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6767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械,特别是用于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中的椎体后凸畸形矫正及上、下椎体解剖高度复位的内固定器械。
目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中常用的器械是Dick器械,它包括调节杆、侧块A、侧块B、钉座A、钉座B、Dick钉,侧块A与侧块B分别处在调节杆的两端,侧块A与钉座A之间、侧块B与钉座B之间通过侧块短轴连接,两枚Dick钉各自穿过钉座A、钉座B。由于该Dick器械侧块A与侧块B之间的距离是通过螺杆状调节杆上的两对螺母调节与定位以达到上、下椎体解剖高度的复位,这种调节与定位是凭经验来做的,复位高度不易控制,而且常常会出现调节杆上螺母的松动而使上、下椎体解剖高度的复位不牢固,上、下椎体的间距不仅无撑开,有时反而会缩短;由于该Dick器械侧块A与钉座A、侧块B与钉座B之间是通过端面齿盘来定位的,而且齿小,只要侧块短轴上的螺母稍许松开或未拧紧,钉座便会脱离侧块,致使锥体后凸畸形矫正位改变,达不到矫正之目的。再者,在Dick内固定术中,通常是将上、下椎体同侧Dick钉延长线交角的大小作为判断椎体后凸畸形矫正结果的指标,临床结果证实这是不正确的。在Dick内固定术中,Dick钉在椎体纵向的进针方向是不确定的,如图一所示,在一定范围的偏角内,Dick钉在椎体纵向进针仍不偏离椎弓根。如图二所示,以上椎体上缘、下椎体下缘为基线,Dick钉延长线与之交角,设上椎体与Dick钉的交角为θ1下椎体与Dick钉的交角为θ2(Dick钉方向向上取正值、向下取负值),上、下椎体Dick钉交角θ为后凸畸形矫正位,经矫正后Cobb角为α,则经数学推理,有α=θ+θ2-θ1。
前已述明,Dick钉在椎体纵向的进针方向是不确定的,即在手术中Dick钉与椎体上、下缘交角θ1、θ2是不可知的,而且也是难以测量的。这样,即使是上、下椎体后凸畸形矫正位是可知的,由于(θ1-θ2)是不可知的,则矫正结果Cobb角α仍是不可知的。可见,Dick器械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中虽有矫正椎体后凸畸形的功能,但仍难以做到准确矫正。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想解决Dick器械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中定量控制椎体后凸畸形的矫正及椎体解剖高度的恢复的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械,这种器械还能做到椎体后凸畸形矫正位及上、下椎体解剖高度的复位定位固定、牢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措施来达到的,它包括调节杆[1]、侧块A[2]、侧块B[9]、钉座A[5]、钉座B[11]、Dick钉[4,14]、侧块A[2]与侧块B[9]分别处在调节杆[1]的两端,侧块A[2]与钉座A[5]之间、侧块B[9]与钉座B[11]之间通过侧块短轴连接,两枚Dick钉[4,14]穿过钉座A[5]、钉座B[11],在侧块A[2]、侧块B[9]上分别设置有角度盘A[6]与角度盘B[12],在钉座A[5]、钉座B[11]上分别设置有指针A[7]、指针B[13],在手术中,当钉座A[5]、钉座B[11]基于侧块A[2]、侧块B[9]转动时,指针A[7]、指针B[13]将分别在角度盘A[6]、角度盘B[12]上转动一个角度,从而达到对椎体后凸畸形矫正位的定量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下述措施来达到(一)侧块A[2]、侧块B[9]上的角度盘A[6]、角度盘B[12]是可拆卸的,钉座A[5]、钉座B[11]上的指针A[7]、指针B[13]也是可拆卸的,手术中,当椎体后凸畸形矫正位得以定位,它们即可拆卸。
(二)调节杆[1]A端的杆身为齿条状,侧块A[2]处在调节杆[1]的A端,并能沿着齿条状的杆身自由移动,在侧块A[2]上相对于调节杆[1]带齿的一面有一通心螺纹孔,且配置有一固定螺钉[15],手术中,当上、下椎体解剖高度复位后,拧紧固定螺钉[15],使侧块A[2]在调节杆[1]上的位置固定。
(三)在侧块A[2]与钉座A[5]之间、侧块B[9]与钉座B[11]之间分别设置有锁板A[3]、锁板B[10],锁板A[3]与锁板B[10]形同,其一端突出处有一圆弧状内齿面,与之相对应,钉座A[5]与钉座B[11]的一端各有一圆弧状外齿面,两齿面互相咬合,其另一端有一方孔,它与侧块A[2]、侧块B[9]的侧块短轴根部正方体部分相配合。这样,当拧紧侧块A[2]、侧块B[9]的侧块短轴上的螺母、钉座A[5]、钉座B[11]上的Dick钉与调节杆[1]之间便可固定于某一角度位置,以适应手术中椎体后凸畸形矫正的需要。
(四)调节杆[1]的B端杆身为螺杆状,侧块B[9]处在调节杆[1]的B端,在侧块B[9]与调节杆[1]之间设置有一端面齿盘状的固定垫片[8],侧块B[9]与固定垫片[8]相接触的一面也加工成一端面齿盘,两端面齿盘互相咬合,固定垫片[8]的中间有一方孔,它与调节杆[1]B端螺纹状杆身的根部正方体部分相配合。这样,拧紧调节杆[1]B端的螺母,侧块B的侧块短轴便可固定于调节杆[1]的某一径向位置,以适应手术中两枚Dick钉不能处在同一平面的情况。


图1是Dick内固定术中Dick钉在椎体纵向进针的示意图。
图2是Dick内固定术中椎体后凸畸形矫正结果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调节杆A端与侧块A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零件图,其中(a)角度盘A、B与指针A、B;(b)调节杆;(c)侧块A;(d)锁板A、B;(e)钉座A、B;(f)侧块B;(g)固定垫片图7是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中采用本实用新型对椎体后凸畸形矫正前后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介绍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一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械,其包括调节杆[1]、侧块A[2]、锁板A[3]、Dick钉[4、14]、钉座A[5]、角度盘A[6]、指针A[7]、固定垫片[8]、侧块B[9]、锁板B[10]、钉座B[11]、角度盘B[12]、指针B[13]、固定螺钉[15];调节杆[1]的A端杆身为齿条状、B端杆身为螺杆状,侧块A[2]、侧块B[9]分别处在调节杆[1]的A、B两端,侧块A[2]上相对于调节杆[1]带齿的一面有一通心螺纹孔,且配置有一固定螺钉[15];侧块B[9]与调节杆[1]之间设置有一端面齿盘状的固定垫片[8];侧块A[2]与钉座A[5]之间、侧块B[9]与钉座B[11]之间分别设置有锁板A[3]、锁板B[10],钉座A[5]与钉座B[11]形同,锁板A[3]与锁板B[10]形同,两枚Dick钉[4、14]分别穿过钉座A[5]、钉座B[11];在侧块A[2]、侧块B[9]上分别设置有角度盘A[6]、角度盘B[12],在钉座A[5]、钉座B[11]上分别设置有指针A[7]、指针B[13],角度盘A[6]、角度盘B[12]可以是分别由两支脚插在侧块A[2]、侧块B[9]上两个相应的孔中,指针A[7]、指针B[13]可以是分别插在钉座A[5]、钉座B[11]上,当侧块A[2]与钉座A[5]的纵向、侧块B[9]与钉座B[11]的纵向分别平行于调节杆[1]纵向时,指针A[7]、指针B[13]分别处在角度盘A[6]、角度盘B[12]的中间位置(90°)。如图4侧块A[2]处在调节杆[1]的A端,拧紧固定螺钉[15],固定螺钉[15]的锥头便进入调节杆[1]的齿间。这样即可根据固定螺钉[15]所处在调节杆[1]的齿位来定量控制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中上、下椎体解剖高度的复位,而且定位固定。如图5、6(a)角度盘A、B[6、12]的刻度范围为40℃~140℃,中心对称线为90°;(b)调节杆[1]的A端杆身为齿条状,齿距选择1mm~3mm,调节杆[1]B端杆身为螺杆状,其根部为正方体(图中未示意);(c)侧块A[2]的一侧有侧块短轴,其根部为正方体;(d)锁板A、B[3、10]的一端突出处有一圆弧状内齿面,两齿间的弧度选择4°~8°为宜,另一端有一方孔,它与侧块A、B[2、9]的侧块短轴根部正方体部分相配合;(e)钉座A、B[5、11]的一端有一圆弧状外齿面,两齿间的弧度选择4°~8°为宜,它与锁板A、B[3、10]的一端突出处的圆弧状内齿面相咬合;(f)侧块B[9]的一侧加工成一端面齿盘,它与固定垫片[8]相互咬合,另一侧有侧块短轴,其根部为正方体;(g)固定垫片[8]是一端面齿盘,中间有一方孔,它与调节杆[1]B端杆身根部的四方体相配合。在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时(一)应根据椎体骨折后正位片测量骨折椎之上、下椎体间左、右侧间距,并估算正常时上、下椎体间应保持的间距,确定上、下椎体间左、右侧各应复位的距离,操作侧块A[2],使之固定于调节杆[1]上相应位置(即齿位)即可。(二)应根据椎体骨折侧位片测量骨折椎体后凸Cobb角θ,设手术中上、下椎体的矫正角分别为θ1、θ2,如图七,经数学推理,可得矫正后Cobb角αα+θ=θ1+θ2(矫正后为后凸的,α取负值;矫正后为前凸的,α取正值)。根据手术前确定的Cobb角α,取上、下椎体的矫正角度θ1、θ2相同,即可知两枚Dick钉的矫正角度。(三)手术步骤(a)安置好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械,在角度盘A、B[6、12]上测量两枚Dick钉在上、下椎体上的初始钉杆角。(b)操作侧块A[2],根据手术前已确定的上、下椎体的复位距离,将侧块A[2]推至调节杆[1]上的相应齿位,拧紧固定螺钉[15],使侧块A[2]固定于调节杆[1]。(c)操作钉座A[5](或其上的Dick钉)、钉座B[11](或其上的Dick钉),使它们转过上、下椎体矫正角,这时角度盘A、B[6、12]上指针A、B[7,13]反映出的是矫正后Dick钉的钉杆角,它为初始钉杆角与椎体矫正角之和;然后将钉座A、B[5、11]分别与锁板A、B[3、10]咬合,拧紧侧块A、B[2、9]的侧块短轴上的螺母,使矫正后的两枚Dick钉相对固定于调节杆[1]的某角度位置。(d)卸下角度盘A、B[6、12]指针A、B[7、13]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中,在椎体的左、右两侧要安置两个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在安置该器械时,当两枚Dick钉不处在同一平面时,可调节侧块B[9]与调节杆[1]的经向位置,然后拧紧调节杆B端的螺母,侧块B[9]与固定垫片[8]咬合,其侧块短轴固定于调节杆[1]径向的某一位置。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在两侧块上各设置角度盘、在两钉座上各设置指针的设计以及齿条状调节杆杆身与侧块固定螺钉相配合、在两侧块与钉座之间各设置锁板、锁板与钉座间圆弧状内外齿面相咬合等设计,它较目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常用的Dick器械,具有椎体后凸畸形矫正位及上下椎体解剖高度复位的定量控制以及定位固定、牢靠的优点。它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手术器械,在临床应用中,采用它将大大地提高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的成功率。
权利要求1.一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械,包括调节杆、侧块A、侧块B、钉座A、钉座B、Dick钉,侧块A与侧块B分别处在调节杆的两端,侧块A与钉座A之间、侧块B与钉座B之间通过侧块短轴连接,两枚Dick钉各自穿过钉座A、钉座B,其特征在于在侧块A[2]、侧块B[9]上分别设置有角度盘A[6]、角度盘B[12],在钉座A[5]、钉座B[11]上分别设置有指针A[7]、指针B[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械,其特征在于侧块A[2]、侧块B[9]上的角度盘A[6]、角度盘B[12]及钉座A[5]、钉座B[11]上的指针A[7]、指针B[13]是可拆卸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械,其特征在于调节杆[1]的A端杆身为齿条状,侧块A[2]处在调节杆[1]的A端,在侧块A[2]相对于调节杆[1]带齿的一面有一通心螺纹孔,且配置有固定螺钉[1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械,其特征在于,在侧块A[2]与钉座A[5]之间、侧块B[9]与钉座B[11]之间分别设置有锁板A[3]、锁板B[1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械,其特征在于,在侧块A[2]与钉座A[5]之间,侧块B[9]与钉座B[11]之间分别设置有锁板A[3]、锁板B[1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械,其特征在于调节杆[1]的B端杆身为螺杆状,侧块B[9]处在调节杆[1]的B端,在侧块B[9]与调节杆[1]之间设置有一端面齿盘状的固定垫片[8],侧块B[9]与固定垫片[8]相接触的一面也加工为一端面齿盘。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调节杆[1]的B端杆身为螺杆状,侧块B[9]处在调节杆[1]的B端,在侧块B[9]与调节杆[1]之间设置有一端面齿盘状的固定垫片[8],侧块B[9]与固定垫片[8]相接触的一面也加工为一端面齿盘。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械,包括调节杆、侧块A、侧块B、钉座A、钉座B、“Dick”钉,在两侧块上各设置角度盘、在两钉座上各设置指针,调节杆A端齿条状杆身与侧块A固定螺钉相配合,在两侧块与钉座之间各设置锁板,锁板与钉座间由圆弧状内外齿面相咬合,因此,较现有的Dick内固定器械,它具有椎体后凸畸形矫正位及上、下椎体解剖高度复位的定量控制以及定位固定、牢靠的优点,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器械,采用它将大大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文档编号A61B17/58GK2163617SQ93215069
公开日1994年5月4日 申请日期1993年6月4日 优先权日1993年6月4日
发明者何时军, 李也白 申请人:何时军, 李也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