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内科护理用肢体锻炼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662441发布日期:2023-10-06 17:29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内科护理用肢体锻炼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神经内科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神经内科护理用肢体锻炼设备。


背景技术:

1、神经内科是关于神经方面的二级学科,主要收治脑血管疾病、脑部炎症性疾病、周围神经病及重症肌无力等,一般在对神经内科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往往需要适当的活动锻炼,这样可以加快神经内科患者的康复进程。

2、现有部分缺乏主动能力的神经内科患者,一般需要陪护人员辅助进行肢体锻炼,需要消耗陪护人员较多时间,导致患者的康复治疗操作较为不便。

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21228209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神经内科辅助康复锻炼装置,该装置通过收卷机构、通孔、螺孔和螺栓的配合可将拉伸带收放进圆柱壳内,并且能够对收放后的拉伸带进行固定,通过对拉柄的高度进行调节,以适用于不同患者的使用需求,通过驱动机构、矩形孔和滚轴的配合可使两个拉伸带交替上下移动,从而可主动对患者的上肢进行拉伸锻炼,以能够对肢体行动不便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4、该装置虽然解决了现有的技术问题,但其进行上肢锻炼时,仅能对患者上肢进行上下方向的锻炼,难以进行其他方向的上肢锻炼,导致患者上肢锻炼的整体效果不佳;且该装置缺乏下肢锻炼以及按摩的功能,在患者肢体锻炼过程中,难以对患者下肢进行有效锻炼以及按摩,影响患者整体康复效率。

5、为此,提出一种神经内科护理用肢体锻炼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神经内科护理用肢体锻炼设备。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神经内科护理用肢体锻炼设备,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座椅;

4、所述底板位于座椅一侧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有用于下肢锻炼的下肢锻炼机构,所述底板位于座椅下方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用于腰部按摩的按摩机构,所述底板位于座椅外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上肢锻炼的上肢锻炼机构。

5、进一步的,所述下肢锻炼机构包括壳体、第一蜗杆、第一蜗轮、第一连接轴、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二连接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一往复丝杆、踏板、凸轮、弹簧、连接板、第一限位杆、按摩块和第一调节机构,所述底板位于座椅一侧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内侧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一蜗杆,所述第一蜗杆的外侧表面啮合连接有第一蜗轮,所述第一蜗轮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与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外侧表面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与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轴的外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外侧表面对称啮合连接有两个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往复丝杆,两个所述第一往复丝杆均与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往复丝杆的外侧表面啮合连接有踏板,两个踏板均与壳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凸轮,所述壳体的一侧表面对称固定连接有三个弹簧,三个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凸轮配合连接,所述连接板靠近弹簧的一侧表面对称固定连接有三个第一限位杆,三个所述第一限位杆均与壳体滑动连接,所述弹簧套设在第一限位杆的外侧表面,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表面对称固定连接有按摩块,所述壳体的内侧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一调节机构。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括第二限位杆、第一固定板、第一螺纹杆和第一转动块,所述壳体的内侧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二限位杆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固定板,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均与底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与壳体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块。

7、进一步的,所述按摩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二蜗杆、第一伸缩杆、第二蜗轮、第三蜗杆、第三蜗轮、第二往复丝杆、第一滑动板、第二滑动板、按摩杆和第二调节机构,所述底板位于座椅下方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蜗杆,所述第二蜗杆与底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蜗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与第一蜗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蜗杆的外侧表面啮合连接有第二蜗轮,所述第二蜗轮的内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蜗杆,所述第三蜗杆分别与底板、座椅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蜗杆的外侧表面啮合连接有第三蜗轮,所述第三蜗轮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往复丝杆,两个所述第二往复丝杆均与座椅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往复丝杆的外侧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滑动板,两个所述第一滑动板均与座椅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板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动板,所述第二滑动板的一侧表面对称设置有多个按摩杆,所述第一滑动板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调节机构。

8、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括第二固定板、第三限位杆、第二螺纹杆和第二转动块,所述第一滑动板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限位杆,所述第三限位杆与第一滑动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限位杆与第二滑动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内侧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与第一滑动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与第二滑动板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块。

9、进一步的,所述上肢锻炼机构包括支撑架、第四限位杆、第二电机、转动轴、第三齿轮、第一单向齿轮、第三往复丝杆、支撑板、第二单向齿轮、第二伸缩杆、第四蜗杆、第四蜗轮、第四往复丝杆、滑块、第三伸缩杆、第一连接块和第三调节机构,所述底板位于座椅外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内侧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四限位杆,所述支撑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与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的外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的外侧表面啮合连接有第一单向齿轮,所述第一单向齿轮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往复丝杆,所述第三往复丝杆与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往复丝杆的外侧表面啮合连接有支撑板,两个所述第四限位杆均与支撑板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板与支撑架滑动连接,所述第三齿轮的外侧表面啮合连接有第二单向齿轮,所述第二单向齿轮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与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四蜗杆,所述第四蜗杆与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蜗杆的外侧表面啮合连接有第四蜗轮,所述支撑板的内侧表面对称转动连接有两个第四往复丝杆,两个所述第四往复丝杆固定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第四往复丝杆与第四蜗轮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往复丝杆的外侧表面螺纹连接有滑块,两个所述滑块均与支撑板滑动连接,所述滑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伸缩杆,所述第三伸缩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调节机构。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调节机构包括第四伸缩杆、第二连接块、第三螺纹杆、螺纹套筒、第三转动块和连接杆,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第四伸缩杆,两个所述第四伸缩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所述支撑板的中部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螺纹杆,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内侧表面转动连接有螺纹套筒,所述螺纹套筒与第三螺纹杆螺纹连接,所述螺纹套筒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转动块,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第一连接块滑动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二蜗杆、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转动轴均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块、第二转动块和第三转动块的外侧表面均开设有防滑纹。

13、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一往复丝杆、第二往复丝杆、第四往复丝杆的两端丝槽均为反向设置。

1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5、(1)本技术通过设置下肢锻炼机构,启动第一电机,使踏板上下移动、按摩块往复移动,对患者下肢进行锻炼以及小腿部位进行按摩,实现了患者下肢锻炼以及小腿部位按摩的功能,在患者下肢锻炼的同时进行小腿部位按摩,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率;

16、(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调节机构,转动第一转动块,使踏板移动到合适位置,实现了踏板位置调节的功能,有效避免患者下肢长度不一,难以有效进行下肢锻炼的情况,保证了患者下肢锻炼的效果;

17、(3)本技术通过设置按摩机构,启动第一电机,使第二蜗杆转动,然后通过第二蜗杆转动,使按摩杆往复移动,对患者腰部进行按摩,实现了患者腰部按摩的功能,进行患者下肢锻炼时,能够针对患者腰部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和痉挛,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率;

18、(4)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调节机构,转动第二转动块,使按摩杆移动到合适位置,实现了按摩杆位置调节的功能,有效避免患者腰部宽度不一,难以有效进行患者腰部按摩的情况,保证了患者腰部按摩的效果;

19、(5)本技术通过设置上肢锻炼机构,第二电机正转,使第一连接块上下移动,进行上下方向锻炼,第二电机反转,使第一连接块往复移动,进行左右方向锻炼,实现了患者上肢多方位锻炼的功能,进行患者上肢锻炼时,能够进行上下、左右方向的上肢锻炼,保证了患者上肢锻炼的整体效果;

20、(6)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三调节机构,转动第三转动块,使第一连接块移动到合适位置,实现了第一连接块位置调节的功能,有效避免患者上肢长度不一,难以有效进行上肢锻炼的情况,保证了患者上肢锻炼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