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动脉闭塞的球扩式覆膜支架

文档序号:37270270发布日期:2024-03-12 20:58阅读: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动脉闭塞的球扩式覆膜支架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为一种用于动脉闭塞的球扩式覆膜支架。


背景技术:

1、当前人们的作息与饮食习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而不断改变,这导致人体的新陈代谢与血液循环减缓,进而使得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类疾病能够引起脏器病变等后果,若不及时治疗会形成巨大的生命安全隐患。

2、在治疗血管疾病时常用到血管支架,通过将血管支架送入血管内的闭塞段并在定位后撑开,使得血管内的血流恢复通畅,血管支架置入手术具备成功率高、创口小、有效时间长的特点,是进行血管扩张的有效手段。现在临床上所用的血管支架根据释放方式主要包括两类:在血管内解除固定后自行扩张的自膨式支架、在血管内通过球囊膨胀实现扩张的球扩式支架,用于外周动脉的支架多为自膨式支架,而动脉开口处病变且不易受到外力压迫的位置常选用球扩式支架。当前用于解决动脉闭塞的血管支架多采用自膨式支架,其存在膨胀过程中会与血管发生相对位移的缺陷,从而导致定位不准确的情况发生。腹主动脉在远端分为双髂总动脉,分叉处为动脉狭窄闭塞的高发区域,且因为腹主动脉在此处一分为二,对支架的要求比较高,目前常用的技术是对吻技术,即两侧髂动脉同时置入支架,支架延申到腹主动脉相同高度。该技术没有重建腹主动脉分叉形态,术后残留管腔易导致血栓,且定位不准,再干预难度较大。

3、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保证定位精准且能够重建腹主动脉形态的球扩式血管支架,其具体为一种用于动脉闭塞的球扩式覆膜支架。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2、一种用于动脉闭塞的球扩式覆膜支架,包括:支架结构,包括主通道、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都与所述主通道的同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支路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支路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一支路的轴线与所述主通道的轴线平行;球囊,以排空状态套接于所述支架结构,包括第一段与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套接于所述第一支路,所述第二段套接于所述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在所述主通道内连通。

3、进一步,所述主通道、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二支路均为网状结构,所述网状结构的衬有覆膜层。

4、进一步,在所述主通道的轴向上,所述网状结构的长度等于所述覆膜层的长度;在所述第一支路的轴向上,所述网状结构的长度等于所述覆膜层的长度;在所述第二支路的轴向上,所述网状结构的长度等于所述覆膜层的长度,在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上有标记,用于衔接其他支架,并标记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的起始位置。

5、进一步,所述覆膜层的材料为膨体聚四氟乙烯。

6、进一步,所述网状结构的制作材料为镍钛合金或钴铬合金中的一种。

7、进一步,所述第一支路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支路的长度与直径均相同。

8、进一步,所述主通道的直径的取值范围为12mm-30mm,所述支架结构在主通道的轴向上的总长度至少为35mm。

9、进一步,所述第一支路的直径的取值范围为6mm-12mm,所述第二支路的直径与所述第一支路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一支路的轴向长度至少为13mm,所述第二支路与所述第一支路的轴向长度相同。

10、进一步,所述球囊膨胀后具有初始状态,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的长度相同。

11、进一步,所述球囊内设置有充盈腔与输送杆,所述输送杆内设置有导丝腔,所述输送杆贯穿设置在所述第一段上,输送杆的其中一端穿设出第一段的外部,输送杆的另一端通过血管留置在患者体外。

12、进一步,所述球囊上还连接有牵拉导丝,牵拉导丝的其中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段的内壁上,牵拉导丝的另一端从第二支路穿入支架结构并从第一支路穿出,牵拉导丝的另一端顺着输送杆伸出患者体外,排空状态下向腹主动脉方向推动输送杆使得球囊与支架结构在主通道的轴向上分离,然后拉动牵拉导丝使得第二段贴靠在第一段上,最终通过第一支路将球囊从患者体内撤出。

13、或者,当支架展开并定位后,将球囊排空并向腹主动脉方向推动输送杆,使得第一段与第二段都进入所述主通道,再沿着置入路径向外部牵拉输送杆,使得球囊被抽出体外。

14、进一步,所述支架结构上还包括显影标识点,显影标识点连接在支架结构的外壁上。

15、进一步,所述主通道的两端的外壁上都分别阵列设有两个显影标识点,所述第一支路未连接所述主通道的一端的外壁上设有一个显影标识点,所述第二支路未连接所述主通道的一端的外壁上设有一个显影标识点。

16、进一步,输送杆包括封闭端,封闭端为穿设出第一段且在置入时先进入血管的一端。

17、进一步,主通道开口的一端包括a点,a点处设有一个显影标识点,主通道开口的一端上在与a点对称的位置设有另一个显影标识点,第一支路在开口的一端包括b点,第二支路在开口的一端c点,b点处和c点处分别设有一个显影标识点,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在靠近主通道的一端的连接点为d点,a点与b点的连线上包括e点,e点处也设有一个显影标识点,支架结构上与e点关于主通道轴线对称的位置设有最后一个显影标识点。e点到b点或a点的距离均为10mm-20mm,d点到e点的距离可设置为3-5mm。所衔接支架进入第一支路或第二支路的部分不能越过d点。

18、或者,所述主通道其中一端的外壁上都分别阵列设有一个显影标识点,所述主通道另一端的外壁上设有显影标识线,所述第一支路未连接所述主通道的一端的外壁上设有一个显影标识点,所述第二支路未连接所述主通道的一端的外壁上设有一个显影标识点。显影标识线可以设置在a点或e点,显影标识线与输送杆的轴线平行,显影标识线与主通道的轴线平行,当支架结构被输送杆置入到腹主动脉但未被释放时,无法直观的判断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是否能够和两条髂动脉对齐,由于支架结构释放后就无法再转动调节,因此在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并未和两条髂动脉对齐时释放支架结构会导致后续难以衔接其他支架。通过设置显影标识线,当支架结构被输送杆置入到腹主动脉但未被释放时,可以通过观察显影成像中显影标识线在支架结构上的位置判断支架结构相对腹主动脉的旋转角度,若成像内显示显影标识线处于支架结构的轮廓边缘,则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分别与两条髂动脉对齐;若成像内显示显影标识线处于支架结构的轮廓中央,则支架结构和两条髂动脉的偏转角度较大,此时偏转输送杆使得支架结构转动,进而使得显影标识线在成像中移至支架结构的轮廓边缘,此时释放支架结构即可确保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分别和两条髂动脉对齐。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0、1、通过采用球囊式扩张方案并设置显影标记点,使得本覆膜支架能够在准确的位置定位释放,释放过程中不会沿着血管位移,且使用者能够掌握本覆膜支架在血管内的位姿变化,以便通过输送杆对覆膜支架的进行微调,进而确保定位的准确性,并能够有效解决动脉狭窄闭塞。

21、2、通过将本覆膜支架置入到血管分叉的上方,并使得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能够衔接支架,所衔接支架进入分支血管,重塑腹主动脉分叉的形态,覆膜支架能够压住管壁的血栓或斑块,避免脱落,从而使其具备优秀的实用效果,支架可以设计不同的长度和直径,且能衔接不同长度的衔接支架,使得本覆膜支架的总长度可调控,进而能够适用于不同长度的血管狭窄区域,具备优秀的实用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