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术后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71217发布日期:2023-12-06 19:30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术后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术后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1、通过医生用医疗器械对病人身体进行的切除、缝合等治疗,通常以刀、剪、针等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的操作,来维持患者的健康的医疗操作通常称为手术,手术是外科的主要治疗方法,目的是医治或诊断疾病,可做到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移植器官、改善机体的功能和形态等。

2、在脊柱手术后,病人需要长时间坐立时,需要背部靠在靠垫上,这更加容易对脊柱造成损伤,不利于病人脊柱的恢复,现有的脊柱手术在手术完成后,患者的脊柱不能受到过大的负载,但病人下床行动时若护理人员不注意,有些病人会习惯性的做出伸展后仰动作,后仰时会让脊柱向后弯曲,会对病人的脊柱造成较大的负载,在脊柱手术头三个月,这个活动范围、负重,病人前屈后伸、转动,都要小心一些,过三个月以后,就可以逐渐地增加这些活动度,到基本上六个月、半年以后,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活动了,因此在脊柱手术后,三个月属于恢复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需要辅助使用固定的器械来避免病人的习惯性动作带来的损害。

3、通过对比公开号为cn214632547u的现有技术方案,其包括第一背垫板和第二背垫板,所述第二背垫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板,所述第一背垫板的内部开设有与连接板相对应的收纳槽,所述连接板与相对应的收纳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背垫板的外表面且靠近收纳槽的位置开设有限位滑槽,所述连接板位于收纳槽内部的一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杆。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连接板可以根据患者脊柱的伤口调整第一背垫板和第二背垫板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装置能够适应不同伤口位置的使用,通过第二气囊可以对伤口的两侧进行支撑,从而可以避免在第一气囊启动时背部的肉会挤压到伤口。

4、上述对比文件采用了类似包裹腰部的方式来避免患者进行前屈后伸,但是由于包裹区域有限导致固定效果存在一定弊端,如患者可以由肩部带动身体晃动从而对未恢复的脊柱造成损伤,同时其只考虑前三个月的危险期保护,并未考虑到三个月后迎来的恢复阶段,不能辅助患者进行恢复,同时不利于换药,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术后防护装置。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3、一种术后防护装置,包括后支板和前支板,所述后支板的一侧设有前支板,前支板和后支板之间通过主连接带进行对接,所述后支板和前支板的内部均开设有一个换药腔和两个驱动腔,在每个驱动腔的内部均通过螺钉固定安装有隔板,隔板的前端转动连接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的一侧啮合连接有延展齿条,一侧所述延展齿条的上端与上延伸板固定连接,另一侧所述延展齿条的下端与下延伸板固定连接,位于后支板上的所述上延伸板和所述下延伸板的侧部均安装有第一绑带,在第一绑带的前端通过螺钉固定安装有供第二绑带固定的套环,套环的前端安装有弹簧插销,位于前支板上的所述上延伸板和下延伸板的侧部均安装有第二绑带,在第二绑带的中部开设有供弹簧插销插接的调节孔,在每个隔板的背部均设有热敷组件,位于后支板上的所述上延伸板前端设有两个肩部固定块。

4、可选的,所述肩部固定块的背部开设有用于供患者肩部放置的凹槽,在肩部固定块的前端表面对称安装有多个固定带,且多个固定带上分别安装有鸭嘴套块和鸭嘴插块。

5、可选的,所述肩部固定块的下端固定安装有移动块,在移动块的中部均贯穿连接有导轨,且导轨固定安装在位于后支板上的所述上延伸板表面,所述移动块的前端螺纹连接有限位栓。

6、可选的,所述延展齿条的中部开设有供导向柱移动的导向槽,导向柱固定安装在隔板前端,所述延展齿条的一侧表面等间距开设有供定位栓固定的定位孔,且后支板和前支板的侧部均开设有供定位栓安装的螺孔。

7、可选的,所述上延伸板和下延伸板的表面均固定安装滑杆,且滑杆分别贯穿连接在后支板和前支板的内部。

8、可选的,所述换药腔与患者皮肤的接触面粘接有医用硅胶垫,在换药腔的内部上下两端均通过螺钉固定安装有防尘风琴罩,且两个防尘风琴罩的接触面均通过螺钉固定安装有密封板,两个所述密封板的内部均安装有磁块,在两个所述密封板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活动套,且两个活动套的中部均开设有供活动杆贯穿的导向孔,两个所述活动杆均通过螺钉分别固定在换药腔的前端表面。

9、可选的,所述热敷组件包括按摩机构和热敷结构,所述按摩机构由机箱、微型电机、转盘和按摩头组成,机箱的内部安装有微型电机,微型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机箱的下端并与转盘进行固定连接,且转盘的下表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多个按摩头,所述机箱通过隔板背部的l型卡块进行固定。

10、可选的,所述热敷结构包括耐热硅胶套和电加热膜,所述耐热硅胶套的内部开设有供电加热膜放置的预留腔,在耐热硅胶套的表面固定安装有魔术贴毛面,且耐热硅胶套通过魔术贴毛面配合魔术贴勾面与隔板进行固定连接,所述魔术贴毛面与魔术贴勾面的中部开设有供机箱安装的预留孔。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下所述的所有优点:

12、1、利用上延伸板和下延伸板可进行扩展的方式,进一步增大对患者背部的固定区域,从而提高了稳定性,同时利用肩部固定块对患者的两肩进行固定,固定完毕后,患者的肩部将不能进行摆动,从而避免因肩膀摆动造成的脊柱转动,同时当患者迎来三个月后的恢复期时,将利用热敷组件对患者背部进行热敷辅助恢复,同时由于换药腔的存在,当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背部进行换药操作时,十分便捷。

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技术特征:

1.一种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支板(1)和前支板(2),所述后支板(1)的一侧设有前支板(2),前支板(2)和后支板(1)之间通过主连接带(3)进行对接,所述后支板(1)和前支板(2)的内部均开设有一个换药腔和两个驱动腔,在每个驱动腔的内部均通过螺钉固定安装有隔板(4),隔板(4)的前端转动连接传动齿轮(5),所述传动齿轮(5)的一侧啮合连接有延展齿条(6),一侧所述延展齿条(6)的上端与上延伸板(7)固定连接,另一侧所述延展齿条(6)的下端与下延伸板(8)固定连接,位于后支板(1)上的所述上延伸板(7)和所述下延伸板(8)的侧部均安装有第一绑带(9),在第一绑带(9)的前端通过螺钉固定安装有供第二绑带(10)固定的套环(11),套环(11)的前端安装有弹簧插销(12),位于前支板(2)上的所述上延伸板(7)和下延伸板(8)的侧部均安装有第二绑带(10),在第二绑带(10)的中部开设有供弹簧插销(12)插接的调节孔(13),在每个隔板(4)的背部均设有热敷组件,位于后支板(1)上的所述上延伸板(7)前端设有两个肩部固定块(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固定块(14)的背部开设有用于供患者肩部放置的凹槽,在肩部固定块(14)的前端表面对称安装有多个固定带(15),且多个固定带(15)上分别安装有鸭嘴套块(16)和鸭嘴插块(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固定块(14)的下端固定安装有移动块(18),在移动块(18)的中部均贯穿连接有导轨(19),且导轨(19)固定安装在位于后支板(1)上的所述上延伸板(7)表面,所述移动块(18)的前端螺纹连接有限位栓(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展齿条(6)的中部开设有供导向柱(21)移动的导向槽,导向柱(21)固定安装在隔板(4)前端,所述延展齿条(6)的一侧表面等间距开设有供定位栓(22)固定的定位孔,且后支板(1)和前支板(2)的侧部均开设有供定位栓(22)安装的螺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延伸板(7)和下延伸板(8)的表面均固定安装滑杆(23),且滑杆(23)分别贯穿连接在后支板(1)和前支板(2)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药腔与患者皮肤的接触面粘接有医用硅胶垫(24),在换药腔的内部上下两端均通过螺钉固定安装有防尘风琴罩(25),且两个防尘风琴罩(25)的接触面均通过螺钉固定安装有密封板(26),两个所述密封板(26)的内部均安装有磁块(27),在两个所述密封板(26)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活动套(28),且两个活动套(28)的中部均开设有供活动杆(29)贯穿的导向孔,两个所述活动杆(29)均通过螺钉分别固定在换药腔的前端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敷组件包括按摩机构和热敷结构,所述按摩机构由机箱(30)、微型电机(31)、转盘(32)和按摩头(33)组成,机箱(30)的内部安装有微型电机(31),微型电机(31)的输出轴贯穿机箱(30)的下端并与转盘(32)进行固定连接,且转盘(32)的下表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多个按摩头(33),所述机箱(30)通过隔板(4)背部的l型卡块(34)进行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敷结构包括耐热硅胶套(35)和电加热膜(36),所述耐热硅胶套(35)的内部开设有供电加热膜(36)放置的预留腔,在耐热硅胶套(35)的表面固定安装有魔术贴毛面(37),且耐热硅胶套(35)通过魔术贴毛面(37)配合魔术贴勾面(38)与隔板(4)进行固定连接,所述魔术贴毛面(37)与魔术贴勾面(38)的中部开设有供机箱(30)安装的预留孔。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术后防护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本技术包括后支板和前支板,所述后支板的一侧设有前支板,前支板和后支板之间通过主连接带进行对接,所述后支板和前支板的内部均开设有一个换药腔和两个驱动腔,在每个驱动腔的内部均通过螺钉固定安装有隔板,隔板的前端转动连接传动齿轮,本技术通过肩部固定块对患者的两肩进行固定,固定完毕后,患者的肩部将不能进行摆动,从而避免因肩膀摆动造成的脊柱转动,同时当患者迎来三个月后的恢复期时,将利用热敷组件对患者背部进行热敷辅助恢复,同时由于换药腔的存在,当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背部进行换药操作时,十分便捷。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平,董晓华,黎一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市红会医院(西安市骨科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30601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