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反流消化道内镜手柄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29380发布日期:2023-03-22 07:41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反流消化道内镜手柄部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内镜检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反流消化道内镜手柄部组件。


背景技术:

2.医用内镜泛指经各种管道进入人体,以观察人体内部状况的医疗仪器;如借助内镜可以观察胃内的溃疡或肿瘤,据此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部分内镜同时具备治疗的功能,如膀胱镜、胃镜、大肠镜、支气管镜、腹腔镜等;利用内镜可以看到x射线不能显示的病变,因此,在现代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在的内镜在进入人体的工作环境,都与体内液体是分不开的。
3.医用内镜主要包括插入部、操作部和导光部,在操作部内安装有钳道,钳道口设有配套的阀门,在使用时,需要通过钳道穿入器械,如一次性活检钳、圈套器、造影导管等,活检或内镜下治疗时,需要打开阀门开关插入器械,使用后关闭阀门;或由器械直接刺破阀门插入。在阀门打开或阀门破损状态下,时常发生患者消化道内的体液随器械进入方向流动,经由阀门冲出内镜,导致操作者和环境的污染,容易引起操作者的职业暴露和院内交叉感染。患者体液经阀门反流后,为了防止交叉污染,需要更换内镜钳道上配套的阀门或整套更换,成本较高。且在更换后仍不能完全阻止体液反流,再次遇到反流后,还需要更换,增加了诊疗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因此,需要改进现有的防反流消化道内镜手柄部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目前现有消化道软式内镜在使用时,患者体液顺钳道反流,经阀门流出,造成交叉污染,需要更换内镜钳道上配套的阀门或整套更换,成本较高。且在更换后仍不能完全阻止体液反流,再次遇到反流后,还需要更换,增加了诊疗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存在诸多困难,提供了一种可以防反流、保护阀门及外部环境不被污染的防反流消化道内镜手柄部组件。
5.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防反流消化道内镜手柄部组件,手柄部顶端连接有操作部,手柄部底端连接有插入部,手柄部内设置有钳道,手柄部的钳道尾端与插入部内腔连接,手柄部的侧部设有与钳道连通的钳道端口件,钳道端口件外壁设有凸缘;钳道端口件内设有软硅胶薄管,软硅胶薄管的入口端为头端固定部,头端固定部外翻包裹凸缘,头端固定部外翻后其末端的环状锁紧圈包套在凸缘下方;软硅胶薄管的出口端为自闭合部,软硅胶薄管的头端固定部通过锥状连接部与自闭合部一体连接,软硅胶薄管的自闭合部由两侧管壁自然贴合形成;软硅胶薄管的头端固定部外设有活检帽。
6.实施时,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防反流消化道内镜手柄部组件,手柄部顶端连接有操作部,操作插入部在体内的各向运动,手柄部底端连接有插入部,深入体内执行具体工作任务,手柄部内设置有钳道,手柄部的钳道尾端与插入部内腔连接,手柄部的侧部设有与钳道连通的钳道端口件,钳道端口件伸出手柄部,器械通过钳道穿入,如一次性活检钳、
圈套器、造影导管等,钳道端口件外壁设有凸缘;钳道端口件内设有软硅胶薄管,软硅胶薄管通过钳道端口件进入钳道中,软硅胶薄管的入口端为头端固定部,头端固定部呈圆形或扁圆形,类似气球吹口处结构,头端固定部外翻包裹凸缘,头端固定部外翻后其末端的环状锁紧圈包套在凸缘下方,环状锁紧圈厚度、弹性大于软硅胶薄管其他部分,确保软硅胶薄管不会滑脱;软硅胶薄管的出口端为自闭合部,软硅胶薄管的自闭合部在常态下两侧管壁平整贴合密闭,软硅胶薄管的自闭合部由两侧管壁自然贴合形成,因其材料为柔性材料,在体液冲击下,两侧管壁紧密闭合摆动,不会分开,软硅胶薄管的自闭合部两侧管壁连接处设有加强筋,以便更容易插入钳道内且软硅胶薄管不发生弯折,避免器械插入时捅破管壁或损坏器具;软硅胶薄管的头端固定部通过锥状连接部与自闭合部一体连接,整个软硅胶薄管一体化构成;软硅胶薄管的头端固定部外设有活检帽,进一步压紧软硅胶薄管;活检帽包括活检帽本体、活检帽上盖,活检帽本体的上端面设有活检帽上盖接口、下端面设有钳道端口件接口,活检帽本体与活检帽上盖通过连接软带连接,可防止活检帽上盖丢失。使用时,将软硅胶薄管的自闭合部轻轻塞入钳道端口件,确保自闭合部两侧管壁平整贴合密闭,拉开头端固定部,将头端固定部完全包裹凸缘,使环状锁紧圈包套在凸缘下方,将活检帽本体套至钳道端口件上,进一步压紧软硅胶薄管,扣上活检帽上盖,使活检帽本体的上端面与活检帽上盖贴紧,防反流消化道内镜手柄部组件安装完成;当钳道内需要插入器械时(如一次性活检钳、圈套器、造影导管等),打开活检帽上盖,将器械由软硅胶薄管的头端固定部内伸入,器械头部穿过锥状连接部至自闭合部,将自闭合部两侧管壁顶开一个缝隙,管壁包裹器械,发生反流时,体液由插入部进入钳道,钳道端口件被软硅胶薄管包裹,体液与软硅胶薄管外壁接触并阻挡留至钳道内,无法冲出,避免了操作者和环境的污染,避免操作者的职业暴露和院内交叉感染,检查完成后,将器械抽出,拉开环状锁紧圈,捏紧头端固定部将软硅胶薄管从钳道端口件抽出,直接丢弃即可。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防反流消化道内镜手柄部组件,在对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或活检时,既能保证治疗性器械(如一次性活检钳、圈套器、造影导管等)可经阀门顺利插入钳道,在阀门打开或刺破后,可以有效防止体液反流,起到防止体液反流、降低职业暴露和院内交叉感染率的作用。另外,本装置结构简单稳定,安装方便,通用性高,无需额外培训使用方法,生产成本低,可做一次性使用,安全有效,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及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8.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9.图2表示软硅胶薄管与钳道端口件的三维剖视结构图。
10.图3表示软硅胶薄管与钳道端口件的主视图。
11.图4表示软硅胶薄管与钳道端口件的剖视图。
12.图5表示活检帽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13.图中:1-手柄部;2-操作部;3-插入部;4-钳道端口件;5-凸缘;6-软硅胶薄管;601-头端固定部;602-自闭合部;603-环状锁紧圈;604-锥状连接部;7-活检帽;701-活检帽本体;702-活检帽上盖;703-连接软带。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15.一种防反流消化道内镜手柄部组件,如图1所示:手柄部1底端连接有插入部3,深入体内执行具体工作任务,手柄部1顶端连接有操作部2,用于操作插入部3在体内完成各向运动,手柄部1内设置有钳道,手柄部1的钳道尾端与插入部3内腔连接,手柄部1的侧部设有与钳道连通的钳道端口件4,器械通过钳道穿入,如一次性活检钳、圈套器、造影导管等;如图2~4所示:钳道端口件4外壁设有凸缘5;钳道端口件4内设有软硅胶薄管6,软硅胶薄管6通过钳道端口件4进入钳道中,软硅胶薄管6为头端固定部601、自闭合部602、环状锁紧圈603、锥状连接部604;软硅胶薄管6的入口端为头端固定部601,头端固定部601呈圆形或扁圆形,类似气球吹口处结构,头端固定部601外翻包裹凸缘5,头端固定部601外翻后其末端的环状锁紧圈603包套在凸缘5下方,环状锁紧圈603厚度、弹性大于软硅胶薄管其他部分,确保软硅胶薄管6不会滑脱;软硅胶薄管6的出口端为自闭合部602,软硅胶薄管6的自闭合部602在常态下两侧管壁平整贴合密闭,软硅胶薄管6的自闭合部602由两侧管壁自然贴合形成,因其材料为柔性材料,在体液反冲下,两侧管壁紧密闭合同向摆动,不会分开,使用时,器械从两管壁之间伸出,管壁紧贴器械外壁,软硅胶薄管6的自闭合部602两侧管壁连接处设有加强筋,以便更容易插入钳道内且软硅胶薄管6不发生弯折,避免器械插入时捅破管壁或损坏器具;软硅胶薄管6的头端固定部601通过锥状连接部604与自闭合部602一体连接,整个软硅胶薄管6一体化构成;软硅胶薄管6的头端固定部601外设有活检帽7,进一步压紧软硅胶薄管6;如图5所示:活检帽7包括活检帽本体701、活检帽上盖702,活检帽本体701的上端面设有活检帽上盖接口、下端面设有钳道端口件接口,活检帽本体701与活检帽上盖702通过连接软带703连接,可防止活检帽上盖702丢失。
16.使用时,将软硅胶薄管6的自闭合部602轻轻塞入钳道端口件4,确保自闭合部602两侧管壁平整贴合密闭,拉开头端固定部601,将头端固定部601完全包裹凸缘5,使环状锁紧圈603包套在凸缘5下方,将活检帽本体701套至钳道端口件4上,进一步压紧软硅胶薄管6,扣上活检帽上盖702,使活检帽本体701的上端面与活检帽上盖702贴紧,防反流消化道内镜手柄部组件安装完成;当钳道内需要插入器械时(如一次性活检钳、圈套器、造影导管等),打开活检帽上盖702,将器械由软硅胶薄管6的头端固定部601内伸入,器械头部穿过锥状连接部604至自闭合部602,将自闭合部602两侧管壁顶开一个缝隙,管壁包裹器械,发生反流时,体液由插入部3进入钳道,钳道端口件4被软硅胶薄管6包裹,体液与软硅胶薄管6外壁接触并阻挡留至钳道内,无法冲出,避免了操作者和环境的污染,避免操作者的职业暴露和院内交叉感染,检查完成后,将器械抽出,拉开环状锁紧圈603,捏紧头端固定部601将软硅胶薄管6从钳道端口件抽出,直接丢弃即可。
17.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不限于以上具体实施方式,而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多种变形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与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改进和等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