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851831发布日期:2023-07-22 14:54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


背景技术:

1、人体周身血液流动依靠心脏泵血完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会导致心力衰竭,表现为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心室血液淤积,动脉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血液灌注不足,造成心脏血液循环障碍,引发器官衰竭乃至休克等生命危险。目前,已有机械循环支持装置,或称血泵,可以辅助或代替心脏泵血功能,为心源性休克和急性心力衰竭提供基于血液流动力的生命支持。血泵工作时,血液从左心室经由主动脉流向全身器官。然而,由于主动脉弓的特殊形状,血液需要克服左心室与主动脉弓间的压力差才能完成血液流排出运动,若血泵的泵血动力不足以支撑血液越过主动脉弓,则会发生血液返流现象,心室压力得不到有效卸载,终端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其依靠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来保证血液的泵出初速,再依靠位于降主动脉中的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实现二次血液流加速,从而有效卸载心室压力,保障终端器官的血液灌注。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患者心室中的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和位于患者降主动脉中的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和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分别通过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连接至人体外部。

4、优选的,所述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是具有第二导管、第二叶轮、第二血液流出口、第二套管和第二血液流入口的第二血泵,第二叶轮作用于第二血液流入口和第二血液流出口之间的第二套管管腔中。

5、优选的,所述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上设有支撑体,以便将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定位和支撑在降主动脉的血管壁处;支撑体采用可形变记忆合金材料,具有展开状态下的膨胀构造和受力状态下的收缩构造。

6、优选的,所述支撑体包括固定于第二套管外壁上的支柱,支柱由近端向远端延伸,沿延伸方向,支柱与第二套管外壁之间径向距离逐渐增加,三组以上的支柱环绕第二套管轴线依序布置,从而形成爪状的所述支撑爪;或所述支撑体为固定于第二套管外壁上且自近端向远端同轴延伸的网状管体或网状罩体,网状管体或网状罩体的远端管径大、近端管径小,从而形成喇叭状或蘑菇状的所述支撑爪;或所述支撑体为固定于第二套管外壁上的笼状结构,该笼状结构的面朝近端的一端部外形呈便于鞘管套入的球面状;或所述支撑体由两根以上的曲线柱构成,各曲线柱彼此有序或无序的相交,从而形成打蛋器状或钢丝球状的所述支撑体。

7、优选的,当支撑爪呈爪状时,所述支柱的延伸端设置有用于提升相对血管壁的锚定效果的接触垫,支柱的中段设置曲折式的弓形外弯状的膝部;当支撑体呈喇叭状或蘑菇状时,网状管体或网状罩体可通过编织方式形成。

8、优选的,所述支撑体沿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的轴向布置有两组以上。

9、优选的,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同样为具有第一导管、第一电机、第一叶轮、第一血液流出口、第一套管和第一血液流入口的第一血泵;所述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和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的近端均连接至双腔连接管,双腔连接管内具有彼此独立的两个腔道,用于分别容纳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

10、优选的,所述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上开设有可供第二导管穿行的预留槽或预留孔;所述预留槽和预留孔沿所述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长度方向贯穿布置。

11、优选的,所述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和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上分别配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为光纤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与第一控制器通信,第一控制器被配置为以第一速率运转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与第二控制器通信,第二控制器被配置为以第二速率运转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

12、优选的,第二速率为第一速率的30%~80%,优选为40~60%,更优选为50%。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4、1)、两组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形成串联泵组,在轴流泵送作用下,血液流能够容易的克服左心室与主动脉间的压力差,从而完成血液流排出运动。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依靠双泵联合使用,可以弱化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的泵血能力要求,降低心室中装置转速,有助于减少溶血、减轻电机发热和非生理性血液应力损伤,提高装置的血液相容性。同时,依靠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来保证血液的泵出初速,再依靠位于降主动脉中的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实现二次血液流加速,有助于降低心室负荷,改善降主动脉的血液循环,从而有效卸载心室压力,增加对肾脏等终端器官的血液灌注量,改善心肾功能。

15、2)、进一步的,在上述串联血泵的结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增设了支撑体。支撑体具有锚定功能,能够将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定位并支撑于降主动脉中。就支撑体而言,其外形可以是喇叭状或蘑菇状或笼状或打蛋器状或爪状等,目的均为在确保锚定功能的同时,形状要以便于血液流通和方便装置插入和引出为准。

16、3)、设计时,支撑体可以沿相应泵的轴向布置多组,以增加锚定时的稳定性。

17、4)、就带有支柱的爪状的支撑体而言,支柱不仅需在顶端设置接触垫,从而增加锚定效果,并提升攀附的稳定性;同时,支柱上还应当设置弓状的曲折状结构,也即膝部,从而在收纳时,能确保支撑体与鞘管间存在间隙,减少摩擦。当然,该膝部的曲折状结构,也可以相应的应用在其他的支撑体内,从而实现其相同目的。

18、5)、依靠双腔连接管,可以形成对股动脉的保护鞘和构成相应导管的导向鞘,使得本实用新型可在更短时间内快速介入,让突发性心梗等急性心衰患者快速建立血液循环,赢得宝贵的救命时间,并同步提升操作和相应血泵工作时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一经启动,利用独特的串联式的血液双加速设计,可迅速提升整个主动脉的血液流速,并能始终维持高效的血液循环,得以有效确保对人体器官的血液灌注的充足性,工作可靠稳定。

19、6)、就本实用新型而言,在前述结构的基础上,还增设有相应的压力传感器及控制器。压力传感器可以分别检测心室和主动脉血液流压力,提高生理信息监测有效性;使用时,优选采用光纤压力传感器。各控制器则起到自动化的控制相应泵体转速的功能,必要时甚至可以结合压力传感器,实现流程化、智能化的自动和持续运作功能,以进一步提升装置工作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技术特征:

1.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患者心室中的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10)和位于患者降主动脉中的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20),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10)和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20)分别通过第一导管(11)和第二导管(21)连接至人体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20)是具有第二导管(21)、第二叶轮、第二血液流出口(22)、第二套管(23)和第二血液流入口(24)的第二血泵,第二叶轮作用于第二血液流入口(24)和第二血液流出口(22)之间的第二套管(23)管腔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20)上设有支撑体(25),以便将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20)定位和支撑在降主动脉的血管壁处;支撑体(25)采用可形变记忆合金材料,具有展开状态下的膨胀构造和受力状态下的收缩构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25)包括固定于第二套管(23)外壁上的支柱,支柱由近端向远端延伸,沿延伸方向,支柱与第二套管(23)外壁之间径向距离逐渐增加,三组以上的支柱环绕第二套管(23)轴线依序布置,从而形成爪状的所述支撑体;或所述支撑体(25)为固定于第二套管(23)外壁上且自近端向远端同轴延伸的网状管体或网状罩体,网状管体或网状罩体的远端管径大、近端管径小,从而形成喇叭状或蘑菇状的所述支撑体;或所述支撑体(25)为固定于第二套管(23)外壁上的笼状结构,该笼状结构的面朝近端的一端部外形呈便于鞘管套入的球面状;或所述支撑体(25)由两根以上的曲线柱构成,各曲线柱彼此有序或无序的相交,从而形成打蛋器状或钢丝球状的所述支撑体(2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支撑体呈爪状时,所述支柱的延伸端设置有用于提升相对血管壁的锚定效果的接触垫(25a),支柱的中段设置曲折式的弓形外弯状的膝部(25b);当支撑体(25)呈喇叭状或蘑菇状时,网状管体或网状罩体可通过编织方式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25)沿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20)的轴向布置有两组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10)同样为具有第一导管(11)、第一电机、第一叶轮、第一血液流出口(12)、第一套管(13)和第一血液流入口(14)的第一血泵;所述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10)和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20)的近端均连接至双腔连接管(30),双腔连接管(30)内具有彼此独立的两个腔道,用于分别容纳第一导管(11)和第二导管(2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10)上开设有可供第二导管(21)穿行的预留槽或预留孔;所述预留槽和预留孔沿所述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10)长度方向贯穿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10)和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20)上分别配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为光纤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10)与第一控制器通信,第一控制器被配置为以第一速率运转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10);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20)与第二控制器通信,第二控制器被配置为以第二速率运转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2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速率为第一速率的30%~80%。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速率为第一速率的40~60%。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速率为第一速率的50%。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本技术包括位于患者心室中的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和位于患者降主动脉中的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和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均通过导管连接至人体外部。本技术依靠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来保证血液的泵出初速,再依靠位于降主动脉中的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实现二次血液流加速,从而有效卸载心室压力,保障终端器官的血液灌注。

技术研发人员:解启莲,刘欢,冯启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通灵仿生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28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