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测温电热治疗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433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测温电热治疗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用于人体组织及器官加热治疗的可测温电热治疗针。
技术背景
通过加热来治疗疾病古来有之,比如通过艾绒燃烧加热刺入人体穴位的银针的尾 部,达到加强穴位刺激的效果,还有传统的治疗软组织疼痛的银质针,也是通过燃烧艾绒 或艾条来加热刺入人体软组织的银质针达到治疗目的,由于艾燃烧会有烟雾污染产生并 且掉落的火星可能灼伤皮肤,并且针尾部的热量会在空气中散失和在进入人体皮肤后被 组织吸收,不能很好的传递到需要治疗的针体前端,如果要使针前端达到治疗所需要的温 度(42°C ),针尾部的温度要很高,这样针和人体皮肤接触的部位的温度就会超过安全温度 45 0C,会对进针点的皮肤组织产生灼伤。
为了解决艾燃烧产生的污染等问题,北京301医院的王福根发明了用电来加热银 质针尾部的银质针导热控温巡检仪(专利申请号=200410091397. 6)并由上海曙新公司生 产并投入市场,虽然热源发生了改变,由艾燃烧变成了电加热,解决了烟雾污染及火星掉落 伤人的问题,但热传导的问题及皮肤入针点可能产生灼伤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如何更安全有效地把热传导到针前端成为人们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现在已经有 一种将电热元件直接置入中空的针体内的软组织内热治疗针(申请号=200810155200. 9 ; 公开号CN 101444453A),其构成是在整个针体将发热线圈均勻缠绕在一个芯杆上来均勻 加热整个针体,因为针体在人体组织内的热耗散远远高于针体在空气中的热耗散,常温下 空气的导热系数为0. 023,水的导热系数为0. 5-0. 7左右,人体组织的导热系数比水稍低, 大约为0.3左右,如果整个针体的加热功率分布是一样的,为了使针体在人体组织内的部 分达到治疗温度42°C以上,针体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的温度就会很高,从而使针体在皮肤 进针点处造成灼伤,并且这种治疗针没有测温元件,一是无法显示人体组织内治疗针的实 际治疗温度,更无法根据温度测量结果来反馈控制治疗针需要的治疗温度。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目前内热治疗针不能控制有效加热长度,不能测量和控制加热温度的缺 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加工成不同有效加热长度,通过外部控温加热治疗仪可以测量 和控制加热温度的安全可靠的可测温电热治疗针。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把外部有绝缘层的合金电热丝 对折成双股后按照治疗需要的长度加工成不同规格长度的双螺旋中空螺旋管状,螺旋管的 外径适配可测温电热治疗针的针管,并把一个或多个测温元件置入电热丝螺旋管的中孔内 或孔外,然后一起放入一端锐利的中空针管内,其中电热丝螺旋管所在的针管的部位就是 有效加热部位,为了能更好的使电热丝螺旋管的温度传导到针体和测温元件,在针管内填 充导热绝缘胶;由于电热丝螺旋管及电热丝引线都是绝缘的,这样加热的时候电热丝螺旋 管和电热丝引线的电不会传导到针管,从而保证了治疗时电不会传导到病人身体,保证了治疗时的电气安全性;用两端有连接孔的连接桥通过粘接、焊接或压接的方式把针管和多 极耳机插头连接成一体,然后把电热丝引线和测温引线焊接在多极耳机插头的焊盘上,最 后用固定胶把针管和多极耳机插头固定在手柄内,为了能从针管外部直观查看有效加热长 度和针管进入人体的深度,在针管上按照需要的线宽和线距标上刻度线。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多极耳机插头是一种电子工业上用于手机或其它语音产品的 针状插头,极数有2极、3极、4极、5极、6极等来完成多声道和话筒等多路信号的传递,标准 直径有2. 5毫米和3. 5毫米等规格。
用于加热治疗的有效加热长度范围通常为5毫米至60毫米。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可以按照治疗要求生产不同规格有效加热长度的可测温电热治疗针,避免了皮 肤外的针体部分因温度过高而灼伤进针点皮肤组织;
2)针管外的刻度线可以直接观察到针管进入人体皮肤的深度,以确保针管的有效 加热长度部分都已经进入人体;
3)针管内填充导热绝缘胶可以使得电热丝和针管及测温元件的热传导更好,一是 使得测温元件的测温响应速度更快,二是电热丝的热更好地传导到针管产生治疗效果;
4)把测温元件放入电热丝螺旋管中孔内,可以增加加热温度控制的安全性,因为 电热丝螺旋管内的温度始终不会低于针管外壁的温度,在热平衡后,电热丝螺旋管内的温 度和针管外的温度会趋近于一致,多个测温元件分布在不同位置在电热丝螺旋管比较长的 时候可以测量电热丝螺旋管不同位置的温度,包括电热丝引线处的温度;
5)加热时针管不带电,可以保证治疗时对病人的电气安全性;
6)采用多极耳机插头作为可测温电热治疗针和外接控温加热治疗仪的接口,可以 方便可测温电热治疗针的零部件采购和降低成本;
7)并且可以通过外接控温加热治疗仪来客观显示和控制针管有效加热长度的温 度,可以把可测温电热治疗针的治疗温度控制在设定的安全治疗温度,使得温度客观可控, 治疗安全可靠。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可测温电加热治疗针的结构图
图2是测温加热芯的剖面图
图中1.针管,2.测温加热芯,21.电热丝螺旋管,22.测温元件,23.电热丝引线, 24.测温引线,3.多极耳机插头,4.手柄,5.导热绝缘胶,6.固定胶,7.连接桥,8.刻度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在图1中,把测温元件22置入电热丝螺旋管21的中孔内,和电热丝引线23和测 温引线24 —起组成测温加热芯2放置到针管1的管内顶部,并在针管1的管内填充导热绝 缘胶5,把连接桥7的一头端孔套在针管1上并压接固定,然后把多极耳机插头3放入连接 桥7的另一端孔内并压接固定,使得针管1和多极耳机插头3都不能从连接桥7上被轻易 拔出,然后把电热丝引线23和测温引线24焊接在多极耳机插头3的焊盘上,再套上手柄4用固定胶6把可测温电热治疗针固定为一个整体,最后在针管1的外壁上标上刻度线8。
由图2可知电热丝螺旋管21是按照有效加热长度要求绕制,按照功率公式P = I2R(功率=电流的平方X电阻)可知,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发热功率和电阻成正比,而电 阻与电热丝的长度成正比,因为电热丝螺旋管21和电热丝引线23的电流相同,所以电热丝 螺旋管21位置的发热密度大于直的电热丝引线23位置的发热密度,在把电热丝螺旋管21 位置的针管1置入人体内后,电热丝螺旋管21可以加热到人体治疗需要的42°C,而露出人 体的针管1部分因为管内是直的电热丝引线23,其发热密度远低于电热丝螺旋管21,所以 温度不会太高造成进针点皮肤部位的灼伤。按照线径0. 12mm的电热丝,绕制成外径0. 6的 螺旋管计算,针管1轴向上单位长度上电热丝螺旋管21的发热功率和两根电热丝引线23 的发热功率之比可以由如下公式计算
螺旋管一圈的长度(圆周=2ΧπΧ半径)2Χ螺旋管一圈的轴向长度(电热丝 直径)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formula>
由图1可以知道至少有一个测温元件22是置入电热丝螺旋管21的中孔内,因为 人体组织的热量是由电热丝螺旋管21外传,这样在加热时,测温元件22测量的电热丝螺旋 管21内的温度应高于针管1外的实际治疗温度,这样可以保证加热治疗的温度测量的安全 性,不会因为电热丝螺旋管21外的温度高于测温元件22测量的温度而造成损伤;在加热治 疗达到温度基本恒定的热平衡一段时间后时,电热丝螺旋管21内和针管1外的温度会趋于 一致。
由图1还可以知道针管1的外壁标有刻度线8,这样一是可以知道可测温电热治疗 针电热丝螺旋管21的部位是否全部进入人体,并且可以知道可测温电热治疗针的穿刺深度。
由图1还可以知道可测温电热治疗针采用了多极耳机插头3作为可测温电热治疗 针和控温加热治疗仪连接的接口,这样可以使可测温电热治疗针的元件采购更容易,可以 降低可测温电热治疗针的成本,还可以使可测温电热治疗针的体积更小,便于医生手持操作。
下面是可测温电热治疗针的一个实施例
针管1
外径0· 91mm
内径0.61mm
长度120mm
材料无侧孔的医用无损伤腰穿针针管
电热丝螺旋管21
外径0· l2mm(含绝缘层)
材料镍铬合金电热丝
螺旋管长度20mm
测温元件22
型号T型热电偶
最大处直径0. 2mm[0041]个数1个
放置位置电热丝螺旋管21中孔内中间
多极耳机插头3
型号2. 5X3. 8X20. 8四极耳机插针
规格四极,直径2. 5匪,盘3. 8匪,长度20. 8匪
手柄 4
材料医用塑料
长度23mm
手柄外径4. 5mm
导热绝缘胶5
材料低粘度有机硅导热胶
固定胶6:
材料环氧树脂
连接桥7
材料铜
长度15讓
端孔1 内径1.55mm
端孔2 内径2.55mm
刻度线8
加工方法激光打标
刻度线宽0.3mm
刻度线距从针管尖部开始线距10mm
刻度线数目6条
刻度线型绕针管外壁1周
制作可测温电热治疗针的步骤如下
步骤1.把有绝缘层的电热丝对折后在直径0.25mm的钢丝上均勻致密地缠绕成长 度20mm的螺旋管,然后把钢丝从螺旋管中抽出,制备出中空的电热丝螺旋管21 ;
步骤2.把T型热电偶从电热丝螺旋管21的引线端放入螺旋管的中孔内的中间位 置并用快干胶502把热电偶的引线固定在螺旋管的管口处,防止热电偶移动,这样就制成 了一个含有一个测温元件22的测温加热芯2 ;
步骤3.把步骤1、2制备的测温加热芯2用手放入针管1的管内并推到顶部;
步骤4.把低粘度的有机硅导热绝缘胶5慢慢滴入针管1内,直到填充整个针管1 ;
步骤5.把内置有测温加热芯2的针管1放入连接桥7的一个端孔内并压接紧,然 后把多极耳机插头3放入连接桥7的另一个端孔内压接紧;
步骤6.把电热丝引线23和测温引线24焊接在多极耳机插头3的焊盘上;
步骤7.把手柄4从针管1的尖端套入,直到连接桥7完全进入手柄4内,然后在 手柄4内加入环氧树脂固定胶6,并置入空气中24小时待环氧树脂固定胶6完全固化;
步骤8.用激光打标机在针管1上从针尖开始每隔10mm标上6条0. 3mm线宽的刻 度线8,可测温电热治疗针制备完成。[0074]一个可测温电热治疗针是由一根连接电缆和控温加热治疗仪相连,连接电缆的一 端是适配多极耳机插头3的耳机插座,一头是适配控温加热治疗仪插座的插头。
实际治疗时是同时使用多个可测温电热治疗针进行控温加热治疗,数量一般为 1-24根,配套使用的控温加热治疗仪也是可以同时进行多路控温和加热的设备。
使用可测温电热治疗针进行治疗的一般过程是,在病人的治疗部位进行局部皮肤 消毒,先把消毒后的可测温电热治疗针穿刺到病人需要治疗的部位,穿刺深度可以通过针 管1上的刻度线8看出,这样可以直观保证穿刺深度要大于电热丝螺旋管21的有效加热长 度。按照治疗需要,把多个可测温电热治疗针穿刺到病人的治疗部位,然后用连接电缆一一 把可测温电热治疗针连接到控温加热治疗仪上,然后在控温加热治疗仪上设定需要的加热 治疗温度和加热时间,一般治疗温度范围为38°C _45°C,加热时间为15-30分钟,启动加热 进行治疗,治疗时间完成后,关闭控温加热治疗仪,把连接电缆从可测温电热治疗针上一一 拔掉,最后从病人身上拔出可测温治疗针并用创可贴敷盖皮肤针孔,完成整个加热治疗。
用这个实施例做成的可测温电热治疗针,在室温为26°C的空气中加热,当有效加 热区升温到设定温度并稳定1分钟后,测量距可测温电热治疗针针尖30mm(距有效加热区 IOmm)处的针管外壁温度,其与可测温电热治疗针的内部测量温度对照表如下
可测温治疗针内部测量温度45 °C 55°C| 65°C| 75 °C
距有效加热区IOmm针管外壁温度 28 3TC36 4TC"
从上表可以看出针管尖部有效加热段的温度和针管其它段的温度有显著差别,这 样在满足针尖部有效加热段的温度达到治疗所需温度的同时,针管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的 温度,包括针管皮肤进针点的温度低于可损伤皮肤的温度。
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使用新型而列举,并非用于限制本使用新型,任何基于本 技术方案的等同效果的结构,均属于本使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可测温电热治疗针,包括一端尖锐可刺入人体的中空金属针管(1),测温加热芯(2),多极耳机插头(3),手柄(4),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加热芯(2)置于所述针管(1)的中空管内的尖锐端顶部,导热绝缘胶(5)填充到针管(1)内,然后把针管(1)和一个多极耳机插头(3)用两端有孔的连接桥(7)通过粘接、焊接或压接的方式固定为一体,再把测温加热芯(2)的电热丝引线(23)和测温引线(24)焊接在多极耳机插头(3)的焊盘上,并套上手柄(4)后用固定胶(6)固定,最后在针管(1)的外壁上标上刻度线(8)。
2.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可测温电热治疗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加热芯(2)是包括一 根外部有绝缘层的合金电热丝绕制成的中空螺旋管状的电热丝螺旋管(21),所述电热丝螺 旋管(21)的长度符合有效加热长度并且外径适配针管(1)内径,其中所述电热丝螺旋管 (21)的电热丝直线线头部分作为电热丝螺旋管 21)的电热丝引线(23);并把一个或多个 由有绝缘层的所述测温引线(24)引出的所述测温元件(22)放置于所述电热丝螺旋管(21) 的中孔内或外的不同位置,其中至少有一个测温元件(22)放置在电热丝螺旋管(21)的中 孔内。
3.如权利2所述的可测温电热治疗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丝螺旋管(21)是把一根外 部有绝缘层的合金电热丝对折成双股后绕成的双螺旋状管。
4.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可测温电热治疗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加热芯(2)和所述针 管(1)之间是电绝缘的。
5.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可测温电热治疗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管(1)内填充有导热绝 缘胶(5)。
6.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可测温电热治疗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元件(22)是热敏电阳 或热电偶或其它可测温的热敏测温元件。
7.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可测温电热治疗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测温电热治疗针通过一 个多极耳机插头⑶引进和引出加热和测温信号,所述可测温电热治疗针包括与多极耳机 插头(3)结构特征一致的插头。
8.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可测温电热治疗针,其特征在于针管(1)的外壁标有垂直于针 管(1)轴向的刻度线(8)。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的可测温电热治疗针,包括尖端锐利的中空的针管和多极耳机插头,针管的管内置入有中孔中放置测温元件的电热丝螺旋管的测温加热芯,针管内部在置入测温加热芯后填充导热绝缘胶,并通过连接桥把多极耳机插头和针管连接为一体,并放入手柄中用固定胶固定为一个整体,最后在针管上标上刻度线。这样在治疗中可以通过控温加热治疗仪客观可靠地显示和控制治疗温度,并可以保证皮肤内的针管温度控制在设定的安全治疗温度,而皮肤外的针管温度不会过高,从而避免灼伤进针点的皮肤。
文档编号A61F7/00GKCN201551545SQ200920220175
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7日
发明者刘大宁, 王海兵 申请人:北京北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