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针灸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646817发布日期:2023-10-06 09:47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辅助针灸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辅助针灸设备。


背景技术:

1、针灸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目前的针灸,大多是有中医根据经验进行穴位定位,然后进行针灸穿刺,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体型、体质不同,根据经验定位穴位可能发生定位不准确的情况,所以现在出现了通过超声定位穴位的技术,在超声诊断仪下,能够清晰显示肢体的神经和血管,通过辨明神经血管与脏器之间的关联,对穴位进行精准的穿刺定位。

3、相关技术中的超声针灸设备,是在超声探头侧面设置具有进针方向角可调的针灸组件,需要通过超声探头的配合来获取针灸穴位,然后调节针灸组件的进针角度从超声探头的侧面以倾斜角刺入针灸穴位。例如公开号cn109567906b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穿刺针及超声穿刺装置,包括超声探头和设置在超声探头一侧的角度可调穿刺架,从超声探头侧面将穿刺针倾斜刺入皮肤,上述设备在针灸过程中需要通过肉眼观察针头位置来确定进针位置,这就需要十分丰富的手眼配合经验,根据眼睛观察到的图像控制手上的进针角度和深度,对于一些经验不太丰富的操作者来说,无法精确定位穴位坐标度。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辅助针灸设备,利用电刺激穴位,通过获取穴位周围肌体的颤动状态图像和肌电信号变化,结合图像变化和电信号变化确定穴位的位置,然后通过下针机构将针灸针精确刺入穴位,精准高效。

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辅助针灸设备,包括握柄,还包括:

3、针灸针,悬设在所述握柄下表面中部;

4、电流输出器,设置在所述握柄内部,用于向与针灸针通电,通过针灸针针尖向患者皮肤的一点进行电刺激;

5、多个超声波探头,绕所述针灸针周向设置在所述握柄下表面,所述超声波探头外围均设有肌电信号采集器,超声波探头用于监测电刺激点周围肌体的抖动变化,肌电信号采集器用于监测电刺激点周围肌体的电信号变化;

6、监测终端,所述超声波探头和肌电信号采集器的监测信号传输并显示在所述监测终端上,操作人员手持握柄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电刺激点坐标随之变化,当监测终端上显示电刺激点周围肌体的抖动信号和电信号均产生波动变化时,确定该电刺激点为穴位所在点。

7、进一步地,还包括:

8、储针盒,设置在所述握柄的内部上端,所述储针盒内放置有若干所述针灸针;

9、下针机构,设置在所述握柄的下表面中部,悬设在所述握柄下表面中部的所述针灸针位于所述下针机构内;

10、传送组件,设置在所述握柄内部,且位于所述储针盒与下针机构之间,用于将所述储针盒内的针灸针传送至下针机构中。

11、进一步地,所述下针机构包括:

12、下针筒,固定设置在所述握柄的下表面中部;

13、圆柱壳体,设置在所述下针筒内部,所述圆柱壳体外侧面活动嵌设有多个与所述下针筒内侧壁滚动接触的滚珠,圆柱壳体材质为铁磁性材料;

14、下针组件,设置在所述圆柱壳体内部,用于将落入圆柱壳体的针灸针向下输出。

15、进一步地,所述下针组件包括:

16、第一滚轮组,设置在所述圆柱壳体内部上方,所述第一滚轮组包括两个第一电动滚轮,两个所述第一电动滚轮外侧边缘分别设有第一滚压槽,两个所述第一滚压槽之间形成第一下针通道,利用第一电动滚轮的转动,将第一下针通道内的针灸针向下输出;

17、第二滚轮组,设置在所述圆柱壳体内部下方,所述第二滚轮组包括两个第二电动滚轮,两个所述第二电动滚轮外侧边缘分别设有第二滚压槽,两个所述第二滚压槽之间形成第二下针通道,所述第二滚压槽表面设有螺旋橡胶,利用第二电动滚轮的转动,将第二下针通道内的针灸针向下输出,在螺旋橡胶的带动下,针灸针在下降的同时进行转动。

18、进一步地,所述圆柱壳体上端设有引针罩,所述引针罩上端边缘与所述下针筒内侧壁贴合,引针罩下端与所述第一下针通道上端连通。

19、进一步地,所述储针盒下部设有出针漏斗,所述出针漏斗底部设有开口。

20、进一步地,所述传送组件包括:

21、旋转块,设置在所述出针漏斗下方,所述旋转块中部设有与所述开口对应的进针槽;

22、限位块,设置在所述旋转块下方,所述限位块中部设有与所述开口在水平方向垂直的落针槽,所述下针筒上端与所述落针槽一端连通;

23、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旋转块转动,当旋转块旋转至所述进针槽与开口连通时,储针盒内一个针灸针掉落至进针槽,当旋转块旋转至进针槽与落针槽对齐时,针灸针掉落至下针筒的下针通道内。

24、进一步地,所述下针筒外侧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

25、电动伸缩杆,与所述下针筒平行设置,且所述电动伸缩杆上端与下针筒上端外侧固定连接;

26、磁力套筒,活动套接在所述下针筒外侧,且所述磁力套筒上端边缘与所述电动伸缩杆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圆柱壳体与所述磁力套筒通过磁力作用始终位于同一高度。

27、进一步地,所述进针槽一端内部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两端转动连接在进针槽两侧。

28、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超声波探头之间设有出针通道。

29、进一步地,所述握柄上端通过连接线与所述监测终端连接,所述连接线包括:

30、信号输入线,用于监测终端向所述第一电动滚轮、第二电动滚轮、电动伸缩杆、驱动机构、电流输出器分别输入控制信号;

31、信号输出线,用于将所述超声波探头、肌电信号采集器探测到的信号输出至监测终端;

32、电源线,用于为所述第一电动滚轮、第二电动滚轮、电动伸缩杆、驱动机构、超声波探头、电流输出器提供电源。

33、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34、连续进针:将多个针灸针按照相同方向统一放置在储针盒内,驱动机构驱动旋转块转动,使进针槽与开口连通,储针盒内最下端的针灸针掉落在进针槽中,且针灸针上端卡在限位杆上,驱动机构继续驱动旋转块转动,使进针槽与限位块的落针槽连通,此时限位杆位于下针筒上方,因为限位杆的限位作用,针灸针下端先落入进针槽中,如图所示,待针灸针整体呈竖直状态时,针灸针自身的重力克服限位杆的吸力,针灸针掉入下针筒内并在引针罩的引导下进入第一电动滚轮之间的第一下针通道内,第一电动滚轮向内侧转动,将针灸针夹持向下输送移动至第二电动滚轮之间的第二下针通道内,第二电动滚轮向内侧转动,将针灸针夹持向下输送移动,并且在螺旋橡胶的作用下针灸针作旋转运动,待针灸针下端距离超声波探头下端面设定距离处时停止下针;

35、穴位定位:操作人员手持握柄,将超声波探头在需要针灸位置处的皮肤表面滑动,确定针灸位置的大概区域,然后通过电流输出器向针灸针通电,经针灸针下端向皮肤表面放电,放电的同时通过超声波探头获取肌体电刺激后的颤动状态变化图像,通过肌电信号采集器采集肌体电刺激后周围的电信号变化,由于电刺激穴位和非穴位时,肌体的反应不同,当监测终端上显示电刺激点周围肌体的抖动信号和电信号均产生波动变化时,确定该电刺激点为穴位所在点,并且可以调节电流输出器的输出电流强度,通过监测不同电流强度时周围肌体的电信号变化,当电信号变化发生明显变化时,与该电流强度对应的深度即为穴位深度;

36、针灸下针:待确定穴位位置和深度时,将握柄主体停止在皮肤表面,根据穴位深度调节电动伸缩杆,通过磁力套筒调节下针筒的高度,然后第一电动滚轮和第二电动滚轮转动,带动针灸针旋转下降刺向穴位,符合针灸的搓捻下针手法,针灸针刺入穴位后与第二下针通道脱离,操作人员滑动握柄,使刺入穴位的针灸针经出针通道脱离握柄;

37、重复上述步骤进行下一穴位的针灸。

3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辅助针灸设备,通过下针机构将针灸针悬于超声波探头之间,设置电流输出器向针灸针通电,利用电刺激穴位,从而使穴位周围肌体的颤动形态和电信号发生变化,通过超声波探头获取肌体颤动状态图像,通过肌电信号采集器电信号变化,结合图像变化和电信号变化确定穴位的位置和深度,设置下针机构,利用第二滚轮组的转动就能够实现针灸针夹持下降的同时驱动针灸针旋转,即能够将针灸针旋转刺入穴位,符合针灸的搓捻下针手法,并且通过设置传送组件实现针灸针的连续装填,直接可以进行下一穴位的针灸操作,无需中途手动装填,节省了大量针灸准备时间。本发明具有结构新型、操作方便、精准高效等优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