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度可调节式灌肠架

文档序号:35903498发布日期:2023-10-29 01:51阅读:19来源:国知局

本技术涉及医用注射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度可调节式灌肠架。


背景技术:

1、灌肠术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实施灌肠术时通常需要用到灌肠袋和灌肠架等物品。在进行灌肠操作时,挂置灌肠袋的灌肠架钩子应高于患者所躺卧位置40至60cm,这一高度有利于溶液缓慢流入患者肠道内,避免灌肠袋太高造成患者不适,或者太低导致进入肠道的溶液过少。

2、进行上述灌肠操作时,患者通常躺卧于床上,而床的高度存在多种规格,因此需要对灌肠架进行调节,使灌肠袋能适应床的高度。但现有的灌肠架存在不足之处:1.灌肠架通常只有一个调节结构,存在调节方式单一的问题;2.调节结构仅有离散的数个点位可供选择,存在调节不精准和可调节范围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度可调节式灌肠架,具有可配合的两种调节方式,且调节更精准,范围更大。

2、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度可调节式灌肠架,

3、包括上套管、下套管和可调节挂杆,所述上套管下端与下套管之间设有第一调节结构,所述上套管上端与可调节挂杆之间设有第二调节结构;

4、所述第一调节结构包括上套管下端的第一定位孔、下套管上的若干个第二定位孔,以及穿设于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的定位件;

5、所述第二调节结构包括上套管上端的竖向安装槽、定位螺母,以及后端设有外螺纹的可调节挂杆,所述可调节挂杆后端插入竖向安装槽内,并通过定位螺母固定;

6、所述上套管的外表面设有刻度区。

7、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第二定位孔的数量,以及相邻两个第二定位孔的间距,即为第一调节结构的可调节范围,本方案中,相邻两个第二定位孔的间距较大,当可调节挂杆距床面高度与合适高度相差较大时,适用第一调节结构进行高度调节,这一调节方式可调节的高度范围较大;2.竖向安装槽的长度为第二调节结构的可调节范围,当可调节挂杆距床面高度与合适高度相差较小,或因不同病人的身高、体重等因素需小范围调节时,适用第二调节结构进行高度调节,这一调节方式比较精准;3.第二调节结构的可调节范围为线性的可调节范围,且第一调节结构和第二调节结构可配合使用,大大增加了可调节位置的点数数量,能进一步适应不同病人和不同高度的床的需求,提高使用舒适性;4.在操作第一调节结构或第二调节结构的调节操作时,刻度区起到指示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调节操作的精准程度。

8、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上套管和下套管为相配合的方管,所述第一定位孔、竖向安装槽和刻度区均位于上套管的前侧面。

9、有益效果:本方案中,可调节挂杆安装后,定位螺母与上套管的前侧面贴合,提高了可调节挂杆的连接稳定性,而第一定位孔、竖向安装槽和刻度区均位于同一面,提高了第一调节结构和第二调节结构的使用便利性,另外上套管和下套管为相配合的方管,有利于二者稳定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定位孔呈列分布于下套管前侧面,相邻第二定位孔之间的间距取值为5cm。

11、有益效果:本方案中,当可调节挂杆应该调节的高度超过5cm或者10cm时,适用第一调节结构进行调节,而床的高度尺寸通常为40-60cm,相邻第二定位孔之间的间距取值为5cm,有利于第二定位孔在下套管上合理且均匀分布,调节高度时,能根据床的不同高度选择合适的第二定位孔进行定位。

12、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上套管下端套接于下套管外,并通过定位件定位,所述刻度区包括0-70cm的刻度范围。

13、有益效果:本方案中,上套管下端套接于下套管外,有利于刻度区完整显示,在通过第一调节结构调节高度时,将0刻度线对应床面,便可直观的确定适于连接的第二定位孔,进一步提高第一调节结构的操作便利性,且刻度区包括70cm的刻度值,当0刻度线低于床面时,有利于将可调节挂杆与床面高度调节至50cm以上的范围。

14、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竖向安装槽的长度在10-20cm范围内取值,且竖向安装槽位于刻度区45-70cm的刻度范围内。

15、有益效果:本方案中,当0刻度线与床面有较大偏离,且偏离程度不超过5cm或者10cm,适用第二调节结构进行调节;另外,安装槽长度大于10cm,既可根据需求单独调节第二调节结构,也可配合第一调节结构做进一步的精细调节,满足病人更进一步的需求,提高使用舒适性。

16、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均为通孔,所述定位件为定位螺栓或定位销。

17、有益效果:本方案中,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均为通孔,增加了定位螺栓或定位销的作用长度,在其中穿设定位螺栓或定位销更稳定和便捷,而定位螺栓或定位销为标准件,在保证上套管和下套管连接便利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能减少高度可调节式灌肠架的制造工作量和成本。

18、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下套管底部具有包括万向轮的底座。

19、有益效果:本方案中,万向轮便于将高度可调节式灌肠架转移至不同位置。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度可调节式灌肠架,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节式灌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套管和下套管为相配合的方管,所述第一定位孔、竖向安装槽和刻度区均位于上套管的前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度可调节式灌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孔呈列分布于下套管前侧面,相邻第二定位孔之间的间距取值为5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度可调节式灌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套管下端套接于下套管外,并通过定位件定位,所述刻度区包括0-70cm的刻度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度可调节式灌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安装槽的长度在10-20cm范围内取值,且竖向安装槽位于刻度区45-70cm的刻度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节式灌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均为通孔,所述定位件为定位螺栓或定位销。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高度可调节式灌肠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套管底部具有包括万向轮的底座。


技术总结
本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高度可调节式灌肠架,包括上套管、下套管和可调节挂杆,上套管下端与下套管之间设有第一调节结构,上套管上端与可调节挂杆之间设有第二调节结构;第一调节结构包括上套管的第一定位孔、下套管的若干个第二定位孔和定位件;第二调节结构包括上套管的竖向安装槽、定位螺母和可调节挂杆,可调节挂杆插入竖向安装槽内通过定位螺母固定。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相邻两个第二定位孔的间距较大,因此第一调节结构的可调节的高度范围较大;2.第二调节结构的可调节范围比较精准;3.第一调节结构和第二调节结构可配合使用,大大增加了可调节位置的点数数量,能进一步适应病人的需求,提高使用舒适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惠君,徐禄香,刘婷婷,吕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30531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