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引流组件

文档序号:33301238发布日期:2023-02-28 22:51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引流组件

1.本实用新型属于引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医用引流组件。


背景技术:

2.引流组件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一种医疗器械。临床上应用的外科预留针管种类很多,有的用于导尿,有的用于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胆道等都有应用。外科引流为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
3.目前的引流组件包括预留针管与储液袋,其两者的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储液袋、第三导液管,储液袋的入口端通过第一导液管连接有橡胶管状结构的套筒;其组装方法如下:将第三导液管的一端与患者身上的预留针管相连,第三导液管的另一端插接至套筒的内部;
4.但上述引流组件存在如下缺陷:由于存在生产误差,导致套筒内径会略大于第三导液管的外径,套筒与第三导液管有时并不能紧密配合,此时便需要医护人员在第三导液管外壁缠绕胶带,使得第三导液管能紧密的插入至套筒内,上述操作十分繁琐、且密封效果并不能很好的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医用引流组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医用引流组件,包括储液袋、密封盖以及第一导液管,所述储液袋顶面贯通连接有密封盖,所述储液袋底面贯通连接有第一导液管,所述第一导液管底端贯通连接有塞接组件,所述塞接组件外壁配合套接有导筒,所述导筒直径大于第一导液管直径,所述导筒底端连接有内部为管道结构的对接组件;
7.所述塞接组件包括端盖、限位筒以及塞筒,所述塞筒插接于导筒内部,所述塞筒和限位筒均为弹性结构,所述塞筒顶面贯通连接有限位筒,所述限位筒顶面封闭连接有端盖,所述第一导液管底端贯穿端盖插接于限位筒内部;
8.所述塞筒为上宽下窄且内部中空的圆台形结构。
9.进一步的,所述塞筒外壁呈多级阶梯形结构。
10.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筒为上窄下宽且内部中空的圆台形结构,所述限位筒底面直径大于导筒直径。
11.进一步的,所述导筒顶面固定有侧推环,所述侧推环外壁直径大于导筒外壁直径,所述侧推环外壁对称设置有两个凸块结构。
12.进一步的,所述侧推环顶面固定有卡块,所述卡块关于侧推环竖直中线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卡块侧端面贴合于限位筒外壁。
13.进一步的,所述对接组件包括第一内螺纹筒、第一转推筒、第二导液管、第二转推
筒、第二内螺纹筒以及推板,所述导筒底端贯通连接有外螺纹筒,所述第一内螺纹筒螺纹套接于外螺纹筒外壁,所述第一内螺纹筒底端贯通连接有第二导液管,所述第二导液管底端外壁套接有第二内螺纹筒,所述第二导液管靠近第一内螺纹筒的外壁套接固定有第一转推筒,所述第二导液管靠近第二内螺纹筒的外壁套接固定有第二转推筒,所述第一转推筒和第二转推筒外壁均固定有推板。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圆台形的塞筒配合插接在导筒内部,塞筒能够适应并配合插入到不同内径的导筒内,操作简单,并保证了塞筒与导筒之间的摩擦力和密封性,提高了引流效果。
附图说明
15.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连接装置与储液袋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医用引流组件整体与储液袋连接结构示意图;
17.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塞接组件与第一导液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18.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导筒结构示意图;
19.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塞接组件和导筒连接结构示意图;
20.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对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21.图中所示:1、密封盖;2、储液袋;3、第一导液管;4、塞接组件;41、端盖;42、限位筒;43、塞筒;5、导筒;51、卡块;52、侧推环;53、外螺纹筒;6、对接组件;61、第一内螺纹筒;62、第一转推筒;63、第二导液管;64、第二转推筒;65、第二内螺纹筒;66、推板;7、套筒;8、第三导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3.实施例1
24.一种医用引流组件,包括储液袋2、密封盖1以及第一导液管3,所述储液袋2顶面贯通连接有密封盖1,所述储液袋2底面贯通连接有第一导液管3,所述第一导液管3底端贯通连接有塞接组件4,所述塞接组件4外壁配合套接有导筒5,所述导筒5直径大于第一导液管3直径,所述导筒5底端连接有内部为管道结构的对接组件6;
25.所述塞接组件4包括端盖41、限位筒42以及塞筒43,所述塞筒43插接于导筒5内部,所述塞筒43和限位筒42均为弹性结构,所述塞筒43顶面贯通连接有限位筒42,所述限位筒42顶面封闭连接有端盖41,所述第一导液管3底端贯穿端盖41插接于限位筒42内部;
26.所述塞筒43为上宽下窄且内部中空的圆台形结构;
27.采用圆台形的塞筒43配合插接在导筒5内部,塞筒43能够适应并配合插入到不同内径的导筒5内,操作简单,并保证了塞筒43与导筒5之间的摩擦力和密封性,提高了引流效果;
28.采用上宽下窄的圆台形结构能够使塞筒43与导筒5内壁的摩擦力逐渐增大,从而保证塞筒43与导筒5连接的稳定性。
29.所述塞筒43外壁呈多级阶梯形结构;塞筒43外壁采用多级阶梯形结构能够在逐级增加与导筒5内壁之间摩擦力的作用下,还能利用阶梯面对溶液进行流动限制,提高了密封性。
30.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限位筒42为上窄下宽且内部中空的圆台形结构,所述限位筒42底面直径大于导筒5直径;在塞筒43插入到导筒5内部时,利用限位筒42在导筒5外部对塞筒43进入的深度进行限制,并且便于将插入的塞筒43从导筒5内部抽出。
31.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导筒5顶面固定有侧推环52,所述侧推环52外壁直径大于导筒5外壁直径,所述侧推环52外壁对称设置有两个凸块结构;通过推动侧推环52使导筒5移动与塞筒43对接,提高了导筒5与塞筒43连接操作的便利性。
32.所述侧推环52顶面固定有卡块51,所述卡块51关于侧推环52竖直中线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卡块51侧端面贴合于限位筒42外壁;在塞筒43插入到导筒5内部进行密封连接时,限位筒42插入到两个卡块51之间,因为限位筒42为上窄下宽的结构,从而限制限位筒42向上移动,进一步保证了塞筒43插接在导筒5内部的稳定性。
33.实施例2
34.为了提高导筒5和预留针管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采用以下具有螺纹结构的对接组件6进行连接;
35.如图2、图4和图6所示,所述对接组件6包括第一内螺纹筒61、第一转推筒62、第二导液管63、第二转推筒64、第二内螺纹筒65以及推板66,所述导筒5底端贯通连接有外螺纹筒53,所述第一内螺纹筒61螺纹套接于外螺纹筒53外壁,所述第一内螺纹筒61底端贯通连接有第二导液管63,所述第二导液管63底端外壁套接有第二内螺纹筒65,所述第二导液管63靠近第一内螺纹筒61的外壁套接固定有第一转推筒62,所述第二导液管63靠近第二内螺纹筒65的外壁套接固定有第二转推筒64,所述第一转推筒62和第二转推筒64外壁均固定有推板66;
36.通过第一内螺纹筒61和外螺纹筒53来连接导筒5和第二导液管63,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并利用通过推动推板66,利用第一转推筒62和第二转推筒64带动第二导液管63转动连接,提高了连接操作的便利性。
37.本实用新型在实施时,
38.先按图2-6通过推动第二转推筒64上的推板66使第二转推筒64转动,将第二内螺纹筒65与预留针管的螺纹出口端连接,再推动第一转推筒62上的推板66使第一转推筒62转动螺纹套接在外螺纹筒53的外壁,然后手握导筒5,并推动侧推环52来使导筒5移动,使得弹性结构的塞筒43插入到导筒5内部,并使塞筒43塞紧在导筒5内部,同时弹性结构的限位筒42限制在导筒5的外部,并插入到两个卡块51之间,使得卡块51贴合在限位筒42的外壁对限位筒42的位置进行限制,完成了装置连接在预留针管和储液袋2之间,其中限位筒42和塞筒43均采用弹性的橡胶材料来实现弹性结构,导筒5采用透明结构并且外壁标记有刻度;
39.在将溶液从与人体连接的预留针管内输出时,溶液先通过第二导液管63进入到导筒5内部,导筒5内部能够聚集相对于第二导液管63更多的溶液,此时可以通过导筒5观察到溶液的颜色、浓度以及浑浊度等情况,能够第一时间直观的观察分析溶液的大致情况,便于后期检测分析;
40.进入到导筒5内部的溶液随后通过塞筒43和限位筒42内部进入到第一导液管3内
部,最后再导入到储液袋2的内部,在导筒5内部导入有溶液时,导筒5内部为了保持压强的稳定,并结合导筒5内壁与塞筒43阶梯外壁之间的摩擦力,而使得塞筒43稳定塞入在导筒5内部,保证溶液输送的稳定性;
41.最后将导筒5内的溶液完全输送到储液袋2内部后,用手拔端盖41,先将限位筒42从两个卡块51之间抽出,然后将塞筒43从导筒5内抽出分离,将储液袋2分离取下,然后打开储液袋2的密封盖1将溶液放出。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