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俯卧位通气的凝胶体位垫

文档序号:33659558发布日期:2023-03-29 10:34阅读:67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俯卧位通气的凝胶体位垫。


背景技术:

2.患者俯卧位进行的机械通气。是一种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辅助措施,其机制利用重力作用,增加前胸部的血流量和背部的通气量,改善气体交换;
3.俯卧位通气,简称ppv,被广泛应用于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随着ppv在临床的开展,其相关并发症也逐渐显露,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压力性损伤,简称pu。girard等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表明,pu在俯卧位通气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56.9%;
4.pu的易发部位进行了分析,指出其易发于面部的下颌、颧骨及胸部等。俯卧位通气患者一旦出现pu,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容易继发感染,导致患者呼吸机治疗耐受性和依从性下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甚至可能因此中断俯卧位通气。确定受力点(部位)是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基础,测量、调整、控制压力大小,是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关键,在文件cn207384410u中提到了一种用于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体位垫,虽然对患者关键部位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只是通过对关键部位的保护,并没有压力监控,且没有一定的活动和压力变化,对患者血液循环帮助有限,即对效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帮助也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俯卧位通气的凝胶体位垫,包括体位垫,所述体位垫的上端面设置有若干个气囊,所述气囊通过控制单元控制,所述体位垫设置有若干个导槽,所述体位垫的上端面设置有若干个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单元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体位垫的上端面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内均设置有气囊,所述导槽与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均相连通;通过设置三个凹槽,且三个凹槽内放置气囊,从而使得体位垫在气囊工作时,可以通过调节气囊充气的多少,调节患者的体位,进而实现间断的轻微翻身(20
°
~30
°
)1次,有效的减少了压力性损伤的发生,而导槽与三个凹槽相连通,从而有效的方便了医护人员对患者各种管道的使用。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与人体上躯干骨骼契合,所述第一凹槽内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所述所述第一通孔与女性乳房位置相契合,所述第一凹槽的锁骨、胸部位置均设置有压力传感器;通过设置第一通孔,从而方便女性患者对本装置的使用,且第一凹槽与人体上躯干骨骼契合,有效的提高了人体上躯干骨骼的均匀受力,有效的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和供氧,压力传感器与第一凹槽的配合,使得第一凹槽内的气囊的充气状况受压力传感器
控制,实现通过压力传感器控制间断的轻微翻身(20
°
~30
°
)一次,进而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凹槽与人体腰部骨骼契合,所述第二凹槽内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男性生殖器相契合,所述第二凹槽的耻骨联合、髂嵴和男性生殖器处均设置有压力传感器;通过设置第二通孔,从而方便男性患者对本装置的使用,且第二通孔能够有效的减少耻骨联合处的压力,进而有效的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和供氧,而压力传感器与第二凹槽的配合,使得第二凹槽内的气囊的充气状况受压力传感器控制,实现通过压力传感器控制间断的轻微翻身(20
°
~30
°
)一次,进而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凹槽与人体腿部骨骼契合,所述第三凹槽内设置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与人体足部相契合,所述第三凹槽内的膝部及脚趾高危部位设置压力传感器;通过设置第四凹槽,从而实现人体足部的固定与放置,且有效的减少了人体足部的压力,进而有效的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和供氧,而压力传感器与第三凹槽的配合,使得第三凹槽内的气囊的充气状况受压力传感器控制,实现通过压力传感器控制间断的轻微翻身(20
°
~30
°
)一次,进而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
12.进一步的,所述体位垫的上段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人体头部相契合,所述第三通孔内的面颊部、耳廓处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三通孔的侧壁设置有气囊;通过设置第三通孔,从而有效的方便患者头部位置的放置,也方便了患者头部管道的使用,且有效的减少了患者面部压力,改善了局部供血供氧,而压力传感器与第三通孔的配合,使得第三通孔内的气囊的充气状况受压力传感器控制,实现通过压力传感器控制间断的轻微翻身(20
°
~30
°
)一次,进而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
13.进一步的,所述体位垫位于第三通孔处设置有垫块与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通过把手调节角度,所述支撑架与垫块分别契合人体额骨与下颌骨;通过设置垫块与支撑架,从而使得患者头部可以多角度放置在本装置上,进而有效的改善了患者头部的供血供氧,且支撑架可以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面部的检查。
14.进一步的,所述体位垫的两侧开设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五凹槽与人体手臂相契合;通过设置第五凹槽,优选的第五凹槽与第一凹槽内肩部位置呈80
°
角,从而实现手臂呈游泳的姿势,肩部外展80
°
,肘部弯曲90
°
,进而有效的减少了患者手臂部位的压力,即能有效预防手臂部位压力性损伤发生,也方便了医护人员对患者手臂部分管道的检查。
15.进一步的,所述体位垫设置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床面接触;通过设置支撑块,从而使得体位垫与床面之间具有空隙,进而增加通风速度,有效的减少患者皮肤的潮湿感和灼热感,且支撑块使得体位垫与床面具有高度差,从而方便各种管道的使用,有效的避免了管道压迫带来的其它问题。
16.进一步的,所述体位垫设置有若干通风孔,所述体位垫与患者接触面设置有若干层棉布,所述体位垫设置有若干个固定绳;通过设置通风孔,从而使得体位垫上的患者与空气接触面增加,且再通过支撑块的设置,从而能加快患者皮肤表面液体的蒸发,进而有效的减少患者皮肤的潮湿感和灼热感,而棉布则使得体位垫减少污染,进而方便体位垫消毒和再次使用。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控制的气囊,再通过气囊与患者骨骼接触,从而
实现控制调节患者全身压力的效果,且气囊的充放气,使得患者能够做间断的轻微翻身(20
°
~30
°
)一次,有效的改善了患者头部的供血供氧,有效的效预防了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使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使用新型的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使用新型的体位垫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使用新型的体位垫正视截面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使用新型的体位垫工作时患者肩膀处俯视部分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使用新型的体位垫工作时患者肩膀处正视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体位垫;2、气囊;3、控制单元;4、固定绳;5、导槽;6、第一凹槽;7、第二凹槽;8、第三凹槽;9、第一通孔;10、第二通孔;11、第四凹槽;12、第三通孔;13、垫块;14、支撑架;15、把手;16、第五凹槽;17、支撑块;18、通风孔;19、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
28.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形。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29.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3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俯卧位通气的凝胶体位垫,参照图1-6,包括体位垫1,体位垫1的上端面设置有若干个气囊2,优选的体位垫1的厚度为100

左右,且体位垫1优选的为聚丙烯胺材料,能够提供一定的弹性,且能很好的贴合人体骨骼轮廓,能改善局部供血供氧,利于散热,减少皮肤的潮湿感和灼热感,也能减少受压部位的剪切力和摩擦力,能有效保护皮肤,优选的体位垫1分为两部分,即上躯干部分和下躯干部分,从而方便不同身高的患者使用,气囊2通过控制单元3控制,优选的控制单元3通过微电脑与气泵组成,从而精准的控制各个气囊2的充放气工作,体位垫1设置有若干个导槽5,优选的导槽5设置有五
个,头部位置一个,胸部位置为左右各一个,腰部位置为左右个一个,五个导槽分别对应患者翻身时,五名医护人员的站位,进而方便五名医护人员对患者管道的管理与检查,体位垫1的上端面设置有若干个压力传感器19,压力传感器19与控制单元3连接,优选的压力传感器19与控制单元3的微电脑连接,从而实现患者全身压力的控制与协调。
32.其中,参照图2,体位垫1的上端面开设有第一凹槽6、第二凹槽7和第三凹槽8,第一凹槽6、第二凹槽7和第三凹槽8内均设置有气囊2,导槽5与第一凹槽6、第二凹槽7和第三凹槽8均相连通;通过设置三个凹槽,且三个凹槽内放置气囊2,从而使得体位垫1在气囊2工作时,可以通过调节气囊2充气的多少,调节患者的体位,进而实现间断的轻微翻身(20
°
~30
°
)1次,有效的减少了压力性损伤的发生,而导槽5与三个凹槽相连通,从而有效的方便了医护人员对患者各种管道的使用。
33.其中,参照图1-2,第一凹槽6与人体上躯干骨骼契合,第一凹槽6内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9,第一通孔9与女性乳房位置相契合,第一凹槽6的锁骨、胸部位置均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9;通过设置第一通孔9,从而方便女性患者对本装置的使用,且第一凹槽6与人体上躯干骨骼契合,有效的提高了人体上躯干骨骼的均匀受力,有效的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和供氧,压力传感器19与第一凹槽6的配合,使得第一凹槽6内的气囊2的充气状况受压力传感器19控制,实现通过压力传感器19控制间断的轻微翻身(20
°
~30
°
)1次,进而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优选的导槽5与第一通孔9连通,从而使得患者管道放置更方便。
34.其中,参照图1-2,第二凹槽7与人体腰部骨骼契合,第二凹槽7内开设有第二通孔10,第二通孔10与男性生殖器相契合,第二凹槽7的耻骨联合、髂嵴和男性生殖器处均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9;通过设置第二通孔10,从而方便男性患者对本装置的使用,且第二通孔10能够有效的减少耻骨联合处的压力,进而有效的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和供氧,而压力传感器19与第二凹槽7的配合,使得第二凹槽7内的气囊2的充气状况受压力传感器19控制,实现通过压力传感器19控制间断的轻微翻身(20
°
~30
°
)1次,进而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优选的导槽5与第二通孔10连通,从而使得患者管道放置更方便。
35.其中,参照图1-2,第三凹槽8与人体腿部骨骼契合,第三凹槽8内设置有第四凹槽11,第四凹槽11与人体足部相契合,第三凹槽8内的膝部及脚趾高危部位设置压力传感器19;通过设置第四凹槽11,从而实现人体足部的固定与放置,且有效的减少了人体足部的压力,进而有效的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和供氧,而压力传感器19与第三凹槽8的配合,使得第三凹槽8内的气囊2的充气状况受压力传感器19控制,实现通过压力传感器19控制间断的轻微翻身(20
°
~30
°
)1次,进而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
36.其中,参照图1-2,体位垫1的上段开设有第三通孔12,第三通孔12与人体头部相契合,第三通孔12内的面颊部、耳廓处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9,第三通孔12的侧壁设置有气囊2;通过设置第三通孔12,从而有效的方便患者头部位置的放置,也方便了患者头部管道的使用,且有效的减少了患者面部压力,改善了局部供血供氧,而压力传感器19与第三通孔12的配合,使得第三通孔12内的气囊2的充气状况受压力传感器19控制,实现通过压力传感器19控制间断的轻微翻身(20
°
~30
°
)1次,进而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体位垫1位于第三通孔12处设置有垫块13与支撑架14,支撑架14通过把手15调节角度,支撑架14与垫块13分别契合人体额骨与下颌骨;通过设置垫块13与支撑架14,从而使得患者头部可以多角度放置在本装置上,进而有效的改善了患者头部的供血供氧,且支撑架13可以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
面部的检查,优选的导槽5与第三通孔12连通,从而方便患者管道的放置。
37.其中,参照图5-6,体位垫1的两侧开设有第五凹槽16,第五凹槽16与人体手臂相契合;通过设置第五凹槽16,优选的第五凹槽16与第一凹槽6内肩部位置呈80
°
角,从而实现手臂呈游泳的姿势,肩部外展80
°
,肘部弯曲90
°
,进而有效的减少了患者手臂部位的压力,即能有效预防手臂部位压力性损伤发生,也方便了医护人员对患者手臂部分管道的检查。
38.其中,参照图1-2,体位垫1设置有支撑块17,支撑块17与床面接触;通过设置支撑块17,从而使得体位垫1与床面之间具有空隙,进而增加通风速度,有效的减少患者皮肤的潮湿感和灼热感,且支撑块17使得体位垫1与床面具有高度差,从而方便各种管道的使用,有效的避免了管道压迫带来的其它问题,体位垫1设置有若干通风孔18,体位垫1与患者接触面设置有若干层棉布;通过设置通风孔18,从而使得体位垫1上的患者与空气接触面增加,且再通过支撑块17的设置,从而能加快患者皮肤表面液体的蒸发,进而有效的减少患者皮肤的潮湿感和灼热感,而棉布则使得体位垫1减少污染,进而方便体位垫1消毒和再次使用,优选的通孔18的内径在8

作用,方便清洗消毒,体位垫1设置有若干个固定绳4,优选的固定绳4为可拆卸弹力绳,当体位垫1使用时,首先件体位垫1通过固定绳4固定在患者前面,随后五名医护人员将患者翻身,使患者背部向上,体位垫1压在身下,随后再将固定绳4拆除。
39.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以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