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血回输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7937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体血回输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自体血回输装置。
在先有技术中,有一种SRI-I型自体血回输器,如1986年4月出版的中华麻醉学杂志第6卷第2期第106页所公开的一种自体血回输器,其缺点在于,负压筒筒盖盖在筒体上时,接合面是垂直的,封闭不十分严密,容易造成吸力减小,而且筒盖也容易脱落造成血液污染。与吸血管、负压吸管,贮血袋相接的孔均开在筒盖上,这些孔与吸血管、负压吸管、贮血袋直接相连,吸血管仅为普通的橡胶管,不仅更换时操作不便,需若干人协助方可完成更换,而且由于血液直接接触筒盖出入孔,因此,每使用一次便需消毒一次筒盖,稍有不慎便会造成污染,危及生命。同时它把粗滤网放在筒盖的粗滤室内,又没有去沫网,使吸血管连接孔极易堵塞。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高负压筒筒盖与筒体咬合的严密性,简化筒盖结构,改进吸血管与贮血袋的连接方式,保证血液不被污染,使操作简单、方便、迅速、重复使用时免除消毒程序,并通过增加去沫网,避免出入孔堵塞,提高贮血量。
本实用新型的负压筒筒体和筒盖的接合面均呈坡形并彼此互补,形成严密的咬合。工作时,筒体内负压越大,筒盖与筒体的咬合越紧,不会漏气。负压吸管连接孔设在筒体的下部,不仅使筒盖的结构得以简化,方便了操作,而且在产生负压后,气流自上而下运行,产生重力作用,使之更加严密。负压吸管不需要消毒和更换。筒盖内平面有挂贮血袋的小钩。
本实用新型的专用吸血管配有锥楔形接头,接面呈坡形,与贮血袋直接连接,越吸越紧。锥楔形接头穿过负压筒筒盖上的孔与贮血袋相连,使血液本身不接触筒盖的孔,同时吸血管一次性使用,所以每次使用仅更换新的吸血管即可,不需要对负压筒及筒盖进行消毒,不仅简化了操作手续,还避免了血被污染。
贮血袋内设有去沫网,可避免血泡过多,并可增加实际贮血量,还可减少血球破坏。
本实用新型
图1、负压筒图2、吸血管锥楔形接头图3、贮血袋图4、贮血袋A-A剖面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负压筒可采用任意一种透明的、可加工或模压成形的材料,如聚氯乙烯、有机玻璃、玻璃制作。
负压筒筒体(1)呈园柱形,筒底(2)与筒壁(3)是封闭的,如杯底。筒口周边外缘呈坡形(4),与筒盖(5)周边内缘的坡形(6)互补。筒体下部开有一园孔(7),与负压吸管(8)相连接。筒盖(5)的顶部有一桥式提手(9),便于提起筒盖。筒盖(5)的内平面有个挂贮血袋(10)的小钩(11)。筒盖(5)上开有园锥形小孔(12),接头(13)穿过此孔伸入筒内,与挂在小钩(11)上的贮血袋(10)相接。贮血袋(10)采用普通贮血袋,袋内有粗滤网(14)、细滤网(15)、去沫网(16)。粗细滤网均采用尼龙筛绢材料制作,去沫网采用无毒海绵和尼龙丝经硅化制成。吸血管(17)采用无毒聚氯乙烯制作。其接头(13)为锥楔形,接面呈坡形(18)与小孔(12)互补。接头上分出歧管(19),歧管上装有抗凝剂输入管(20)用于输入血液抗凝剂,抗凝剂管(20)上装有调节器(21)。
权利要求1.一种自体血回输器,包括负压筒、贮血袋(10)、吸血管(17)、其特征在于负压筒筒体(1)的筒口周边外缘呈坡形(4),与负压筒筒盖(5)的周边内缘坡形(6)彼此互补,筒体下部开有一小孔(7)与负压吸管(8)相连接。负压筒筒盖(5)上有桥式提手(9),筒盖(5)内平面有小钩(11),筒盖(5)上开有园锥形小孔(12)。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体血回输器,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吸血管接头(13)呈锥楔形,交接面呈坡形(18),接头(13)上分出岐管(19),抗凝剂管(20)上装有调节器(21)。
3.按照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自体血回输器,其特征在于贮血袋(10)内有粗滤网(14),粗滤网外有细滤网(15),粗滤网内有去沫网(1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自体血回输装置。包括负压筒、负压吸管、贮血袋、吸血管。其负压筒筒体和筒盖的接合呈坡形且彼此互补,咬合严密。负压吸管与筒体下部开的小孔相连结,产生负压后,气流自上而下运行,产生重力作用使之更加严密。贮血袋置于负压筒内挂在筒盖内,平面的小钩上。贮血袋内有粗、细滤网和去沫网。专用吸血管配有锥楔形接头,接面呈坡形,穿过筒盖与贮血袋直接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方便、迅速。
文档编号A61M1/02GK2088869SQ9022645
公开日1991年11月20日 申请日期1990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1990年12月27日
发明者林惠琴, 席先成, 王培杰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