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脊柱内窥镜的限位装置

文档序号:32711426发布日期:2022-12-28 01:15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脊柱内窥镜的限位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脊柱内窥镜的限位装置。


背景技术:

2.脊柱内窥镜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它是将脊柱内窥镜通过微创的手术创口穿刺达到病变部位,镜头位于脊柱内窥镜的尾部,使得医生可以清楚地观察病变的部位从而进行手术,此过程中,先利用c形臂间断透视将穿刺针插在遮挡病变位置的骨头上,然后将导针通过穿刺针中空内通道插到遮挡病变位置的骨头上进行定位,将骨钻套在导针上对阻挡病变部位的骨头进行打孔后抽出骨钻,沿导针插入脊柱内窥镜用外套管并将其定位在病变部位后抽出导针,在外套管内插入脊柱内窥镜并使其直达病变位置,从而操作人员通过脊柱内窥镜可以精确地只将病变部位切除而无需破坏其他正常的组织。
3.现有技术中的脊柱内窥镜用外套管为表面设有固定把手的光滑中空管,无法通过外套管对外套管内的脊柱内窥镜进行角度微调,导致操作人员通过脊柱内窥镜能够观测到的范围较窄;并且,现有技术中的脊柱内窥镜用外套管缺乏支撑结构,手术中通常需要操作人员手持外套管以保持伸入患者体内的外套管长度和角度不变,长时间手术导致操作人员体力消耗较大,难以保证患者体内的外套管维持稳定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用于脊柱内窥镜的限位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进行脊柱内窥镜手术时,无法调节外套管在患者体内伸入的长度以及无法对外套管角度进行微调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脊柱内窥镜的限位装置,包括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内球和外球,沿内球的球心设有通道,外套管穿过通道,并能够沿通道移动以调节外套管伸入患者体内的长度,外球设有球形空腔,内球设于球形空腔内,并能够相对于外球转动以调节外套管伸入患者体内的角度。
7.进一步的,内球的球心与外球的球心重合,内球与外球的球形空腔贴合。
8.进一步的,通道的内径等于外套管的外径。
9.进一步的,调节组件还包括固定套;通道的一端端面设为第一端面,另一端端面设为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上设有固定套。
10.进一步的,调节组件还包括调节螺钉;固定套内设有通孔,外套管穿过固定套上的通孔;固定套的侧壁上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与固定套内的通孔相通;调节螺钉能够穿过螺纹孔抵压在外套管的外壁上。
11.进一步的,外球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与外球内的球形空腔相通。
12.进一步的,调节组件还包括支撑盘;支撑盘通过连接孔套设在外球上。
13.进一步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孔径均大于通道的直径。
14.进一步的,外套管能够同时穿过第一通孔、通道和第二通孔。
15.进一步的,支撑盘的中心线与第二通孔、第二端面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17.(1)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脊柱内窥镜的限位装置,内球设于外球的球形空腔内并与球形空腔贴合,内球的通道内插入外套管,通过内球与外球的相对转动实现外套管的角度微调,灵活性高;
18.(2)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脊柱内窥镜的限位装置,内球的第一端面上连接固定套,固定套的侧壁上设有螺纹孔,调节螺钉能够穿过螺纹孔抵压穿过固定套的外套管,从而实现将调节组件在外套管上不同位置进行固定,便于术中对伸入患者体内的外套管长度进行调节。
19.(3)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脊柱内窥镜的限位装置,手术过程中外套管相对于患者皮肤表面竖直插入患者体内,通过在外球设置圆形的支撑盘与患者皮肤贴合,有利于通过支撑盘将脊柱内窥镜的限位装置竖直支撑在患者身体上,从而有利于保持术中装置的稳定性以及减轻操作人员在术中长时间手持装置的压力。
20.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内容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文字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21.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脊柱内窥镜的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脊柱内窥镜的限位装置的内球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脊柱内窥镜的限位装置的内球的侧视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脊柱内窥镜的限位装置的调节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脊柱内窥镜的限位装置的外球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1-外套管;2-调节组件;21-固定套;22-调节螺钉;23-内球;231-通道;232-第一端面;233-第二端面;24-外球;241-第一通孔;242-第二通孔;25-支撑盘。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合附图1~图5具体描述如下:
31.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脊柱内窥镜的限位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调节组件2,调节组
件2能够沿外套管1移动并且在外套管1上进行固定。
32.脊柱内窥镜包括杆体和设于杆体一端的镜头,外套管1内的空腔能够与脊柱内窥镜的杆体贴合,利用调节组件2对外套管1进行角度微调,使得外套管1推动管内的脊柱内窥镜杆体实现角度微调。
33.调节组件2包括内球23和外球24,内球23设于外球24内的球形空腔内,内球23的外径等于球形空腔的内径,使得内球23能够与球形空腔贴合;球形空腔的球心与外球24的球心重合,使内球23与外球24的球心重合,从而内球23能够在外球24内转动并且能够在转动时维持内球23与外球24的相对位置不变。
34.进一步的,参见图2,内球23上设有通道231,通道231的内径等于外套管1的外径,使外套管1能够穿过通道231并且与通道231贴合,便于内球23转动时能够控制外套管1同步转动。
35.进一步的,参见图3,通道231的两端所在的端面分别是第一端面232和第二端面233,第一端面232上设有固定套21,固定套21设为带有通孔柱形体,并且,固定套21的中心轴与内球23的球心位于同一直线上,使得固定套21与第一端面232垂直,避免穿过固定套21的外套管1发生偏斜。
36.进一步的,固定套21的通孔直径等于外套管1的外径,使外套管1能够穿过固定套21并与固定套21的通孔贴合,提高外套管1在调节组件2内的稳定性。
37.进一步的,固定套21的侧壁上设有螺纹孔,调节螺钉22与螺纹孔连接;螺纹孔与固定套21内的通孔相通,使调节螺钉22能够穿过螺纹孔抵压固定套21内的外套管1,从而将调节组件2在外套管1上实现固定。
38.参见图4、图5,外球24上设有第一通孔241和第二通孔242,第一通孔241、第二通孔242与外球24内部的球形空腔相通;第一通孔241与第一端面232同侧,第二通孔242与第二端面233同侧,使得外套管1能够同时穿过第一通孔241、通道231、第二通孔242。
39.第一通孔241、第二通孔242的孔径大于通道231的直径,并且第一通孔241、第二通孔242的中心与内球23的球心位于同一直线上,使位于通道231内的外套管1处于外球24的中心位置,便于角度调节。
40.进一步的,第一端面232为圆环形,内环直径为通道231的内径,外环直径小于第一通孔241的孔径,使得第一端面232凸出外球24,通过摆动通道231内的外套管1可实现内球23相对于外球24转动,从而对外套管1实现角度调节。
41.进一步的,外球24上设有支撑盘25,支撑盘25用于贴合皮肤,手术过程中外套管1相对于患者皮肤表面竖直插入患者体内,通过在外球24上设置圆形的支撑盘25与患者皮肤贴合,有利于通过支撑盘将脊柱内窥镜的限位装置竖直支撑在患者身体上,从而有利于保持术中脊柱内窥镜的限位装置在患者身体上的稳定性以及减轻操作人员在术中长时间手持脊柱内窥镜的限位装置的压力。
42.具体地,支撑盘25设于外球24上第二通孔242所在端,优选圆形盘,中间设有连接孔,支撑盘25通过连接孔套在外球24上并粘贴连接,使得外套管1能够同时穿过第二通孔242和连接孔,连接后的支撑盘25能够贴合患者皮肤表面,通过限位装置竖直支撑在患者皮肤表面有利于减轻操作人员在术中长时间手持装置的压力从而保持术中装置的稳定性。
43.可选地,支撑盘25设于第二通孔242的边沿处,第二通孔242的边沿与通道231的端
口齐平,便于操作人员对插入患者体内部分的外套管1进行长度调节,并且支撑盘25的中心线与第二通孔242、第二端面233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使支撑盘25垂直于外套管1,进一步提高装置稳定性。
44.可选地,支撑盘25上与患者皮肤接触的端面设有防滑层,防滑层优选软质橡胶层,避免支撑盘25在患者皮肤上发生偏移。
45.需要说明的是,操作人员在手术时先将外套管1沿定位好的导针插入患者体内到达病变部位,沿外套管1移动调节组件2使支撑盘25在患者皮肤表面贴合后,拧动调节螺钉22将调节组件2固定在外套管1上,保证插入患者体内的外套管1的深度保持不变,抽出导针后在外套管1内插入脊柱内窥镜,使脊柱内窥镜的镜头端与外套管1上位于患者体内的那一端齐平,一手握持外球24,另一手摆动脊柱内窥镜或者外套管1,可使外套管1带动内球23在外球24内转动,从而实现对外套管1内的脊柱内窥镜的观测角度的微调。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