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流控制部件及手持抽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614831发布日期:2023-10-02 05:18阅读:32来源:国知局
气流控制部件及手持抽吸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气流控制部件及手持抽吸装置。


背景技术:

1、公知地,在一些外科手术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液(该废液可能包括被操作的人体组件所产生的体液以及用于施加给被操作的人体组织并在使用后形成的废液)需要及时的与被操作的人体组件分离,现有技术中,利用医用抽吸系统及时的将废液与人体组织及时分离。

2、现有技术中,医用吸引系统通常包括用于暂存废液的容器、抽吸泵、抽吸管以及手持抽吸装置,抽吸泵通过抽吸管连接至手持抽吸装置的尾部,容器连接至抽吸管,手持抽吸装置的前部形成有抽吸执行管,该抽吸执行管的远端敞口,抽吸泵运行而使得包括吸引执行管在内的手持抽吸装置的内部形成负压,进而使得抽吸执行管的远端能够抽吸人体组织表面的废液,并使废液沿手持抽吸装置的内部以及抽吸管流动而最后进入到容器中。

3、容易理解地,手持抽吸装置的抽吸执行管内的负压程度需要被控制,以用于控制被抽吸的废液的流量以及避免人体组织损伤。例如,在需要降低对废液的抽吸流量时,可控制将负压程度减小,再例如,在需要增加对废液的抽吸流量时,可控制将负压程度提高,再例如,若因抽吸执行管的远端与人体组织表面贴附而产生对人体组织可能造成损伤的强力吸引时,可通过及时减小负压程度而降低对人体组织表面的吸引力,进而避免损伤人体组织。

4、现有技术中,通过利用在手持抽吸装置的供人手握持的柄部(管状结构)的外周面上设置进气孔来控制负压程度,具体地,柄部内形成有径向扩放的内腔,该内腔与抽吸执行管的内孔连通,该进气孔径向贯通至该内腔中,外界气流可通过该进气孔进入到内腔中以补偿负压程度,人手可通过控制进气孔的开度而将手持抽吸装置的内部控制到所需要的负压程度。例如,当需要减小抽吸执行管内的负压程度时,可使进气孔的开度增大,更多的气流通过进气孔进入到内腔中,而当需要提高抽吸执行管内的负压程度时,可使进气孔的开度减小,使更少的气流进入到内腔中。

5、然而,被抽吸而经过内腔的废液中的一部分可能从进气孔喷出(流出),其原因在于:人手控制进气孔的开度通常滞后于手持抽吸装置内部的负压程度的变化,若因某些原因导致在前一瞬间手持抽吸装置内部的负压程度较大,而在后一瞬间手持抽吸装置内部的负压程度较小(例如,当手持抽吸装置内部吸入较大的脱落的组织碎片时,在进入内腔前会使得负压程度提高,而在进入到内腔后,负压程度立刻减小),即,负压程度在两个瞬间的发生变化较大变化,会使得进入到内腔中的大量废液不能被负压泵及时的抽走,进而导致内腔中的废液可能会通过进气孔喷出(或流出)。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流控制部件及手持抽吸装置。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气流控制部件,包括:

4、管体,其具有位于轴向上的前端和后端的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用于与抽吸执行管的尾部连接,所述出口用于与抽吸管连接;所述管体内形成有内腔,所述内腔中具有分隔部件,所述分隔部件位于所述内腔的前侧腔室,并将所述前侧腔室分成第一导流腔和第二导流腔,所述第一导流腔与所述进口连通,所述管体的管壁上开设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贯通至所述第二导流腔,所述第一导流腔和所述第二导流腔轴与所述内腔的后侧腔室均贯通;

5、隔膜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流腔中,所述隔膜部件用于允许气流从所述进气孔朝所述后侧腔室方向通过而逆向截止。

6、优选地,所述分隔部件为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内腔分隔成所述第一导流腔和所述第二导流腔。

7、优选地,所述隔板偏置设置而使得所述第一导流腔的最小通流截面大于所述第二导流腔的最大通流截面。

8、优选地,所述第二导流腔靠近所述后侧腔室的区域的截面为椭圆形,所述隔膜部件设置于所述区域;其中:

9、所述隔膜部件包括外套以及与所述外套一体成型且位于所述外套的径向内侧的锥部,所述外套固定于所述第二导流腔的腔壁,所述锥部朝向所述后侧腔室,所述锥部的端部形成密合缝隙,自所述进气孔至所述后侧腔室方向的气流能够将所述密合缝隙打开。

10、优选地,所述分隔部件为内管,所述内管自所述进口向所述出口方向延伸一段,所述内管的内孔为所述第一导流腔,所述内管与所述管体之间的环形腔为所述第二导流腔。

11、优选地,所述隔膜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流腔靠近所述后侧阀腔的区域,所述隔膜部件包括保持环和隔膜盘,所述保持环设置于环形结构的所述第二导流腔中,所述隔膜盘设置于所述保持环的后侧且所述隔膜盘的径向上的内侧与所述保持环贴附固定,所述保持环上开设有通气孔,自所述进气孔至所述后侧腔室方向的气流通过所述通气孔而使得所述隔膜盘向后侧变形而打开。

12、优选地,所述管体的外周面上与所述进气孔所对应的区域设置有能够进行轴向滑动的盖板,所述盖板通过轴向滑动而控制所述进气孔的开度。

13、优选地,所述管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凸台,所述进气孔开设于所述凸台上,所述凸台的外侧固定有压板,所述盖板的侧边伸入至所述压板与所述凸台之间。

14、优选地,所述管体与所述分隔部件一体成型。

15、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手持抽吸装置,包括抽吸执行管,还包括上述的气流控制部件,所述气流控制部件中的管体的进口连接至所述抽吸执行管的尾部。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气流控制部件的有益效果是:

17、通过将管体内分隔出与进气孔连通的导流腔(第二导流腔),并在导流腔内设置通过弹性变形而控制导流腔通断的隔膜部件,进而能够在管体内充入大量废液时有效关闭导流腔,进而能够有效降低废液从进气孔喷出(流出)的风险。



技术特征:

1.一种气流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件为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内腔分隔成所述第一导流腔和所述第二导流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流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偏置设置而使得所述第一导流腔的最小通流截面大于所述第二导流腔的最大通流截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流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腔靠近所述后侧腔室的区域的截面为椭圆形,所述隔膜部件设置于所述区域;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件为内管,所述内管自所述进口向所述出口方向延伸一段,所述内管的内孔为所述第一导流腔,所述内管与所述管体之间的环形腔为所述第二导流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流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流腔靠近所述后侧阀腔的区域,所述隔膜部件包括保持环和隔膜盘,所述保持环设置于环形结构的所述第二导流腔中,所述隔膜盘设置于所述保持环的后侧且所述隔膜盘的径向上的内侧与所述保持环贴附固定,所述保持环上开设有通气孔,自所述进气孔至所述后侧腔室方向的气流通过所述通气孔而使得所述隔膜盘向后侧变形而打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外周面上与所述进气孔所对应的区域设置有能够进行轴向滑动的盖板,所述盖板通过轴向滑动而控制所述进气孔的开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流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凸台,所述进气孔开设于所述凸台上,所述凸台的外侧固定有压板,所述盖板的侧边伸入至所述压板与所述凸台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与所述分隔部件一体成型。

10.一种手持抽吸装置,包括抽吸执行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流控制部件,所述气流控制部件中的管体的进口连接至所述抽吸执行管的尾部。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流控制部件及手持抽吸装置,该气流控制部件,包括:管体,其具有位于轴向上的前端和后端的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用于与抽吸执行管的尾部连接,所述出口用于与抽吸管连接;所述管体内形成有内腔,所述内腔中具有分隔部件,所述分隔部件位于所述内腔的前侧腔室,并将所述前侧腔室分成第一导流腔和第二导流腔,所述第一导流腔与所述进口连通,所述管体的管壁上开设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贯通至所述第二导流腔,所述第一导流腔和所述第二导流腔轴与所述内腔的后侧腔室均贯通;隔膜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流腔中,所述隔膜部件用于允许气流从所述进气孔朝所述后侧腔室方向通过而逆向截止。

技术研发人员:张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21110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