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行为的检测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6390584发布日期:2023-12-15 08:39阅读:28来源:国知局
打鼾行为的检测方法与流程

本技术涉及行为检测,尤其是一种打鼾行为的检测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1、当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对自身的健康状态关注较多。其中,在睡眠过程中,不少人存在有打鼾行为。打鼾行为是指在睡眠过程中产生的呼吸音,通常是由于空气通过狭窄的呼吸道引起的振动声音,打鼾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但如果严重或持续,可能会对个人和他人的健康造成一些不利影响。打鼾声音会影响到打鼾者自身的睡眠质量,导致疲劳、白天困倦等问题,而且也会干扰其他人的睡眠,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呼吸暂停和缺氧,进一步增加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2、相关领域内,存在有一些对打鼾行为检测、抑制的应用,比如说止鼾枕是一种针对打鼾问题的辅助工具,它旨在改善打鼾者的睡眠质量,减少或消除打鼾声音。在使用止鼾枕时,一般会检测记录用户是否还存在有打鼾行为,以帮助用户评估改善的效果。当前所采用的检测方法,多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基于声音实现用户的打鼾行为检测。但是,实际应用中发现,一者机器学习算法的实现成本较高,准确度依赖于模型结构和训练算法的优化,难以真正落地;而且由于实际可能存在有多人的睡眠场景,机器学习算法很难区分不同的用户,导致难以确定使用止鼾枕的用户是否存在打鼾行为,检测的准确率较低,实用性不好。

3、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还亟需解决和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打鼾行为的检测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3、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包括:

4、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打鼾行为的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5、通过在止鼾枕上睡眠区域的第一侧安装的第一麦克风采集第一声音信号;

6、通过在止鼾枕上睡眠区域的第二侧安装的第二麦克风采集第二声音信号;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位于所述睡眠区域的两侧;

7、计算所述第一声音信号和所述第二声音信号的时延差,根据所述时延差确定目标声源相对于第一平面的方位角;所述第一平面为包含所述第一麦克风、所述第二麦克风所在位置,且与所述止鼾枕垂直的平面;

8、根据所述方位角,判断所述目标声源是否处于预定打鼾区域;所述预定打鼾区域处于所述睡眠区域内;

9、若所述目标声源处于所述预定打鼾区域,且所述第一声音信号或者所述第二声音信号中的任一者大于预设音量阈值,确定使用所述止鼾枕的用户存在打鼾行为。

10、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一种打鼾行为的检测系统,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11、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对所述第一声音信号或者所述第二声音信号进行滤波去噪处理。

12、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所述第一声音信号和所述第二声音信号的时延差,包括:

13、对所述第一声音信号进行加窗分帧处理和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第一信号;

14、对所述第二声音信号进行加窗分帧处理、快速傅里叶变换和共轭运算,得到第二信号;

15、对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进行互功率谱加权处理,得到第三信号;

16、对所述第三信号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并进行峰值检测得到所述时延差。

17、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时延差确定目标声源相对于第一平面的方位角,包括:

18、获取所述第一麦克风、所述第二麦克风之间的第一距离;

19、根据所述时延差,计算声音信号到达所述第一麦克风、所述第二麦克风的距离差;

20、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距离差,计算得到所述目标声源相对于第一平面的方位角。

21、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方位角,判断所述目标声源是否处于预定打鼾区域,包括:

22、从所述第一麦克风所在的位置开始,沿所述方位角的方向确定第一射线;

23、从所述第二麦克风所在的位置开始,沿所述方位角的方向确定第二射线;

24、若所述第一射线或者所述第二射线经过所述预定打鼾区域,则确定所述目标声源处于所述预定打鼾区域;或者,若所述第一射线和所述第二射线均不经过所述预定打鼾区域,则确定所述目标声源不处于所述预定打鼾区域。

25、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26、若所述目标声源不处于所述预定打鼾区域,重新返回执行所述通过在止鼾枕上睡眠区域的第一侧安装的第一麦克风采集第一声音信号的步骤。

27、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28、确定使用所述止鼾枕的用户存在打鼾行为,记录并输出提示打鼾提示信息或者进行止鼾作业。

29、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打鼾行为的检测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30、第一采集单元,用于通过在止鼾枕上睡眠区域的第一侧安装的第一麦克风采集第一声音信号;

31、第二采集单元,用于通过在止鼾枕上睡眠区域的第二侧安装的第二麦克风采集第二声音信号;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位于所述睡眠区域的两侧;

32、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所述第一声音信号和所述第二声音信号的时延差,根据所述时延差确定目标声源相对于第一平面的方位角;所述第一平面为包含所述第一麦克风、所述第二麦克风所在位置,且与所述止鼾枕垂直的平面;

33、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方位角,判断所述目标声源是否处于预定打鼾区域;所述预定打鼾区域处于所述睡眠区域内;

34、处理单元,用于若所述目标声源处于所述预定打鼾区域,且所述第一声音信号或者所述第二声音信号中的任一者大于预设音量阈值,确定使用所述止鼾枕的用户存在打鼾行为。

35、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

36、至少一个处理器;

37、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

38、当所述至少一个程序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实现上述的打鼾行为的检测方法。

39、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上述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在由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上述的打鼾行为的检测方法。

40、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4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打鼾行为的检测方法:通过在止鼾枕上睡眠区域的第一侧安装的第一麦克风采集第一声音信号;通过在止鼾枕上睡眠区域的第二侧安装的第二麦克风采集第二声音信号;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位于所述睡眠区域的两侧;计算所述第一声音信号和所述第二声音信号的时延差,根据所述时延差确定目标声源相对于第一平面的方位角;所述第一平面为包含所述第一麦克风、所述第二麦克风所在位置,且与所述止鼾枕垂直的平面;根据所述方位角,判断所述目标声源是否处于预定打鼾区域;所述预定打鼾区域处于所述睡眠区域内;若所述目标声源处于所述预定打鼾区域,且所述第一声音信号或者所述第二声音信号中的任一者大于预设音量阈值,确定使用所述止鼾枕的用户存在打鼾行为。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对用户打鼾行为的准确度,且算法实现简单,无需复杂的机器学习应用,硬件成本也较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