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兜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7310阅读:10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医用兜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品,是一种适于填装中草药实施内病外治的医用兜袋。
目前常见的医疗保健用药袋种类较多,如505神气元功袋、药枕等,虽然该类用品的疗效和保健作用较为显著,但因其盛装药物的兜袋或器具的结构不够合理,致使其中药物的分布均匀性差,药性也会因盛装物的密封性欠佳和时间的推移而散失,影响疗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盛装中草药的医用兜袋,该医用兜袋靠药物层与外表层之间防渗性、吸附性较好的脱脂棉絮防止药性的散失,增强其密闭性,另一方面通过与皮肤接触的内表层的良好透气性增强药物对人身的作用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是一种医用兜袋由内、外表层1、2,药粉层3、衬垫层4相互叠合制成,其特征是将有效量的药物粉末均布在衬垫物上形成药粉和衬垫层,内、外表层分别覆盖在药粉层、衬垫层的外表面上,各层紧固联接为一整体后装入封套5内。
兜袋的具体结构特征是取鹿茸、阳和叶、菟丝子、仙茅、黑、白首乌或芸苓、木香、白术或生地、熟地、人参、天冬、附子、麦冬、阳起石、穿山甲、紫霄花、冰片、雄黄、蟾酥、麝香、龙骨、牡蛎、朱砂、蛇床子、海马各组药物混研粉末中的一种做为药物层,其重量均为12-18g;内、外表面层与药物层、衬垫层缝合后呈椭园状,总厚度为110-140mm,上下长100-120mm,左右宽40-90mm。
衬垫层是脱脂药棉,总重量为10-16克,内表层相对外表层的布质较稀薄;封套左右两端配接弹性箍带7。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有


图1是该医用兜袋的叠层结构图。
图2是医用兜袋的结构简图。
附图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如下该兜袋可制成图2所示佩戴式结构。封套内固定由内、外表层、药物层和衬垫层构成的兜袋,兜袋总可用缝纫机钉制为一整体,靠弹性箍带6和尼龙搭扣7将其贴敷在以神阙穴(脐中)为中心的部位上,兜袋应以覆盖脐中周围水分、阴交、石门、盲俞、中注、气海等穴位为宜。使兜袋中药物的气味透过内表面布层直接作用于各穴位。为了达到对症治疗的目的,以鹿茸、阳和叶、菟丝子、仙茅、黑、白首乌各草药相配伍后将研成极细粉末,取13g在衬垫层上均布可有益肾补肝的疗效。以生地、熟地、人参、天冬、附子、麦冬、阳起石、穿山甲、紫霄花、冰片、雄黄、蟾酥、麝香、龙骨、牡蛎、朱砂、蛇床子、海马各草药相配伍加工混配成粉末状,取15克则该兜袋可有清源固本、活血化瘀之功效。
以芸苓、木香、白术各药物为原料加入兜袋芯内可具有健脾助胃的疗效。
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技术进步是由于该医用兜袋与其中药层呈椭园状,佩带时可以覆盖以神厥穴为中心的周围七个主要穴位,再将选配好的能起补肝益肾、健脾温胃和培源固本、活血化瘀等功效的药物经筛选炮制、研磨成粉末置入兜袋内,药物可经脐中和周围各穴位通过经络吸敷作用对肾、肝、脾、胃等脏器起治疗和保健作用。另外该兜袋内药物层和外表面间置入棉絮衬垫层有效地防止药效散失,不仅具有短时间佩戴即可见效的特点,而且其药效可维持较长时间(6个月之久)。因此,根据该医用兜袋的功效,可称其为“太极回春袋”。
权利要求1.一种医用兜袋由内、外表层1、2,药粉层3、衬垫层4相互叠合制成,其特征是将有效量的药物粉末均布在衬垫物上形成药粉和衬垫层,内、外表层分别覆盖在药粉层、衬垫层的外表面上,各层紧固联接为一整体后装入封套5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兜袋,其特征在于取鹿茸、阳和叶、菟丝子、仙茅、黑、白 首乌或芸苓、木香、白术或生地、熟地、人参、天冬、附子、麦冬、阳起石、穿山甲、紫霄花、冰片、雄黄、蟾酥、麝香、龙骨、牡蛎、朱砂、蛇床子、海马各组药物混研粉末中的一种做为药物层,其重量均为12-18g;内、外表面层与药物层、衬垫层缝合后呈椭园状,总厚度为110-140mm,上下长100-120mm,左右宽40-9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兜袋,其特征在于衬垫层是脱脂药棉,总重量为10-16克,内表层相对外表层的布质较稀薄;封套左右两端配接弹性箍带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品,是一种适于填装中草药实施内病外治的医用兜袋。该兜袋靠药物层与外表层之间防渗性、吸附性较好的脱脂棉絮防止药性散失,增强其密封性;另外由于该兜袋的内表层有良好的透气性,与皮肤接触时可增强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效果。是一种特别适用于在肚腹脐部佩带的医用兜袋。
文档编号A61K35/00GK2175622SQ93223508
公开日1994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1993年9月4日 优先权日1993年9月4日
发明者李凤学 申请人:李凤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