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化道吸引管及内窥镜系统

文档序号:37270785发布日期:2024-03-12 20:59阅读:9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化道吸引管及内窥镜系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消化道吸引管及内窥镜系统。


背景技术:

1、消化道大出血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病症,一直是消化内窥镜医师关注的问题。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贲门粘膜撕裂、恒径小动脉出血等疾病。这类疾病往往需要行急诊消化内窥镜检查及治疗。内窥镜医师对出血治疗的关键在于快速发现出血来源与潜在的出血风险病灶,急诊消化内窥镜能否清晰观察到出血灶的部位和类型,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为高危再出血或持续出血,也是内窥镜治疗的重要依据,对是否能及时采取合适措施治疗出血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胃内大出血,当出血量较大时,血液会迅速凝结形成血凝块,并可以和胃内的食物混合残留在胃腔内,大量的血凝块及食物混合物会遮盖胃底、胃体等部位,严重影响内窥镜医师寻找、发现、治疗出血病灶。因此,需要及时清除血凝块及食物混合物,显露出血源,为实施内窥镜下止血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2、此外,开展消化道消化内窥镜介入,对于需要开展消化道良恶性病变内窥镜微创治疗的患者,如内窥镜下粘膜切除术(emr,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内窥镜下粘膜下层剥离术(esd,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等,需要患者谨遵医嘱做好消化道准备,良好的消化道排空是非常必要的。但有时候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患者消化道准备效果不佳,例如贲门失弛缓、上消化道外科手术改变了正常的解剖结构、未遵医嘱禁食等情况,往往有较大量的内容物残留在消化道内,如食物块、糜状物、液体等呈糊状、半固体状的内容物。如此消化道条件不利于消化内窥镜介入治疗的开展,进而严重影响内窥镜下治疗的正常进行,甚至直接导致手术需要延期,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消化道内大量内容物的残留也会增加麻醉的风险,特别是上消化道因内容物反流引起的误吸、吸入性肺炎等。

3、现有技术中,采用消化内窥镜吸引通道配合圈套器、网篮等附件,对于消化道内纯液体的残留,可以通过内窥镜吸引迅速达到良好的去除效果,但是清除消化道血凝块或呈糊状、半固体状消化道内容物等混合物十分困难,这是由于消化内窥镜吸引通道内径仅有2.8~3.7mm,较大量血液形成的血凝块具有高粘稠度的或者消化道内容物体积较大时,比如上消化道出血形成的血凝块或残留的食物混合物,无法有效快速的通过负压吸引通道排出至体外,甚者会造成消化内窥镜吸引通道堵塞。还可能需要消化内窥镜反复进出人体,从而造成患者咽喉部的损伤。

4、因此,急需一种消化道吸引管,可改善对尺寸较大的血凝块或呈糊状、半固体状的消化道内容物的吸引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一种消化道吸引管,可快速清除体积较大的血凝块或呈糊状、半固体状的消化道内容物。

2、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消化道吸引管,包括:吸引管本体,吸引管本体与内窥镜可拆卸连接;吸引管本体包括管壁较薄的第一管体和管壁较厚的第二管体,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内部相互连通,第一管体可被挤压闭合并偏离第二管体形成斜坡,第二管体的后端可与吸引物收集器连接;拱形支架,拱形支架包括支架网部和支架裙部,支架网部包括多个弹性钢丝,支架裙部包括第一弧形弹片和第二弧形弹片,第一弧形弹片和第二弧形弹片围成沿径向方向可胀缩的第一空间,第一空间的最大外径大于第二管体的内径;每个弹性钢丝的两端均分别设置于第一弧形弹片和第二弧形弹片的顶端,多个弹性钢丝在远离支架裙部的方向交叉设置形成拱顶;支架推送器,支架推送器与拱形支架可拆卸连接,支架推送器可沿吸引管本体的内部将拱形支架向前推送,当拱形支架被推送至第一管体时可将第一管体打开。

4、优选地,第一管体的前端设置开口,开口可被医用胶带挤压闭合并粘贴固定在内窥镜,所述拱形支架被推送至所述第一管体时可将所述开口打开。

5、优选地,吸引管本体通过弹性连接件与内窥镜可拆卸连接;弹性连接件包括平行设置的圆环件和弹性抱箍,圆环件可供吸引管本体通过,弹性抱箍可供内窥镜通过;弹性抱箍包括第一半环件和第二半环件,第一半环件和第二半环件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圆环件连接,第一半环件和第二半环件的另一端分离设置以围成沿径向方向可胀缩的第二空间。

6、优选地,支架推送器包括螺旋头和推杆,螺旋头由一根金属丝螺旋形成,从金属丝的起始端到末端至少设置三个螺旋层;推杆设置有延伸形成的杆体,杆体的前端与螺旋连接,杆体的后端可供操作者把持;螺旋头正向旋转以与拱形支架的拱顶连接,螺旋头反向旋转可解除与拱形支架的连接。

7、优选地,螺旋头的末端为倒圆角,且螺旋头的末端呈开口状,以供拱形支架的拱顶进入或退出。

8、优选地,吸引物收集器包括瓶体、盖合瓶体的瓶盖,瓶盖包括盖体、盖帽及设置于盖帽上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盖帽可将第一接头或第二接头盖合,第一接头与吸引管本体的后端连接,第二接头与外部负压吸引设备连接。

9、优选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为宝塔头结构,宝塔头结构内设置通孔,通孔可与第二管体的后端连通,宝塔头结构的外侧设置沿朝向瓶盖的方向逐渐扩径的倒钩台阶。

10、优选地,宝塔头结构至少设置两层。

11、优选地,吸引物收集器还包括底座,瓶体的底部放置于底座内。

12、优选地,瓶体的外周设有容量刻度线以提示盛放在瓶体的内部的吸引物容量。

13、为了达到本发明的另一种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4、一种内窥镜系统,包括消化道吸引管和内窥镜,消化道吸引管与内窥镜连接后,可随内窥镜进入体内。

15、本发明提供的消化道吸引管包括吸引管本体、拱形支架及支架推送器。吸引管本体管壁壁厚不同的两段式设计,使管壁较薄的第一管体可被挤压变形闭合,并在拱形支架的推力下被打开并固定于第一管体。支架推送器可将拱形支架在吸引管本体的内部向前推送,拱形支架用于对血凝块或呈糊状、半固体状的消化道内容物切割成小体积,以便通过吸引管的内部被吸引出体外。本发明提供的消化道吸引管,结构简单、方便安装,可外置于内窥镜的镜身,并且由于可拆卸连接的结构设置可适配于不同尺寸的内窥镜。

16、本发明提供的内窥镜系统,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消化道吸引管和内窥镜。消化道吸引管与内窥镜连接后,可方便处理尺寸较大的血凝块或呈糊状、半固体状的消化道内容物。



技术特征:

1.一种消化道吸引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化道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的前端设置开口,所述开口可被医用胶带挤压闭合并粘贴固定在所述内窥镜,所述拱形支架被推送至所述第一管体时可将所述开口打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化道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管本体通过弹性连接件与所述内窥镜可拆卸连接;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平行设置的圆环件和弹性抱箍,所述圆环件可供所述吸引管本体通过,所述弹性抱箍可供所述内窥镜通过;所述弹性抱箍包括第一半环件和第二半环件,所述第一半环件和所述第二半环件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圆环件连接,所述第一半环件和所述第二半环件的另一端分离设置以围成沿径向方向可胀缩的第二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消化道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推送器包括螺旋头和推杆,所述螺旋头由一根金属丝螺旋形成,从所述金属丝的起始端到末端至少设置三个螺旋层;所述推杆设置有延伸形成的杆体,所述杆体的前端与所述螺旋连接,所述杆体的后端可供操作者把持;所述螺旋头正向旋转以与所述拱形支架的所述拱顶连接,所述螺旋头反向旋转可解除与所述拱形支架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消化道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头的末端为倒圆角,且所述螺旋头的末端呈开口状,以供所述拱形支架的所述拱顶进入或退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消化道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物收集器包括瓶体、盖合所述瓶体的瓶盖,所述瓶盖包括盖体、盖帽及设置于所述盖体上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盖帽可将所述第一接头或所述第二接头盖合,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吸引管本体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二接头与外部负压吸引设备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消化道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为宝塔头结构,所述宝塔头结构内设置通孔,所述通孔可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后端连通,所述宝塔头结构的外侧设置沿朝向所述瓶盖的方向逐渐扩径的倒钩台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消化道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宝塔头结构至少设置两层。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消化道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物收集器还包括底座,所述瓶体的底部放置于所述底座内。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消化道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的外周设有容量刻度线以提示盛放在所述瓶体的内部的吸引物容量。

11.一种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消化道吸引管和内窥镜,所述消化道吸引管与所述内窥镜连接后,可随所述内窥镜进入体内。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消化道吸引管,包括:吸引管本体,吸引管本体与内窥镜可拆卸连接;吸引管本体包括管壁较薄的第一管体和管壁较厚的第二管体,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内部相互连通,第一管体可被挤压闭合并偏离第二管体形成斜坡;拱形支架,拱形支架包括支架网部和支架裙部,支架网部包括多个弹性钢丝,支架裙部包括第一弧形弹片和第二弧形弹片,第一弧形弹片和第二弧形弹片围成沿径向方向可胀缩的第一空间,第一空间的最大外径大于第二管体的内径;每个弹性钢丝的两端均分别设置于第一弧形弹片和第二弧形弹片的顶端,多个弹性钢丝在远离支架裙部的方向交叉设置形成拱顶;支架推送器,支架推送器与拱形支架可拆卸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李景泽,陈涛,林新林,徐美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