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部肌腱缝合套装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82592发布日期:2023-03-29 17:30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部肌腱缝合套装工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手部肌腱缝合套装工具。


背景技术:

2.肌腱编织缝合法是手外科领域中常用且可靠的肌腱缝合方法之一,在缝合处有很强的抗张力,且肌腱表面光滑,粘连较轻,多用于肌腱转位和肌腱移植时的缝合。操作时,在接受肌腱近侧2-3厘米处用尖刀刺一个小孔,用蚊式血管钳夹住刀尖,撤回尖刀,顺势将蚊式血管钳钳头经小孔带至肌腱的刺入侧,释放刀尖,夹住转位肌腱并从小孔拉出至接受肌腱的刺出侧。在与上一孔平面垂直约5mm处,用尖刀再次刺一小孔并重复上述操作,调整肌腱张力后缝合。
3.在现有的肌腱编织缝合过程中,由于没有专门的手术工具,致使肌腱在穿刺打孔过程不能保证孔位以及尺寸的精度,在肌腱预缝合时无法控制肌腱的张力,同时不能形成精细的肌腱缝合。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部肌腱缝合套装工具,通过工具套装的形式实现肌腱的精准打孔、张力控制以及肌腱的定位缝合,在改善缝合效果的同时提高了手术效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部肌腱缝合套装工具,包括:肌腱穿刺器,所述肌腱穿刺器包括筒体以及穿刺刀,所述筒体用于容置肌腱,所述穿刺刀可插拔地连接在所述筒体上用于对肌腱穿孔,所述筒体上设置有供所述穿刺刀定向插接的导向槽。
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筒体包括可分体拼装的半圆筒体,所述半圆筒体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卡块及卡槽,且在所述卡块及所述卡槽的相接部位设置有强磁体。
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槽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半圆筒体上,另一所述半圆筒体上设置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槽与所述导向孔在所述筒体的同一径向上位置相对。
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穿刺刀以及所述导向槽分别包括多对,每对所述穿刺刀之间设置有连杆,多对所述导向槽上下交错分布在所述筒体上。
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半圆筒体上设置有凸出块,所述导向槽包括同时穿过所述凸出块以及所述半圆筒体的通槽,所述导向孔包括设置在所述半圆筒体上的通孔;
10.所述导向槽包括两对,两对所述导向槽之间的夹角为90
°

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缝合张力测量器,所述缝合张力测量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水平连接有滑轨,所述滑轨上设置有滑块,所述支架及所述滑块底部均连接有用于夹取肌腱的夹头,所述支架与所述滑块之间设置有测力组件。
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滑轨的上方设置有连接于所述支架的固定杆,所述测力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杆与所述滑块之间的滑动架,以及连接在所述滑动架与所述固定杆之间的测力弹簧。
1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动架上连接有套筒,所述测力弹簧安装在所述套筒
内部,所述套筒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滑动架上,另一端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固定杆上,所述固定杆与所述测力弹簧的相接端设置在所述套筒中,且安装有用于指示拉力的指针,所述套筒的侧壁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指针配合的刻度,所述套筒的端部设置有供所述固定杆穿插的稳定环。
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块上设置有弹簧卡扣,所述弹簧卡扣上设置有可活动的卡齿,所述滑轨上设置有与所述卡齿相适配的齿牙。
1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固定钳及编织钳;
16.所述固定钳包括连接杆、钳头主体、连接部和固定部;所述连接杆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杆均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以使两个所述连接杆能够围绕所述连接部转动;两个所述连接杆上均设置有固定部,两个固定部啮合连接,以将两个所述连接杆相互固定;两个所述连接杆的同侧端部均设置有用于夹取肌腱的钳头主体;
17.所述编织钳包括钳体主体和转铰部;所述钳体主体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钳体主体的中部通过所述转铰部转动连接;两个所述钳体主体处于闭合状态时,两个所述钳体主体的端部形成用于刺穿肌腱的钳头尖;所述钳体主体靠近另一个所述钳体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设置有齿槽。
18.本实用新型中手部肌腱缝合套装工具所包括的肌腱穿刺器,通过将肌腱容置在筒体中,并使穿刺刀可插拔地连接在筒体中,能够使肌腱放置在筒体后,通过穿刺刀对肌腱进行穿孔,有效提高了穿孔效率。
19.通过在筒体上设置供穿刺刀定向插接的导向槽,能够保证肌腱穿刺孔位以及穿孔尺寸的精准性,用以改善手术效果。
20.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中肌腱穿刺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两个半圆筒体的拼装示意图;
24.图3为穿刺刀以及导向槽在筒体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穿刺刀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肌腱穿刺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缝合张力测量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滑块在滑轨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弹簧卡扣与滑轨之间的配合关系图;
30.图9为固定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10为固定钳齿槽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1为固定钳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2为橡胶垫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3为编织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5.图14为编织钳中尖状钳头处于张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5为编织钳中尖状钳头处于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6为编织钳中正视于钳头尖的结构示意图。
38.图标:
39.1-筒体;11-半圆筒体;12-导向槽;13-卡块;14-卡槽;15-导向孔;16-凸出块;
40.2-穿刺刀;21-连杆;22-刀刃;
41.3-强磁体;
42.4-支架;41-滑轨;42-滑块;43-夹头;44-固定杆;45-滑动架;46-测力弹簧;47-套筒;48-指针;49-稳定环;
43.5-弹簧卡扣;51-卡齿;52-安装轴;53-压簧;54-齿牙;55-固定板;
44.6-固定钳;61-连接杆;62-握持环;63-钳头主体;64-连接部;65-固定部;66-橡胶垫;67-齿槽;
45.7-编织钳;71-钳体主体;72-压杆;73-尖状钳头;74-钳头尖;75-手环;76-转铰部。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4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9.本技术中的手部肌腱缝合套装工具,主要包括肌腱穿刺器、缝合张力测量器、固定钳以及编织钳,具体应用于手部肌腱的断裂缝合过程中。
50.现有的肌腱在打孔过程中,采用尖刀进行穿刺孔,由于肌腱为圆形,尖刀在打孔过程中,不能实现对穿孔的精准定位。
51.参见图1-图5,本技术中手部肌腱缝合套装工具所包括的肌腱穿刺器,能够实现对肌腱的定位穿孔,并且保证穿刺孔位的精准性。
52.通过将肌腱容置在肌腱穿刺器的筒体1中,并使穿刺刀2可插拔地连接在筒体1上,能够实现穿刺刀2对肌腱所进行的穿孔,结合在筒体1上设置的导向槽12,能够使穿刺刀2定向插接在筒体1上,保证肌腱能够在特定方向上进行穿孔,有效提高了手术效率,并保证穿孔部位的精准度。
53.在穿刺过程中,筒体1包裹在肌腱的外侧,为了实现筒体1对肌腱的快速包裹,在其中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筒体1包括可分体拼装的半圆筒体11,能够通过在肌腱外部快速拼装的形式,将肌腱抱箍在筒体1的内部。
54.在半圆筒体11上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卡块13及卡槽14,进一步地,每个半圆筒体11上的卡块13及卡槽14为齿牙54状的分布形式,能够实现两个半圆筒体11之间的相互咬合,从而能够将肌腱抱箍固定。
55.通过卡块13及卡槽14的相互配合,能够减少两个半圆筒体11之间在筒体1轴向上的错位移动,从而保证拼接后整个筒体1的相对稳定。
56.为了进一步加强两个半圆筒体11之间的拼接强度,在卡块13及卡槽14咬合的同时,在卡块13及卡槽14的相接部位还设置有强磁体3,能够通过相互吸帖的形式,将两个半圆筒体11整合为整体结构,防止分体拼接结构发生分离。
57.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导向槽12设置在其中一个半圆筒体11上,为穿刺刀2在插接过程提供导向,在另一个半圆筒体11上设置有导向孔15,穿刺刀2在导向槽12部位插入筒体1并穿过肌腱后,末端伸入导向孔15中,从而完成穿刺刀2贯穿肌腱并对肌腱穿孔。
58.为了保证穿刺刀2对肌腱进行的有效贯通,以及使肌腱得到可靠穿孔,导向槽12及导向孔15在筒体1的同一径向上位置相对,即导向孔15及导向槽12分别设置两个半圆筒体11上的在相同直径方向上的两侧,能够使穿刺刀2可靠地刺穿抱箍在筒体1中的肌腱。
59.从提高穿刺效率的角度,本技术中在一次穿刺过程中可同时进行多个穿孔的刺穿,具体地是通过设置在筒体1上的多对导向槽12以及相对应的多对穿刺刀2进行的。
60.本实施例中的穿刺刀2具体包括两对,同时设置在同一半圆筒体11上的导向槽12包括与穿刺刀2相对的两对。为了便于穿刺刀2的操持,每对穿刺刀2包括两个,两个穿刺刀2之间设置有连杆21,通过两个穿刺刀2在一次穿刺过程中的同时穿插,有效提高穿刺效率。
61.本实施例中的两对穿刺刀2以及两对导向槽12,能够形成在穿刺过程中肌腱上的四个穿刺孔,通过将两对导向槽12在筒体1上的上下交错分布,能够使两对穿刺刀2在肌腱轴向上的不同部位形成上下分布的四个穿刺孔,同时四个穿刺孔中两两的穿刺贯通方向不同,即形成在肌腱上的四个穿刺孔的贯通方向交错布置,通过该种设置方式,能够扩大肌腱穿刺孔贯穿方向的不同形式,使相隔的两个穿刺孔贯穿方向相同,通过同一穿刺孔批次构成肌腱径向上不同的贯穿方向的贯通孔。
62.为了保证穿刺刀2能够沿既定角度进行穿插,在半圆筒体11上设置有凸出块16,导向槽12包括同时穿过凸出块16以及半圆筒体11侧壁的通槽,通过在凸出块16以及半圆筒体11侧壁上开设的通槽,优选地,通槽的贯通方向与筒体1的径向保持一致,能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保证穿刺刀2沿筒体1的径向进行穿插。
63.同时,导向孔15包括设置在半圆筒体11上的通孔,能够对贯穿筒体1以及肌腱后的穿刺刀2的刀刃22末端进行容置,并且使刀刃22部位容置在半圆筒体11的壁厚中,利于对是否穿刺孔到位进行判断。
64.基于上文已述的两对导向槽12设置在同一个半圆筒体11上,本实施例中的两对导向槽12之间的夹角α为90
°
,能够使肌腱所形成的穿刺孔沿肌腱的轴向两两垂直,使医生能够在肌腱缝合过程中选择便利的穿刺孔进行连接。
65.除了上述的提高穿刺效率及保证穿刺孔定位精准的肌腱穿刺器,本实用新型还包
括在肌腱缝合过程中对肌腱张力进行测量调节的缝合张力测量器,能够控制肌腱的张力,形成精细可靠的肌腱缝合。
66.参见图6,缝合张力测量器包括支架4,支架4水平连接有滑轨41,滑轨41上设置有滑块42,支架4及滑块42底部均连接有用于夹取肌腱的夹头43,支架4与滑块42之间设置有测力组件。
67.本实施例中的缝合张力测量器主要是使支架4以及滑块42底部的夹头43分别夹住转位肌腱和接受肌腱,使滑块42沿滑轨41移动的同时,调节两个夹头43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转位肌腱和接受肌腱的相对位置,同时通过设置在支架4与滑块42支架4之间的测力组件来测量并调节两个肌腱之间的张力。
68.现有技术中在手部肌腱编织缝合时,目前常用的方法是调节肌腱的相对位置后,将肌腱进行预缝合,此时查看肌腱的松紧程度,若患者手部屈伸正常,则继续进行编织缝合,若患者手部屈伸受限,则需松解预缝合处,调整肌腱的相对位置,再次进行预缝合。此方法依赖医生临床经验,手术中无法对肌腱的张力进行精准的观察与控制,可能会出现多次调整的现象,增加手术时间。
69.通过分别对转位肌腱和接受肌腱进行夹取,并通过设置在支架4与滑块42之间的测力组件测量并调整两个肌腱之间的张力,能够实现在缝合术中对两个肌腱张力的实时观测,并根据实际临床需要快速调节,省去预缝合的操作步骤,在提高手术效率的同时保证了两个肌腱连接的精细可靠。
70.本实施例中滑轨41的上方设置有连接在支架4上的固定杆44,其中固定杆44与滑轨41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两者平行设置。测力组件具体包括设置在固定杆44与滑块42之间的滑动架45,以及连接在滑动架45与固定杆44之间的测力弹簧46。
71.进一步地,滑动架45与滑块42之间固定连接,能够使滑动架45带动滑块42在滑轨41上移动,优选地,滑动架45为l形支架,滑块42连接在l形支架横板的末端,l形支架的竖板上连接有套筒47,套筒47的端面与竖板的板面相接。
72.测力弹簧46安装在套筒47内部,且测力弹簧46的一端与l形支架的竖板相接,套筒47的一端连接在l形支架的竖板上,套筒47的另一端可滑动地连接在固定杆44上。固定杆44远离支架4的端部插接进入套筒47,测力弹簧46的另一端连接在固定杆44的端部。为了防止套筒47在固定杆44上的脱位,在固定杆44的端部安装有用于指示拉力的指针48,在套筒47的侧壁上设置有能够与指针48配合的刻度。
7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测力弹簧46为压簧53的形式,在自由状态下,在拉簧的自身压缩弹力作用下,套筒47的活动端贴近支架4,由于指针48位置固定不变,此时指针48指向如图中所示的套筒47左侧的零位,当通过滑块42向左滑动时,使滑块42带动滑动架45朝向左侧移动,同时滑动架45在带动套筒47移动的同时,对压簧53形式的测力弹簧46进行拉伸,此时指针48能够相对指向套筒47上的刻度值,结合在滑动以及支架4底部夹头43对转位肌腱和接受肌腱的夹持,从而能够实现对两个肌腱之间的张力进行实时测量。
74.为了使套筒47活动端能够可靠地沿固定杆44相对移动,在套筒47的活动端上还设置有用于供固定杆44穿插的稳定环49,通过设置稳定环49,能够使套筒47可靠地搭接在固定杆44上,并且使套筒47顺畅并精准地沿固定杆44进行移动。
75.基于本实施例中缝合张力测量器的主要目的在于调节两个肌腱之间的张力,当缝
合张力调整到位后,需要对两个肌腱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
76.本实施例中支架4底部的夹头43在调节过程中位置相对固定,通过滑块42带动活动夹头43来调整两个肌腱之间的位置,当相对位置调整到位了,需要对滑块42进行固定,从而对调整张力后的两个肌腱进行缝合。
77.结合图7-图8,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在滑块42上设置有弹簧卡扣5,在弹簧卡扣5上设置有可活动的卡齿51,滑轨41上设置有与卡齿51相适配的齿牙54。
78.当需要移动滑块42上,按下弹簧卡扣5,使卡齿51脱离与滑轨41上齿牙54的啮合,当调整到位后,松开弹簧卡扣5,使弹簧卡扣5啮合咬接在齿牙54上,从而实现在测定好缝合张力的条件下,保持滑块42与支架4的位置关系,进一步通过设置在滑块42以及支架4上的夹头43保持夹持的肌腱之间的位置关系。
79.具体地,弹簧卡扣5设置在滑块42内,且可偏转地连接在滑块42上。在滑块42上连接有安装轴52,安装轴52的两端分别与滑块42的内壁相接,弹簧卡扣5可偏转地连接在安装轴52上。
80.弹簧卡扣5的卡齿51设置在其端部,在弹簧卡扣5的下部设置有压簧53,且在滑块42的内部设置有固定板55,压簧53安装在固定板55与弹簧卡扣5之间,压簧53的一端连接在固定板55上,另一端连接在弹簧卡扣5的安装槽内。
81.压簧53产生的弹力作用在弹簧卡扣5上,使在自然状态下,弹簧卡扣5上的卡齿51始终卡在滑轨41的齿牙54上,当需要调整滑块42底部夹头43的位置时,医护人员按压弹簧卡扣5,使弹簧卡扣5在安装轴52部位偏转,克服压簧53的弹力使卡齿51翘起,脱离与齿牙54的啮合关系,即可自由调整滑块42上夹头43的位置,调整完毕后,松开弹簧卡扣5,压簧53产生的弹力带动卡齿51偏转,使卡齿51与齿牙54重新啮合,即可固定调整后滑块42以及夹头43的位置。
82.为了减少滑块42移动与套筒47之间的干涉,本实施例中的弹簧卡扣5与齿牙54相对设置在滑块42及滑轨41上的侧部,以方便滑块42在滑轨41上的滑动操作。
83.本实施例中的套筒47为透明材质制成,方便观察测力弹簧46在套筒47中的状态,同时在夹头43上设置有橡胶保护套,防止夹伤肌腱。
84.需要指出,本技术中并不限定支架4或者滑动架45的调整状态,在使用过程中可通过对支架4进行固定拉动滑动架45,或者对滑动架45进行固定拉动支架4的形式进行两个肌腱相对位置的调节,可根据两个夹头43对转位肌腱及接受肌腱的具体夹持进行灵活调整,最终以使两者之间得到相对位置的测量以及调整为准。
85.从增强操作性的角度,本实用新型中的手部肌腱缝合套装工具还包括固定钳6及编织钳7。
86.其中,参见图9-图12,本实施例提供的固定钳6,包括:连接杆61、钳头主体63、连接部64和固定部65;连接杆61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杆61均与连接部64转动连接,以使两个连接杆61能够围绕连接部64转动;两个连接杆61上均设置有固定部65,两个固定部65啮合连接,以将两个连接杆61相互固定;两个连接杆61的同侧端部均设置有用于夹取肌腱的钳头主体63。
87.具体的,两个连接杆61呈x形设置,两个连接杆61的相交处设置连接部64,两个连接杆61均与连接部64转动连接,即可使两个连接杆61围绕连接部64转动,带动两个钳头主
体63在闭合状态和张开状态之间切换。
88.为了对两个连接杆61进行限位,每个连接杆61上均设置有固定部65,两个固定部65相互连接,即可限制两个连接杆61的移动。
89.本实施例提供的手部肌腱缝合固定钳6,包括:连接杆61、钳头主体63、连接部64和固定部65;由于连接部64的设置,两个连接杆61能够围绕连接部64转动,进而使两个钳头主体63相互张开或相互闭合,两个连接杆61上的固定部65相互连接,对两个连接杆61进行限位,使用时,将肌腱两断端对位,确保无张力,带动两个钳头主体63闭合,肌腱两断端被固定于钳头主体63内,拉起钳头主体63,肌腱两断端仍处于无张力状态下,此时肌腱断端会靠近切口表面,有利于缝合操作,在小切口条件下,甚至可以肌腱断端拉出切口,为缝合创造足够的空间,使用更加方便,作为肌腱定位缝合的专用工具,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将两条需要缝合的肌腱是分别用两条止血钳对位再进行肌腱定位缝合,使用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90.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手部肌腱缝合固定钳6中的固定部65设置为固定齿条,两个连接杆61上的固定齿条相互啮合连接。
91.具体的,固定部65具体设置为固定齿条,两个固定齿条一上一下的分别设置在两个连接杆61上,两个固定齿条的凸起与凹槽相互啮合连接,即可使两个固定部65相互卡接,对连接杆61进行限位。
92.需要注意的是,固定齿条具有一定的弹性,医护人员可人为的将两个固定齿条相互脱离,接触两个固定齿条之间的卡接。
9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钳头主体63靠近另一钳头主体63的一侧设置有橡胶垫66,两个钳头主体63处于闭合状态时,两个橡胶垫66相互贴合;橡胶垫66的表面设置有齿槽67。
94.具体的,在每个钳头主体63上均设置有橡胶垫66,并且对应在每个橡胶垫66上均设置有齿槽67,齿槽67的设置能够更好的夹取肌腱,有效预防肌腱损伤。
9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橡胶垫66嵌入到钳头主体63中。
96.具体的,在钳头主体63内开设卡槽,橡胶垫66嵌入到钳头主体63的卡槽中,橡胶垫66可进行高温高压消毒。
9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接杆61远离钳头主体63的一端设置有握持环62。
98.具体的,在每个连接杆61的端部均设置握持环62,医护人员手指穿过握持环62,方便带动两个连接杆61围绕连接部64转动,进而控制两个钳头主体63的相互闭合或相互张开。
9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钳头主体63的截面形状为u型。
100.具体的,钳头主体63的形状为马蹄状的u型,能够更好的夹取肌腱。
10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64设置为转动轴,转动轴的两端设置有用于限制连接杆61移动的端面。
102.具体的,连接部64具体可设置为转动轴,对应在两个连接杆61上均设置有通孔,转动轴穿过通孔,且转动轴的两端均设置有端面,两个连接杆61被限制在两个端面之间,有效防止连接杆61从转动轴上脱出。
10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64设置为铆钉。
104.具体的,连接部64具体也可设置为铆钉,铆钉穿过两个连接杆61上的通孔,实现两个连接杆61的转动连接。
105.本实施例提供的手部肌腱缝合固定钳6,使用时,将肌腱两断端对位,确保无张力,手指穿过握持环62,施加压力于连接杆61,马蹄形钳头主体63闭合,肌腱两断端被固定于马蹄形钳头主体63内,此时,拉起马蹄形钳头主体63,肌腱两断端仍处于无张力状态下,此时肌腱断端会靠近切口表面,甚至即可将肌腱断端拉出切口,为缝合创造足够的空间,钳头可制作成不同尺寸大小,适合不同部位肌腱的缝合,本实施例的应用,为小切口的肌腱缝术创造了更大的缝合空间,使缝合更安全,愈后效果更好。
106.参见图13-图16,本实施例提供的编织钳7包括:钳体主体71和转铰部76;钳体主体71设置有两个,两个钳体主体71的中部通过转铰部76转动连接,两个钳体主体71处于闭合状态时,两个钳体主体71的端部形成用于刺穿肌腱的钳头尖74;钳体主体71靠近另一个钳体主体71的一侧设置有橡胶垫66,橡胶垫66设置有齿槽67。
107.具体的,手部肌腱编织钳7具有两个钳体主体71,两个钳体主体71的中间位置通过转铰部76连接,使两个钳体主体71均能够围绕转铰部76转动,实现两个钳体主体71的张开和闭合。
108.当需要穿透肌腱时,医护人员操作两个钳体主体71闭合,两个钳体主体71的端部围设形成锥形的钳头尖74,钳头尖74可轻松刺穿目标肌腱。
109.当需要夹取肌腱,医护人员操作两个钳体主体71张开,两个钳体主体71设置的橡胶垫66具有齿槽67,有助于夹取肌腱,起到预防肌腱损伤的作用。
110.本实施例提供的手部肌腱编织钳7,包括:钳体主体71和转铰部76;通过转铰部76使两个钳体主体71能够围绕转铰部76转动,当两个钳体主体71转动到相互抵接处于闭合状态时,两个钳体主体71的端部形成尖锐的钳头尖74,可轻松穿刺目标肌腱,钳体主体71上的橡胶垫66带有齿槽67,有助于夹取肌腱,起到预防肌腱损伤的作用,手部肌腱编织钳7既可以刺透肌腱形成小孔,又可以夹住肌腱,省去了使用尖刀的过程使操作更加的安全,便捷,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统的肌腱编织缝合法需要配合使用尖刀和蚊式血管钳,使用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11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手部肌腱编制钳中的钳体主体71包括压杆72和尖状钳头73;压杆72与尖状钳头73相互连接,橡胶垫66位于尖状钳头73上;手环75、压杆72和尖状钳头73设置为一体结构。
112.具体的,压杆72和尖状钳头73为一体成型结构,压杆72的端部为尖状钳头73,处于闭合状态时,两个尖状钳头73闭合形成锥形的钳头尖74,用于穿透肌腱。
113.压杆72作为握持的主体,在压杆72远离尖状钳头73的一端设置有手环75,手环75具有通孔,供医护人员手指穿行,便于使两个尖状钳头73闭合或张开。
1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两个压杆72能够围绕转铰部76转动,以使两个尖状钳头73在分离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切换。
115.具体的,两个压杆72均与转铰部76连接,使两个压杆72围绕转铰部76转动,进而两个尖状钳头73围绕转铰部76转动,使两个尖状钳头73相互闭合或相互分离。
1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处于闭合状态的两个尖状钳头73的形状为圆锥体。
117.具体的,尖状钳头73具有圆弧面和直边面,两个尖状钳头73的直边面相互闭合,两个尖状钳头73的圆弧面围设形成圆锥体,圆锥体的尖端为钳头尖74,用于穿透肌腱。
11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橡胶垫66嵌入到尖状钳头73中。
119.具体的,在尖状钳头73上可设置凹槽,橡胶垫66嵌入到凹槽中,便于橡胶垫66的安装和更换。
12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转铰部76设置为铆钉;压杆72设置有转铰孔,铆钉穿过两个压杆72上的转铰孔,以使两个压杆72均围绕铆钉转动。
121.具体的,转铰部76具体设置为铆钉,对应在两个压杆72上均设置有转铰孔,螺钉依次穿过两个与螺扣连接,即可使两个压杆72围绕螺钉转动,改变尖状钳头73的使用状态。
12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钳体主体71的材质为不锈钢材料。
123.本实施例提供的手部肌腱编织钳7,钳体主体71采用不锈钢,包括,手环75,压杆72,铆钉,尖状钳头73,橡胶垫66,使用时,将尖状钳头73闭合,在接受肌腱近侧2-3厘米处,刺透接受肌腱,形成小孔,打开尖状钳头73,夹住转位肌腱,撤回钳头,即可从小孔刺出侧拉至接受肌腱的刺入侧,进行后续的处理。
124.其中手环75可穿过手指,压杆72可用于握持,使操作更稳定,铆钉固定两个压杆72,使尖状钳头73分离与闭合,尖状钳头73闭合时为一个完整的圆锥体,而且钳头尖74尖锐,可轻松刺穿目标肌腱,橡胶垫66嵌合在尖状钳头73内,可进行高温高压消毒,表面带有齿槽67,有助于夹取肌腱,起到预防肌腱损伤的作用,省去了使用尖刀的过程使操作更加的安全,便捷。
125.通过本技术中的手部肌腱缝合套装工具,能够通过专有设备进行肌腱的穿孔,肌腱之间的张力测量以及位置调整,有效提高了手术效率,并且利于肌腱的精细缝合。
1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12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