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过度穿刺的智能手持设备

文档序号:34497082发布日期:2023-06-17 23:52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过度穿刺的智能手持设备

本申请涉及静脉穿刺,具体涉及一种防止过度穿刺的智能手持设备。


背景技术:

1、静脉穿刺是通过刺破静脉注射药液或者获取血液样本的过程,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目前主要依靠医护人员手工操作完成。医护人员无法通过肉眼判断静脉血管的深度,会造成无法判断穿刺针是否进入静脉血管以及穿刺针穿透整个血管的问题,会导致静脉穿刺失败,也可能出现意外穿刺静脉壁远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防止过度穿刺的智能手持设备。

2、一种防止过度穿刺的智能手持设备,包括穿刺针、壳体和中央处理器,所述穿刺针的一端穿入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内充满气体;

3、所述穿刺针的针头处设置有阻抗检测元件,所述阻抗检测元件电连接于所述中央处理器;

4、所述壳体连接有排气组件,所述中央处理器与所述排气组件连接。

5、进一步具体地说,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设置有通孔,所述排气组件包括盖体、弹性件以及电阻丝,所述盖体盖合于所述通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盖体连接,所述电阻丝用于使所述弹性件处于拉伸状态,所述中央处理器能够产生电流以熔断所述电阻丝。

6、进一步具体地说,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智能手持设备还包括继电器,所述中央处理器通过所述继电器与所述电阻丝连接。

7、进一步具体地说,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穿刺针的一端穿过所述壳体的前部,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壳体的后部。

8、进一步具体地说,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设置有通孔,所述排气组件包括盖体、弹性件以及电阻丝,所述盖体盖合于所述通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盖体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阻丝用于使所述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所述中央处理器能够产生电流以熔断所述电阻丝。

9、进一步具体地说,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智能手持设备还包括led灯,所述led灯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1、不同类型的组织会呈现不同的阻抗,阻抗检测元件能够检测阻抗信息并发送至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根据阻抗信息判断刺穿针针头所处位置,在静脉穿刺的那一刻,中央处理器立即驱动排气组件动作,排出壳体内的气体,使得穿刺针能够在壳体滑动,从而停止刺穿针继续推进,避免针头过度穿刺。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止过度穿刺的智能手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针(1)、壳体(2)和中央处理器,所述穿刺针(1)远离针头的一端穿入所述壳体(2)内,所述壳体(2)内充满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止过度穿刺的智能手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设置有通孔,所述排气组件包括盖体(3)、弹性件(4)以及电阻丝(5),所述盖体(3)盖合于所述通孔,所述弹性件(4)的一端与所述盖体(3)连接,所述电阻丝(5)分别连接于所述穿刺针(1)远离针头的一端和弹性件(4),所述电阻丝(5)用于使所述弹性件(4)处于拉伸状态,所述中央处理器能够产生电流以熔断所述电阻丝(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过度穿刺的智能手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手持设备还包括继电器,所述中央处理器通过所述继电器与所述电阻丝(5)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防止过度穿刺的智能手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针(1)的一端穿过所述壳体(2)的前部,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壳体(2)的后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过度穿刺的智能手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设置有通孔,所述排气组件包括盖体(3)、弹性件(4)以及电阻丝(5),所述盖体(3)盖合于所述通孔,所述弹性件(4)的一端与所述盖体(3)连接,所述弹性件(4)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2)内,所述电阻丝(5)分别连接于所述穿刺针(1)远离针头的一端和弹性件(4),所述电阻丝(5)用于使所述弹性件(4)处于压缩状态,所述中央处理器能够产生电流以熔断所述电阻丝(5)。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防止过度穿刺的智能手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手持设备还包括led灯,所述led灯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适用于静脉穿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防止过度穿刺的智能手持设备,包括穿刺针、壳体和中央处理器,所述穿刺针的一端穿入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内充满气体;所述穿刺针的针头处设置有阻抗检测元件,所述阻抗检测元件电连接于所述中央处理器;所述壳体连接有排气组件,所述中央处理器与所述排气组件连接。不同类型的组织会呈现不同的阻抗,阻抗检测元件能够检测阻抗信息并发送至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根据阻抗信息判断刺穿针针头所处位置,在静脉穿刺的那一刻,中央处理器立即驱动排气组件动作,排出壳体内的气体,使得穿刺针能够在壳体滑动,避免针头过度穿刺。

技术研发人员:郭靖,黄泽凯,陆家欣,庄栢杨,陈栩生,陈洁雯,成卓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工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1114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