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骨折复位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9653阅读:8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锁骨骨折复位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医疗器械,涉及一种锁骨骨折复位固定器。
锁骨骨折的治疗,以往是采用手法复位,“∞”字形绷带外固定,后有人研制出锁骨固定带用于外固定。两种方法的原理均通过限制肩关节的活动,使骨折两断端处于相对静止的固定位置,因而固定不牢靠,极易移位,导致畸形愈合;而两肩关节活动长期受限,常出现两上肢紫绀、麻木等缺血症状,甚至由此导致两肩关节周围炎。手术治疗主要采用髓内针固定锁骨或接骨板螺丝钉固定锁骨,需切开复位,损伤了骨膜及周围组织,影响骨折血液供应,导致骨折愈合时间延长或不愈合。且愈合后需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为了克服以上之不足,近来,有人设计出一种锁骨骨折复位固定器(如中国专利申请号88216713.8)。它主要由两只夹紧钳和螺杆、螺丝等组成。其起夹紧锁骨作用的钳爪呈圆弧形,这种钳爪易绕锁骨转动,固定不牢靠,加之爪齿穿入锁骨的后下方,因而对紧贴锁骨下的血管和胸膜腔极易造成损伤,且两钳间距依靠螺丝旋转调节不够灵活。此器械对骨折的复位起不了多大作用,且结构复杂、操作繁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克服上述弊病,提供一种更加固定稳定、可靠,能够达到解剖复位,不易导致锁骨下血管和胸膜腔损伤,且佩戴方便、操作简单、灵活的锁骨骨折复位固定器。
本实用新型是以如下方式实现的。它包括两只夹紧钳、一根齿条、一根方型管及固定螺钉等组成的固定部分和齿轮手柄与操纵板等组成的复位操作部分。夹紧钳钳爪采用蟹螯形,可贴抱锁骨两侧,避免钳爪伸入锁骨后下方。一只夹紧钳与齿条一端固定联接,另一只夹紧钳与方形管一端固定联接且两者可以一起套在齿条上移动。方形管中部有固定螺钉,可固定两钳间距。操纵板可卡在齿条上,插在操纵板两翼光孔内的齿轮手柄转动,能带动操纵板在齿条上移动。操纵板与方形管联接部位形成“凹”、“凸”配合,借可卸插栓将两者联接。这样,当操纵齿轮手柄时,操纵板能带动一只夹紧钳移动,实现两钳距离的灵活调节。固定螺钉将两钳间距固定后,撤除复位操作部分,固定部分即起到固定作用。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总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A--A剖视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夹紧钳a爪结构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夹紧钳b爪结构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齿轮手柄和卡簧结构图。
本实用新型的夹紧钳由两钳爪--a爪3、b爪4、“T”形螺栓1和羊角螺母2四部分组成。a爪3中部的方孔外围突出形成轴颈,b爪4中部孔的内径与该轴颈相匹配,套在其上可以旋转,即两者为固定联接且为动配合。一只夹紧钳与齿条5一端固定联接,另一只夹紧钳与方形管10一端固定联接且两者可一起套在齿条5上。方形管10另一端与操纵板6联接部位的上下两面均加工成“凸”字形,每面伸出的部分各卷成一圆管形。操纵板6呈“凵”字形,有一底两翼,突出的两翼上各有一光孔。齿轮手柄7下端的齿轮可以插入孔内,与齿条5配合。操纵板6两翼与方形管10联接的部位均加工成“凹”字形,每翼伸出的两部分均卷成圆管形。这样,操纵板6两翼与方形管10联接部位形成“凹”、“凸”配合,借可卸插栓8将两者联接。当转动齿轮手柄7时,操纵板6通过方形管10带动夹紧钳在齿条5上移动。方形管10中部有螺纹孔,固定螺钉9旋入孔内卡在齿条5上以固定两钳间距离。拔下长簧11和二根插栓8,操纵板6和齿轮手柄7能够撤除。
下面提供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如图4、图5所示,夹紧钳的两钳爪--a爪3和b爪4均用不锈钢制造。钳爪顶部呈蟹螯形,螯形口内侧制出齿形突起若干,钳口顶端齿锋利,其余齿尖倒钝。a爪3中部方孔外围突出形成轴颈,b爪4可套在a爪3的轴颈上转动。即a爪3和b爪4之间为固定联接且为动配合。a爪3和b爪4的尾部均加工成叉腿,便于安装“T”形螺栓1和羊角螺母2。a爪3中部有方孔,其中一只a爪3的方孔内插入齿条5的一端并固定牢固。如
图1所示,方形管10为正方形管状结构,一端插入夹紧钳a爪3中部的方孔内并固定牢固,且可与夹紧钳一起套在齿条5上。方形管10中部有螺纹孔,固定螺钉9旋入其内可卡在齿条5上起固定作用。方形管10与操纵板6联接部位的上、下两面均加工成“凸”字形,每面伸出的部分各卷成一圆管形。操纵板6用不锈钢制造呈“凵”字形,有一底两翼,突出的上、下两翼各钻有一个光孔,上翼孔的内径比齿轮手柄7下端的齿轮外径稍大,以便齿轮插入,下翼孔较小,能插入齿轮手柄7的末端,操纵板6两翼与方形管10联接的部位均加工成“凹”字形,每翼伸出的两部分均卷成圆管形。操纵板6与方形管10形成“凹”、“凸”配合,插入两根插栓8,将两者联接。如图6所示,齿轮手柄7用普通钢制造,外层镀铬,其上部制成“T”字形,中下部是齿轮,末端制有凹槽。齿轮手柄7插入操纵板6两翼的光孔内与齿条5配合。槽内可插上定位卡簧11。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可选择骨折两断端适当位置,锁骨两侧做皮肤小切口,将钳爪蟹螯形部分插入皮下,钳爪齿紧靠锁骨两侧,边向深部适当加压,边旋紧羊角螺母2,夹紧钳a爪3和b爪4可紧咬住锁骨,随之夹紧。同法使另一个夹紧钳夹紧。转动齿轮手柄7,使两钳间距离增大,骨折重叠部位随之分开。通过复位固定器各个方向调整,使骨折两断端成一线,再将两钳靠近,骨折两断端随之紧密对合达解剖复位。旋紧固定螺钉9固定两钳间距,拔上卡簧11和两插栓8,卸下齿轮手柄7和操纵板6,固定部分即可起到固定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夹紧钳爪顶部采用蟹螯形结构,可贴抱住锁骨两侧,即固定锁骨时钳爪不易绕锁骨转动,也不会伸入锁骨的后下方,避免了对锁骨下血管或胸膜腔造成损伤,更加牢固可靠,两钳间距应用齿条--齿轮传动调节,增加了骨折复位操作的灵活性。此器械结构合理、操作简单、佩戴方便、并发症少,更有利于病人康复。
权利要求1.一种医疗器械,涉及一种锁骨骨折复位固定器。包括两只夹紧钳、一根齿条5、一根方形管10与固定螺钉9等组成的固定部分和齿轮手柄7与操纵板6等组成的复位操作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夹紧钳有两钳爪-a爪3和b爪4顶部呈蟹螯形。两钳爪为固定联接且为动配合。a爪3轴颈中心有方孔。其中之一只a爪3的方孔内插入齿条5的一端并固定牢固;另一只a爪3的方孔内插入方形管10的一端固定牢固,且两者可一起套在齿条5上移动。方形管10与操纵板6联接部位之间形成“凸”、“凹”配合,依靠两根可卸插栓8将两者联接。操纵板6两翼上各有一光孔,齿轮手柄7下端的齿轮插入孔内与齿条配合,齿轮转动时,操纵板带动一只夹紧钳移动,以调节两钳间距。固定螺钉9旋入方形管10中部的螺纹孔内,可固定两钳间距。齿轮手柄7的上端呈“T”字形,中下端有齿轮,末端有凹槽,槽内可插上定位卡簧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锁骨骨折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夹紧钳两钳爪——a爪3和b爪4顶部呈蟹螯形,螯形爪内侧有齿形突起若干,其顶端齿锋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锁骨骨折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夹紧钳间距通过齿轮——齿条传动调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锁骨骨折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齿轮手柄7上端呈“T”字形,下端有与齿条5相配合的齿轮。
专利摘要一种锁骨骨折复位固定器,包括两只夹紧钳、一根齿条、一根方形管及固定螺钉等组成的固定部分,和齿轮手柄及操纵板等组成的复位操作部分。其特征在于固定部分和复位操作部分之间形成“凸”、“凹”配合,由可卸插栓将两部份联接。齿轮手柄下端的齿轮可插入操纵板两翼的光孔内,与齿条配合。转动齿轮手柄时,操纵板可以带动一只夹紧钳在齿条上移动,实现两钳间距的调节;固定螺钉将两钳间距固定后,复位操作部分可以卸下。夹紧钳爪采用蟹螯形设计,不易造成锁骨下血管和胸膜腔损伤。此器械结构合理,操作方便,灵活,固定牢靠,并发症少,能达到解剖复位,有利于病人康复。
文档编号A61B17/60GK2106597SQ9121865
公开日1992年6月10日 申请日期1991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1991年7月19日
发明者包聿祥 申请人:包聿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