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血虚络阻证末梢神经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65559发布日期:2023-08-01 10:23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血虚络阻证末梢神经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血虚络阻证末梢神经炎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1、末梢神经炎也称多发性神经炎、周围神经炎,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肢体远端神经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主要有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症状多表现为受累肢体远端呈手套短袜型感觉减退、麻木或针刺、蚁走、烧灼、触痛和感觉过敏等刺激性症状,甚则肌肉萎缩。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可减轻症状恢复受损神经,对病因不明或原发病难治的多发性神经炎则疗效不佳。研究表明,末梢神经炎总体患病率约为1%,其在老年人群中上升至7%,且有迹象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影响。末梢神经炎发病的病因及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无明确定论,现代医学认为引起本病的病因主要包括中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变态反应、代谢及营养障碍等。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周围神经轴突变性、神经元变性、节段性脱髓鞘病变,自远端逐渐向近端发展为逆死性神经病。因末梢神经炎致病原因不明,且个体差异较大,西医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缓解疼痛等药物对症治疗为主,其临床疗效不甚理想,特别是对于有顽固性麻木症状的患者,效果甚微。

2、祖国医学虽然没有关于“末梢神经炎”的记载,根据其症状、病况转归可属于中医记载的“痹证”范畴,基本病机是气血不足,脉络痹阻。本病的发生多由于各种疾病如消渴、淋病,或外感邪气,久病耗伤气血,或年老体弱,营卫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肌肤;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血行瘀滞;气血不足,卫外不固,感受外邪,经脉痹阻。手得血能握,足得血能步,气血不足,肢体失养则会出现麻木,四肢无力;湿浊痰瘀阻络,血行瘀滞,不通则痛,感觉异常,行走不能,甚至出现肌肉萎缩之症。现代医家将末梢神经炎分为气虚寒湿证、气虚湿热证、瘀血寒湿证、瘀血湿热证、气滞血瘀证、阳虚痰热证。目前研究对于血虚络阻的报道不多,末梢神经炎血瘀络阻证中医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肝肾、脾胃功能受损,导致机体气血功能障碍,病久气虚运血无力,渐致瘀血内停、血行瘀滞而引起,临床表现中血虚则四肢失养,故见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肌肉萎缩,隐隐疼痛;血虚脉络空虚,组织失养则面色萎黄或淡白无华,口唇、爪甲色淡,脉细无力;血虚脏器失养则头晕眼花、神疲乏力。瘀阻则见肢体、关节、肌肉,则肢体沉重、酸困;肢体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均为血虚瘀阻之象。血虚络阻证的末梢神经炎,症见:肢体局部麻木疼痛,恶风怕冷,肢体抬举无力,病久或见肌肉萎缩,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血虚络阻证末梢神经炎的中药组合物。

2、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

3、一种治疗血虚络阻证末梢神经炎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原料,醋北柴胡12-18份,秦艽12-18份,清半夏6-12份,党参14-26份,桂枝12-18份,炒白芍14-26份,葛根14-26份,川芎9-15份,熟地黄14-26份,当归12-18份,丹参21-39份),炙甘草7-13份。

4、一种治疗血虚络阻证末梢神经炎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原料,醋北柴胡15份,秦艽15份,清半夏9份,党参20份,桂枝15份,炒白芍20份,葛根20份,川芎12份,熟地黄20份,当归15份,丹参30份,炙甘草10份。

5、所述中药组合物剂型为汤剂、丸剂、片剂、胶囊剂、膏滋、糊剂、散剂。

6、中药组合物的丸剂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1)按照重量份称取各原料药;

8、(2)将上述各中药原料用粉碎机粉碎成细粉,然后置于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即得粉料;

9、(3)取100份上述制备得到的粉料置于混合机中,先加入淀粉和蜂蜜搅拌混合15min,再加入纯水搅拌30min,得到软材;

10、(4)将上述软材置于自动制丸机中拉条、搓丸,得圆整均匀、外观一致的湿丸,直径为4.0~4.3mm;

11、(5)将上述制备的湿丸置于微波干燥灭菌箱在55℃热风、箱内温度80℃条件下,干燥50~60分钟,得到干水分在5%以下的素丸;

12、(6)将上述素丸置于糖衣锅中包炭衣、滑石粉打光,得到丸剂。

13、方中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血虚引起的风湿痹痛,跌扑损伤。《本草正义》: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荣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虚损之病,无所不宜。佐之以攻则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挛、瘫痪、燥、涩等证 。

14、党参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止渴、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萎黄,懒言短气、四肢无力、气血虚症。《本经逢原》:清肺。上党人参,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却有甘平清肺之力,亦不似沙参之性寒专泄肺气也。《得配本草》:上党参,得黄耆实卫,配石莲止痢,君当归活血,佐枣仁补心。补肺蜜拌蒸熟;补脾恐其气滞,加桑皮数分,或加广皮亦可。《本草正义》: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腱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 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 振动中气 ,而无刚燥之弊。且较诸辽参之力量厚重,而少偏于阴柔,高丽参之气味雄壮, 而微嫌于刚烈者,尤为得中和之正,宜乎五脏交受其养,而无往不宜也。特力量较为薄弱,不能持久,凡病后元虚,每服二、三钱,止足振动其一日之神气,则信乎和平中正之规模,亦有不耐悠久者。然补助中州而润泽四隅,故凡古今成方之所用人参,无不可以潞党参当之,即凡百证治之应用人参者,亦无不可以潞党参投之。

15、白芍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肝、脾经。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敛阴止汗、平抑肝阳的功效。白芍常用于治疗风湿冷痛、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体虚神衰、四肢抽搐、慢惊风、犬咬伤等病症。《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日华子本草》:治风补痨,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治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

16、川芎辛,温。入肝、胆经。行气开郁,祛除风燥湿,活血止痛。常用于治疗寒痹筋挛,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药性论》: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现代药理研究有解痉和镇痛作用。

17、丹参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常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症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本草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呜吼。近代的医学实验证明,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状况、降低血压、安神静心、降血糖和抗菌等功效,对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血行不畅、跌打损伤、疮疡肿痛、心烦失眠、心绞痛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丹参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度及调节内外凝血系统的功能,是一种安全又可靠的治疗心脏血管疾病的天然中药。

18、熟地黄甘,微温。入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治阴虚血少,腰膝痿弱,劳嗽骨蒸,遗精,崩漏,月经不调,消渴,溲数,耳聋,目昏。《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王好古:主坐而欲起,目琉琉无所见。《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日,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脾阴,止久泻,治劳伤风痹,阴亏发热,干咳痰嗽,气短喘促,胃中空虚觉馁,痘证心虚无脓,病后胫股酸痛,产后脐腹急疼,感证阴亏,无汗便闭,诸种动血,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熟地黄具有补血作用,生、熟怀地黄对失血性小鼠动物实验显示,生、熟地黄对造血干细胞亦有一定的增殖、分化作用,提示地黄补血作用与骨髓造血系统亦有密切相关的作用。

19、秦艽性苦平,微寒,归胃、肝、胆经,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舒经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等病症。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小便利。《名医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本草纲目》:秦艽,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痛烦热,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本草征要》:治风先治血,血行则风自灭,故疗风无论新久。

20、清半夏辛,温,有毒。入脾、胃经。具有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作用。主治湿痰痹阻,经络瘀滞所致的痞满、咳逆,以及痰湿阻络所致的肌肤麻木不仁等症状。半夏具有抗凝作用,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能够降低全血黏度、抑制红细胞的聚集和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21、桂枝味辛、甘,性温。归肺、心、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散寒止痛、通阳化气的作用。常用于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症,肢体不温、畏寒肢冷等证。《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利关节,补中益气。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通神,轻身不老。面生 光华,眉好常如童子。《本草纲目》:坚筋骨,通血脉,宜导百药,久服,神仙,不老。《本草纲目》记载:治一切风冷风湿,骨节挛痛,解肌开腠理,抑肝气,扶脾土,熨阴痹。《新修本草》:桂,味甘、辛,大热,有毒。利肝肺气,心腹寒热。

22、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肺、胃经。具有解肌、生津、升阳作用。常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等症。《本草经疏》: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主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伤寒头痛兼项强腰脊痛,及遍身骨疼者,足太阳也,邪犹未入阳明,故无渴证,不宜服。”《本草汇言》:“葛根,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止烦渴。葛根之发散,亦入太阳,亦散风寒。《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胁风痛。

23、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常用于阳气不能升举或不能外达肌表所致的疾病,如少阳证、下陷证、肌肤麻木不仁等症。柴胡具有升清散邪的功效,柴胡味轻,具升阳之性,能引中气升达于上。李东垣云:柴胡升也,能引中气升达于上。方如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汤等。常配伍升麻、生口芪等常治疗清阳下陷、中气不升、上气不足之证。柴胡的散邪作用,具有寒散、温散、平散、补散之作用。其寒散配黄芩、生地,温散配,平散配、生姜,补散配、熟地。

24、炙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25、本发明公开的中药组合物主要治疗血虚络阻证的末梢神经炎,症见:肢体局部麻木疼痛,恶风怕冷,肢体抬举无力,病久或见肌肉萎缩,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选用纯天然中药原材料,方以当归补血活血通络,党参补中益气养血,两药合用益气养血为君。白芍养血通络,熟地黄滋阴补血,川芎行气活血止痛,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以上四药活血补血通络止痛为臣。秦艽祛风除湿、活血通经,清半夏化痰散结通经,桂枝温阳通经,葛根生津升阳,以上四药升阳活血通经共为佐,醋北柴胡升阳和解表里,炙甘草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以上诸药合用,既能活血祛瘀通络,又能益气养血,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对于血虚络阻证末梢神经炎疗效显著,使用安全方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