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补血养脾抗衰的中药膏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4602810发布日期:2023-06-29 01:37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补血养脾抗衰的中药膏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补血养脾抗衰的中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症,主要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脏腑失于濡养,另一方面是血不载气。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血不载气: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血虚症主要有心血虚症和肝血虚症,补血法有补心血和补肝血。此外,气虚、精亏、血瘀等也可导致血虚症的发生,所以补血还有补气生血、填精补血、祛瘀生新等方法。常用熟地黄、当归、何首乌、阿胶等原料药组成方剂。使用补血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因痰浊、火热邪气所致的心悸、失眠、眩晕,热盛所致的肢体抽搐及瘀血所致的闭经,不适宜使用补血法;二是血虚患者要忌用温燥伤阴的原料药。现代人为了强身健体会选择一些保健食品或功能食品,保健品的功能主要是改善人体血液循环,滋阴补肾,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而中药气味清苦,现代人大多不愿长期服用。运用中医药补血养脾,副作用很小,且安全系数高,但市面上的中医药保健品的针对性不强,往往难以对症用药,并且保健效果一般。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补血养脾抗衰的中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2、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3、一种用于补血养脾抗衰的中药膏,制成有效成份的原料药按重量份计组成为:珍珠35-40份、山药10-12份、山楂120-150份、大枣100-120份、龙眼肉8-12份、糯米10-12份、赤小豆5-8份、小蓟3-4份、马齿苋5-7份、生姜3-4份、枸杞子18-20份、茯苓20-24份、菟丝子18-20份、桑叶15-18份、芡实20-25份、鹿角霜15-18份、白术20-25份、栀子15-20份、白芷5-8份、砂仁3-4份、紫苏子25-28份、酸枣仁10-12份、覆盆子20-25份。

4、进一步的,所述中药膏还添加了50-70份饴糖。

5、一种用于补血养脾抗衰的中药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s1:将珍珠制成70-80nm的珍珠粉,备用;

7、s2:按设定比例将赤小豆、枸杞子、菟丝子酒浸干燥;

8、s3:按设定比例将小蓟、马齿苋、桑叶、栀子、生姜、砂仁、覆盆子分别清洗干净,浸泡30-60min,加水煎煮提取两次,过滤去渣,再将两次提取所得药液混合,小火慢熬90min;

9、s4:按设定比例将山药、茯苓、芡实、鹿角霜、白术、白芷、紫苏子、酸枣仁分别清洗干净,和经过处理的菟丝子混合浸泡90-120min,加水煎煮提取三次,过滤去渣,再将三次提取所得药液混合,小火慢熬120min;

10、s5:按设定比例将山楂、大枣、龙眼肉、糯米分别清洗干净,和经过处理的赤小豆、枸杞子混合浸泡30-45min,加水进行高温熬煮,直至原料药稀烂,加入步骤s3与步骤s4的药液,小火熬至药液倒下时呈线条状;

11、s6:将饴糖单独加热,使其化为黄褐色浓稠液体,加入步骤s5所得药膏中,搅拌均匀,并冷却至50-65℃;

12、s7:加入珍珠粉,搅拌均匀,冷却至室温,装瓶。

1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珍珠粉的制备过程为:将35-40份珍珠、70-80份3wt%乳酸、40-50份蒸馏水混合装入密闭容器中,加热回流12h,将珍珠溶液的ph调节至中性,趁热过滤,干燥,得到70-80nm的珍珠粉。

14、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中,第一次加水量为步骤s3中原料药总量的10倍,第二次加水量为步骤s3中原料药总量的5倍;步骤s4中,第一次加水量为步骤s4中原料药总量的8倍,第二次加水量为步骤s4中原料药总量的总量的5倍,第三次加水量为步骤s4中原料药总量的总量的3倍。

15、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中,第一次煎煮时间为45min,第二次煎煮时间为20min;步骤s4中,第一次煎煮时间为90min,第二次煎煮时间为50min,第三次煎煮时间为30min。

16、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7中,药膏冷却至室温后,对药膏进行分阶段梯式降温杀菌。

17、进一步的,所述分阶段梯式降温杀菌的温度为120℃,再降至85℃,整个杀菌过程的时长控制在15-20min。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补血养脾抗衰的中药膏,其中覆盆子、紫苏子、砂仁、白芷、白术、鹿角霜、生姜、山楂、大枣、龙眼肉和糯米配伍,能够起到很好的辛温发热、温经祛寒、活血化瘀的作用;山药、酸枣仁、芡实、菟丝子、茯苓、砂仁、白芷、白术、鹿角霜、生姜、山楂、大枣、龙眼肉和糯米配伍,能够起到健脾渗湿的作用;珍珠、小蓟、马齿苋、桑叶和栀子配伍,能够起到疏风散热、消肿止痛、清肝明目、排毒养颜的作用;龙眼肉、大枣、鹿角霜、枸杞子、赤小豆、栀子、马齿苋、珍珠和小蓟配伍,能够起到养血安神、益智宁心的作用;通过上述各原料药的协同作用,能够活血通络、养颜抗衰、养脾健胃,中药膏中多数原料药能够入肝经、肾经,能够调节人体内分泌,加强人体排毒功能,且本发明采用纯天然的中草药成分,药源充足,采集方便,不含任何化学成分,对人体无刺激,安全性好,能够健脾益肾、活血化瘀、美容养颜,适用于淤血阻滞、肝脾失调、气血两虚的症状,且其口感好、浓度高、携带方便、便于服用、治疗效果明显、使用安全。

20、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补血养脾抗衰的中药膏,还添加了50-70份饴糖,根据《长沙药解》中记载,饴糖可补脾精,化胃气,生津,养血,且有助于提高中药膏的口感,使其更易入口。

21、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补血养脾抗衰的中药膏,采用的纳米珍珠粉是由乳酸将珍珠水解制得,采用的乳酸不会对珍珠中的有效成分造成破坏,使用该方法生产的珍珠粉的粒径能够达到纳米级别,且该方法操作容易、过程简单,能够节约一定的生产成本。

22、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补血养脾抗衰的中药膏的制备方法,步骤s2中,将赤小豆、枸杞子、菟丝子酒浸干燥,使这些原料药得到充分软化,以便后续对原料药中的成分进行提取;步骤s3、s4分别对两类原料药进行了不同时间的浸泡和不同次数的提取,能够最高效地将原料药中的成分提取到药液中;步骤s5对部分不易提取的原料药进行了高温熬煮,选择这类原料药将其熬制成糊状并添加入药膏中,能够充分发挥各原料药组合物的温经祛寒、活血化瘀的功效;由于饴糖的粘性较大,对进行单独加热融化,珍珠粉在高温下其有效成分会被破坏,故在最后一步加入,使得各原料药的功效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3、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补血养脾抗衰的中药膏的制备方法,步骤s3中,第一次加水量为步骤s3中原料药总量的10倍,第一次煎煮能够从原料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较多,加入较多的水量有助于提取原料药中的有效成分,第二次加水量为步骤s3中原料药总量的5倍,第二次煎煮能够从原料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较少,故加入较为少量的水能够缩短后续熬制药液的时间,达到节约能耗的目的;同理,步骤s4中,第一次加水量为步骤s4中原料药总量的8倍,第二次加水量为步骤s4中原料药总量的总量的5倍,第三次加水量为步骤s4中原料药总量的总量的3倍,原料药中能够提取的有效成分随提取次数的增加而减少,故加水量也随之减少,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24、6、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补血养脾抗衰的中药膏的制备方法,步骤s3中,第一次煎煮时间为45min,第二次煎煮时间为20min;步骤s4中,第一次煎煮时间为90min,第二次煎煮时间为50min,第三次煎煮时间为30min,由于原料药在煎煮的过程中会慢慢变软,原料药中的成分也就能够更容易地被提取,随煎煮次数的增加,其中的有效成分含量也在变低,故随煎煮次数的增加缩短煎煮时间,能够在保证原料药中其余杂质不进入药液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取原料药中的成分,并能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25、7、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补血养脾抗衰的中药膏的制备方法,步骤s7中,药膏冷却至室温后,对药膏进行分阶段梯式降温杀菌,能够延长药膏的保质期,避免药膏被细菌污染,提高药膏的品质。

26、8、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补血养脾抗衰的中药膏的制备方法,分阶段梯式降温杀菌的温度为120℃,再降至85℃,整个杀菌过程的时长控制在15-20min,采用分阶段式降温杀菌的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将药膏中的细菌杀死,且该方法不会破坏药膏中的成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