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孔双向置管硬膜外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7029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孔双向置管硬膜外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对医用麻醉硬膜外穿刺针的改进。
传统的单向置管硬膜外穿刺针一次只能向一个方向插入导管。如遇到某些手术平面要求广泛、操作范围大的手术,如乳腺癌根治术、脾切除及门腔静脉吻合术、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根治术、子宫颈癌广泛根治术等,需做两点穿刺,分别插入导管注药,才能满足手术要求。因穿刺点多,病人痛苦大,组织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的机会相对增多。单向置管硬膜外穿刺针自问世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文献报道了一种弹簧式硬膜外穿刺针,仅解决了穿刺过程中准确进入硬膜外腔的问题。有人设计了一种双孔或双腔硬膜外导管,只是对导管进行改进,也只能单向置入,有一定局限性(两孔相距仅3厘米),而且也有断管及导管扭曲之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次穿刺可向两个方向插入导管分别注药的硬膜外穿刺针。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设计三种针体,衬针、双向硬膜外穿刺针、导向针。衬针针体截面为椭圆形;双向硬膜外穿刺针的针腔截面也为椭圆形,在其勺状针尖背面有一椭圆形小孔;导向针针腔截面为圆形,其针尖孔与双向硬膜外穿刺针勺状针尖背面上的椭圆形小孔相对应。三种针体的针座均采用标准针座。
这样,在进行穿刺麻醉时,把穿刺点选在两点穿刺时中间的椎间隙,先将衬针插入双向硬膜外穿刺针内,按常规方法完成穿刺后,退出衬针,将导向针插入双向硬膜外穿刺针,使其勺面与硬膜外穿刺针尖背面的椭圆形小孔相对应。然后经导向针通过硬膜外穿刺针尖背面的小孔插入小儿硬膜外导管(细管),达到需要深度后退出导向针,再在细管旁,向双向穿刺针内插入常用导管(粗管)。(上胸段应头向插粗管),插至需要深度后退出穿刺针。根据手术要求保留适当深度,分别注药。
采用上述双孔双向置管硬膜外穿刺针,可以一针两管双向置入,操作简便,并可根据手术要求适当调整插入深度(如乳腺癌根治术可头向置粗管5~10厘米),扩大了阻滞范围,满足了手术需要,病人痛苦、组织损伤小,减少了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给出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三种针体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三种针体组合使用时的情形。

图1中,上图是本实用新型中衬针〔1〕的结构,其针体截面如A-A图所示为椭圆形。中图是双孔双向硬膜外穿刺针〔2〕的结构,其针腔截面如B-B图所示也为椭圆形,在其勺状针尖背面上开-如C向图所示的椭圆形小孔〔3〕,可使导管(细管)经导向针针孔由此通过。下图是导向针〔4〕的结构,其针腔截面为圆形,其勺状针尖的针孔在导向针插入双向硬膜外穿刺针时,与其针尖背面上的小孔〔3〕相对应。三种针体的针座均采用标准针座。
在图2中,上图是本实用新型中衬针插入双向硬膜外穿刺针以完成穿刺时的情形。下图是穿刺完成后,拔出衬针,将导向针插入双向硬膜外穿刺针后的情形。这时,导管(细管)可通过导向针孔,经双向硬膜外穿刺针勺状针尖背面的椭圆形小孔向内插入至手术需要的深度。
权利要求双孔双向置管硬膜外穿刺针,其特征在于它由衬针〔1〕、双向硬膜外穿刺针〔2〕、导向针〔4〕三种针体组成。衬针〔1〕针体的截面为椭圆形;双向硬膜外穿刺针〔2〕的针腔截面亦为椭圆形,在其勺状针尖背面有一椭圆形小孔〔3〕;导向针针腔为圆形,其勺状针尖上的针孔与双向硬膜外穿刺针〔2〕的针尖背面的椭圆形小孔〔3〕相对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孔双向置管硬膜外穿刺针,它由衬针、双向硬膜外穿刺针、导向针组成。衬针针体截面为椭圆形;双向硬膜外穿刺针针腔截面亦为椭圆形,在其勺状针尖背面有一椭圆形小孔;导向针针腔截面为圆形,勺状针尖孔与双向硬膜外穿刺针勺状针尖背面的小孔相对应,用这种针进行穿刺麻醉,一针两管双向置入,操作简便,与两点穿刺相比,具有病人痛苦小、组织损伤少,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减少等优点。
文档编号A61M25/06GK2069282SQ9021055
公开日1991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1990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1990年1月13日
发明者曹守才, 王杰, 王筱南 申请人:山东省惠民地区人民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