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止咳外用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品的生产方法,尤其是一种治疗咳嗽的外用药膏。
咳嗽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咳嗽的药物及方法众多,但目前的止咳药大都是口服的溶液、片剂和胶囊等内服药,对大部分患者是有效的或起到辅治的作用。可是部分患者却较难服用,尤其是儿童,对中药止咳口服制剂亦存在类似的情况,中药水煎剂更令大部分人望而生畏,既需煎煮且口感不佳。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无任何副作用,敷贴于穴位上就可起到止咳化痰功效的止咳外用膏。
本发明是根据中药外治的原理,以及药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的现代研究成果,参照中医古方及验方设计研究而成的中药外用止咳药膏。
本止咳外用膏全部采用中药制成,可有两种配方1、Ⅰ号配号鱼腥草5份麻黄2份杏仁2份枳壳2份桔梗2份淫羊藿3份款冬花2份百部2份僵蚕2份浙贝母1~2份前胡2份甘草1份植物油200份黄丹100份2、II号配方:
百部2份僵蚕2份淫羊藿3~3.5份浙贝母1~1.5份当归3份五味子2份苏子5份沙参2份肉丛蓉3~3.5份山楂2份川芎0.5~1份甘草2份白芍1~2份植物油200份黄丹100份生产工艺过程为
<1>将配方中的中药烘干,粉碎。用100目的筛过筛备用。
<2>将黄丹炒,冷却后用100目筛过筛备用。
<3>取植物油置于锅中加热,熬至油冒青烟,温度120-150℃,保持15-30分钟。
<4>将油自火上取下,在不断搅拌下撒入备用的药粉和黄丹细粉,继续搅拌,直到白烟冒尽,油与丹化合变成黑色的膏药,炼至滴水成珠。
<5>去火毒。将炼好的膏药趁热倾入冷水内,浸泡7-10天,每日换水2次。
<6>摊膏。将去火毒后膏药再放锅内熔化,搅拌,保持温度于70-90℃,然后摊涂于备用的纸或布上,得成品。
实施例制备止咳外用膏Ⅰ号取鱼腥草150g,麻黄60g,杏仁60g,淫羊藿90g,款冬花60g,百部60g,僵蚕60g,浙贝母45g,前胡60g,桔壳60g,桔梗60g,甘草30g,花生油6000g,黄丹3000g。
将以上的中药烘干、粉碎,用100目的筛过筛备用。将黄丹炒至颜色变为深红色,炒去水份后放置冷却,用100目筛过筛备用。将花生油置锅内加热,熬至油冒青烟,温度控制在130℃左右,保持20分钟,将油自火上取下,在不断搅拌下撒入备用的药粉及黄丹细粉,继续搅拌,直到白烟冒尽,油与丹化合变成黑色的膏药,炼至滴水成珠。将炼好的膏药趁热倾入冷水盆内,浸泡8天,每日换水2次,以除掉有刺激性的分解物。将去火毒后的膏药放锅内熔化,再次搅拌,保持温度在80℃,然后摊涂于备用的纸上成膏,即为成品。
本发明系用中药制成的外用止咳药,可起到消炎止咳和化痰的功效,使用方便,无任何副作用,敷贴于穴位上即可起止咳化痰作用,对难于服药的咳嗽患者尤为适宜。
权利要求
1.一种止咳外用膏,其特征在于a、采用中药制成,有两种配方Ⅰ号配方鱼腥草5份麻黄2份杏仁2份枳壳2份桔梗2份淫羊藿3份款冬花2份百部2份僵蚕2份浙贝母1~2份前胡2份甘草1份植物油200份黄丹100份Ⅱ号配方百部2份僵蚕2份淫羊藿3~3.5份浙贝母1~1.5份当归3份五味子2份苏子5份沙参2份肉丛蓉3~3.5份山楂2份川芎0.5~1份甘草2份白芍1~2份植物油200份黄丹100份b、生产工艺过程为<1>将配方中的中药烘干、粉碎。用100目的筛过筛备用。<2>将黄丹炒,冷却后过100目筛,备用。<3>取植物油加热至120-150℃,保持15-30分钟。<3>将油自火上取下,在搅拌条件下撒入备用的药粉和黄丹细粉,继续搅拌至白烟冒尽,炼至滴水成珠。<5>将炼好的膏药趁热倾入冷水内,浸泡7-10天,每日换水2次。<6>浸泡后的膏药再放入锅内熔化,搅拌,保持温度于70-90℃,然后摊涂于备用的纸或布上,得成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咳嗽的外用药膏,全部采用中药制成,以鱼腥草、淫羊藿、百部、苏子、当归、僵蚕、山楂、浙贝母等十几味中药,配以植物油、黄丹;经烘干中药、粉碎;炒黄丹;熬油;加药、丹炼成膏;浸泡去火毒;摊膏等工序制得,有两种配方。该药有消炎止咳和化痰的功效,使用方便,无任何副作用,敷贴于穴位上即可起止咳化痰作用,对难于服药的咳嗽患者尤为适宜。
文档编号A61K9/06GK1084755SQ93103699
公开日1994年4月6日 申请日期1993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1993年3月23日
发明者吴暑粤, 卿亮荣 申请人:吴暑粤, 卿亮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