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929378发布日期:2023-11-05 00:40阅读:49来源:国知局
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本申请主张基于2021年8月2日提交的日本申请第2021-126742号的优先权,并引用所述日本申请中记载的全部公开内容。


背景技术:

1、近年来,随着对内窥镜高画质化需求的高涨,摄像元件的高像素化不断发展。但是,随着摄像元件的高像素化,功耗变大,并且从摄像元件产生的热量也增加,因此需要对摄像元件所产生的热的散热方法进行研究。

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内窥镜,其在摄像元件与配线板之间设有冷却设备,并能够有效地散发从摄像元件产生的热。

3、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内窥镜,其通过填充2种不同的树脂来使摄像元件和电路基板固化,从而有效地进行电路基板的散热。

4、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内窥镜,其具备:散热部件,其安装在前端部,并具有用于对该前端部的热进行散热的多个翅片。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17162号公报

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200398号公报

9、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5607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2、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中,设置有冷却设备;在专利文献2的内窥镜中,使用2种不同的树脂;在专利文献3的内窥镜中,在前端部设置有散热部件;在专利文献1~3的任一种内窥镜中,为了散热都需要其他部件,并具有复杂的结构。

3、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其不需要设置用于散热的其他部件就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适当地散发发热部所产生的热。

4、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5、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在具备工作时发热的发热部和用于对从所述发热部传递来的热进行散热的散热部件的内窥镜中,所述散热部件包括用于覆盖所述发热部的第1散热部件和内嵌有所述第1散热部件的筒状第2散热部件,所述第1散热部件具有比所述发热部及所述第2散热部件更大的线膨胀系数。

6、在本发明中,与所述发热部相比,覆盖所述发热部的所述第1散热部件的线膨胀系数更大,并且与内嵌有所述第1散热部件的筒状所述第2散热部件相比,所述第1散热部件的线膨胀系数更大,因此,所述第1散热部件的热膨胀量比所述发热部及所述第2散热部件更大。因此,在所述发热部发热的情况下,所述第1散热部件能够与所述发热部及所述第2散热部件紧密接触,所述发热部的热经由所述第1散热部件迅速传递到外侧的所述第2散热部件。

7、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散热部件与所述第2散热部件之间配置有片状的介入部件,所述介入部件的线膨胀系数比所述发热部及所述散热部件的线膨胀系数大。

8、在本发明中,由于所述介入部件的线膨胀系数比所述发热部及所述散热部件的线膨胀系数更大,因此所述介入部件的热膨胀量比所述散热部件更大。因此,在所述发热部发热的情况下,经由所述介入部件所述第1散热部件与所述第2散热部件能够紧密接触,所述发热部的热从所述第1散热部件迅速传递到外侧的所述第2散热部件。

9、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具备内嵌有所述第2散热部件的外侧部件,并且所述外侧部件的线膨胀系数比所述第2散热部件更大。

10、在本发明中,由于所述外侧部件的线膨胀系数比所述第2散热部件更大,因此所述外侧部件的热膨胀量比所述第2散热部件更大。因此,在所述发热部发热的情况下,所述外侧部件和所述第2散热部件不再紧密接触,所述发热部的热难以经由所述第2散热部件传递到所述外侧部件。因此,可以防止患者的皮肤因与所述外侧部件接触而发生烫伤的情况。

11、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部件包括露出在外部的第1外侧部件和未露出的第2外侧部件,所述第1外侧部件的热传导率比所述第2外侧部件低。

12、在本发明中,由于露出在外部且能够与患者的皮肤接触的所述第1外侧部件的热传导率比所述第2外侧部件更低,因此即使在所述发热部的热经由所述第2散热部件传递到所述第1外侧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患者的皮肤因与所述第1外侧部件接触而发生烫伤的情况。

13、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外侧部件呈圆筒形,具备内嵌有所述第2外侧部件的圆管形的外装部件,所述外装部件的热传导率为0.1w/(m·k)以下。

14、在本发明中,由于与患者的皮肤接触的所述外装部件的热传导率低至0.1w/(m·k)以下,因此即使在所述发热部的热经由所述第2散热部件传递到所述第2外侧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患者的皮肤因与所述外装部件接触而发生烫伤的情况。

15、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装部件的热传导率为0.05w/(m·k)以下。

16、在本发明中,能够与患者的皮肤接触的所述外装部件的热传导率低至0.05w/(m·k)以下,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患者的皮肤因与所述外装部件接触而发生烫伤的情况。

17、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散热部件由环氧树脂构成,所述第2散热部件由镍构成。

18、在本发明中,所述第1散热部件由环氧树脂构成,所述第2散热部件由镍构成。

19、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散热部件的压缩率为20%以上。

20、在本发明中,相对于所述发热部没有发热的情况,在其发热的情况下,所述第2散热部件的压缩率为20%以上。

21、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介入部件的压缩率为20%以上。

22、在本发明中,相对于所述发热部没有发热的情况,在其发热的情况下,所述介入部件的压缩率为20%以上。

23、发明效果

24、根据本发明,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适当地散发发热部的热。



技术特征:

1.一种内窥镜,其具备在工作时发热的发热部和用于对从所述发热部传递来的热进行散热的散热部件,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散热部件与所述第2散热部件之间配置有片状的介入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具备内嵌有所述第2散热部件的外侧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部件包括露出在外部的第1外侧部件和未露出的第2外侧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外侧部件呈圆筒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装部件的热传导率为0.05w/(m·k)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散热部件由环氧树脂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散热部件的压缩率为20%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介入部件的压缩率为20%以上。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适当地散发发热部所产生的热。在具备工作时发热的摄像元件(44)、与摄像元件(44)一体化并在摄像元件(44)发热的情况下,用于对从摄像元件(44)传递来的热进行散热的屏蔽管(41)及模制树脂部(48)的内窥镜中,模制树脂部(48)具有比摄像元件(44)及屏蔽管(41)更大的线膨胀系数。

技术研发人员:别所久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豪雅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