序集中两瓣式的壳体内,且可以同时进行多道加工工序,优化加工工艺和装配方式,有效提高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
6.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医用电子内窥镜,包括:
8.插入部,呈细长挠性弯曲状、适于进入患者体内并在医疗手术过程中获取所需角度的图像;
9.操作部,其设置在所述插入部的近侧上,用于控制所述插入部远端连接的摄像头端部挠曲或\和弯曲、以形成通过患者体内的弯曲路径和控制所述插入部远端摄像头在医疗手术过程中获取所需角度的图像;
10.所述操作部包括左壳体、右壳体和旋转手柄,所述左壳体和所述右壳体对开连接,所述旋转手柄旋装套装于所述左壳体上,所述旋转手柄对应的左壳体内同轴安装有通过两条弯曲牵引钢丝控制插入部的旋转轮;
11.所述左壳体上所述旋转手柄旁侧上方还分别设有第一硅胶按键和第二硅胶按键;
12.所述左壳体顶端穿套固定有信号连接端,所述插入部安装于所述左壳体下端通孔
处;
13.所述左壳体下侧内部还设有与插入部的工作通道直接连通的壳体工作通道;
14.所述右壳体上对应旋转手柄轴向设有测漏装置。
15.优选地,所述旋转轮通过锁紧膨胀螺钉固定安装于所述旋转手柄的转动轴上。
16.优选地,所述信号连接端穿套安装于所述左壳体内并用锁紧螺母固定。
17.优选地,所述测漏装置一体化成型的安装于右壳体上。
18.优选地,所述壳体工作通道包括鲁尔接头和薄壁不锈钢弯管,该壳体工作通道直接从正面压入左壳体上,薄壁不锈钢弯管与插入部内设置的钳道管粘接相接。
19.优选地,所述插入部内设有螺纹管,螺纹管的固定端卡扣安装于左壳体内,插入部内的两条弯曲牵引钢丝的钢丝固定端安装固定于旋转轮上。
20.优选地,所述左壳体外缘及内侧分别设有与所述右壳体外缘对接的母止口和母扣,对应的所述右壳体外缘及内侧设有与母止口、母扣分别配合的公止口和公扣,所述左壳体的母止口内还涂覆有用于左壳体与右壳体对接缝隙密封连接的密封胶。
21.优选地,所述左壳体与右壳体卡扣对接后还设有由插入部下方穿套、并装配到卡扣壳体下端的硅胶护套,所述硅胶护套与卡扣壳体下端连接处还设有穿过硅胶护套、将硅胶护套与左壳体及右壳体连接处过盈卡箍锁紧的金属固定环。
22.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23.相比现有技术中采用上下套筒方式的操作部壳体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操作部采用双瓣式对开对接的结构,便于将大部分工序集中在两瓣式的壳体内,同时可以进行多道加工工序,极大提高了操作部的设计空间,便于优化加工工艺和装配方式,有效提高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
24.而且,左壳体与右壳体密封方式,采用了防溢胶止口与密封胶和倒扣结合的方式,在保证密封连接的同时,有效保证装配效率;
25.同时,侧漏装置与右壳体一体注塑成型,免去侧漏装置的安装及密封风险;以及左壳体内的旋转轮采用注塑一体成型,一并设计钢丝导向位、钢丝防脱扣和钢丝焊接头安装槽,减去其他部件及装配风险;且旋转轮采用锁紧膨胀螺钉固定于旋转手柄穿套在左壳体内的转动轴上,锁紧的同时,与旋转手柄膨胀紧配。
26.另外,插入部内螺纹管端部倒扣安装于左壳体内,免去胶水固定,有效节省装配时间;以及操作部内的工作通道采用内径一致的薄壁不锈钢管,折弯工艺简单,可以直接连通插入部的工作通道,省去焊接及变径工艺。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左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右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硅胶护套及金属固定环的装配示意图;
32.图中:
33.1、左壳体;2、右壳体;3、旋转手柄;4、牵引钢丝;40、钢丝固定端;5、插入部;50、螺
纹管;51、固定端;6、旋转轮;7、锁紧膨胀螺钉;8、第一硅胶按键;9、第二硅胶按键;10、信号连接端;100、锁紧螺母;11、壳体工作通道;110、鲁尔接头;111、薄壁不锈钢弯管;112、钳道管;12、测漏装置;13、母止口;14、母扣;15、公止口;16、公扣;17、硅胶护套;18、金属固定环。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一种医用电子内窥镜,包括插入部和操作部,插入部呈细长挠性弯曲状、适于进入患者体内并在医疗手术过程中获取所需角度的图像;操作部设置在插入部的近侧上,用于控制插入部远端连接的摄像头端部挠曲和弯曲、以形成通过患者体内的弯曲路径和控制插入部远端摄像头在医疗手术过程中获取所需角度的图像。
36.如图1至图5所示,该操作部包括左壳体1、右壳体2和旋转手柄3,左壳体1和右壳体2对开连接,旋转手柄3旋装套装于左壳体1上,旋转手柄3对应的左壳体1内同轴安装有通过两条弯曲牵引钢丝4控制插入部5的旋转轮6,该旋转轮6通过锁紧膨胀螺钉7固定安装于旋转手柄3的转动轴上;在左壳体1上旋转手柄3旁侧上方还分别设有第一硅胶按键8和第二硅胶按键9,其中,第一硅胶按键8通过挤压变形,穿过左壳体的左上方通孔80完成装配,第一硅胶按键8和第二硅胶按键9利用自身自张弹性实现孔位处密封,第二硅胶按键9从左壳体直接按压至装配位;在左壳体1顶端穿套固定有信号连接端10,信号连接端10穿套安装于左壳体1内并用锁紧螺母100固定,插入部5安装于左壳体1下端通孔处;左壳体1下侧内部还设有端口与第一硅胶按键8及第二硅胶按键9位于同一方位、且与插入部5的工作通道直接连通的壳体工作通道11;右壳体2上对应旋转手柄3轴向设有与壳体一体化成型的测漏装置12,通过测漏装置12中的测漏主芯实现测漏功能
37.继续如图1至图5所示,壳体工作通道11包括6%鲁尔接头110和薄壁不锈钢弯管111,该壳体工作通道11直接从正面压入左壳体1上,薄壁不锈钢弯管111与插入部5内设置的钳道管112粘接相接。该插入部5内还设有螺纹管50,螺纹管50的固定端51倒扣卡接的安装于左壳体1内,插入部5内的两条弯曲牵引钢丝4的钢丝固定端40安装固定于旋转轮6上,由于旋转轮采用注塑一体成型,旋转轮上一并设计有钢丝导向位、钢丝防脱扣和钢丝焊接头安装槽,减去其他部件及装配风险,便于对弯曲牵引钢丝4进行安装及固定;使用时,弯曲牵引钢丝4连接插入部5的前端弯曲部分,通过壳体外部旋转手柄3带动旋转轮6,再拉动钢丝固定端40,带动弯曲牵引钢丝,实现插入部5前端的弯曲部分进行角度弯曲。
38.继续如图1至图5所示,在左壳体1外缘及内侧分别设有与右壳体2外缘对接的母止口13和母扣14,对应的右壳体2外缘及内侧设有分别与母止口13、母扣14配合的公止口15和公扣16,在左壳体1的母止口13内还涂覆有用于左壳体1与右壳体2对接缝隙密封连接的密封胶,实现左壳体1与右壳体2扣位对接后固定密封。在左壳体1与右壳体2卡扣对接后还设有由插入部5下方穿套、并装配到卡扣壳体下端的硅胶护套17,该硅胶护套17与卡扣壳体下端连接处还设有穿过硅胶护套17、将硅胶护套17与左壳体1及右壳体2连接处过盈卡箍锁紧的金属固定环18,通过金属固定环18和硅胶护套17有效实现插入部5与操作部之间的连接
固定。
39.该实施例中,由于操作部采用双瓣式对开对接的结构,便于将大部分安装工序集中在两瓣式的壳体内,提高了操作部的设计空间,便于在壳体内直接进行多道加工工序,便于优化加工工艺和装配方式,有效提高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1.以上所述实施例只是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