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白通鼻灵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34300阅读:5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辛白通鼻灵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专治各类鼻病的辛白通鼻灵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药制造技术领域。
目前,国内外临床对鼻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穿刺、注射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方法,患者痛苦大、费用高、疗程长、疗效低,且愈后复发率较高。
现有技术中与本发明最接近的是1994年8月17公开的申请号93100941.3公开号CN1090763A,名称为“辛苍鼻渊散”的发明专利申请,该药由苍耳子、辛夷、鹅不食草、白芷、细辛、枯矾、儿茶、青黛、瓜蒂、甘遂、鱼脑石十一味中药构成,该药配方针对鼻炎病症而配伍,虽对鼻炎病症有一定的疗效,但对鼻衄、鼻息肉等其它各种鼻病无能为力,即使有一定作用,其疗效甚微,更谈不上治愈,愈后不复发等。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各类鼻病的中药辛白通鼻灵胶囊及其制备方法,纯中药成份,无毒副作用,且服用方便,无痛苦,费用低,疗程短、疗效高,愈后复发率低,适应鼻病症范围广,对各类急慢性鼻炎,急慢性过敏性鼻炎、鼻衄、鼻息肉等各种鼻病均有满意的疗效,特别是对鼻咽癌疗效较佳,该药制备方法简单可行,中药有效成份利用充分。
本发明设计思想及治疗理论中医认为,鼻为呼吸之门、司嗅觉,助吞咽,为肺系所属,如果风邪犯肺,肺经有热,则出现流涕、鼻塞、鼻衄等症状,比如阳明经脉火热上炎,易致鼻大出血或生鼻疗等,足少阳胆经有热,易致鼻渊,头昏头痛等,脾肾不足,易致鼻出血,鼻涕等症。本发明由辛夷、白芷、朱通草、防风、生黄芪、五味子、苍耳子、穿山甲、白花蛇舌草、桔梗、败酱草、麻黄十二味中药组成,其中辛夷具有散风通窍作用,白芷具有祛风宣肺作用,苍耳子具有宣通鼻窍、散风止痛作用,朱通草具有疏通鼻气作用,防风具有解表祛风止痛作用,五味子具有敛肺、滋阴、生津止涕作用,穿山甲具有消仲渍痈、搜风活络作用,生黄芪具有益卫固表,托毒生肌作用,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散瘀作用,桔梗具有开宣肺气,祛痰排脓作用,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排脓破瘀作用,麻黄具有发汗利水、清鼻闭塞作用。且辛夷、白芷、防风、桔梗配伍能宣肺通窍,消塞清脑,以苍耳子、朱通草、麻黄配伍能祛风止痛,再以穿山甲、白花蛇舌草、败酱草配伍能清热解毒、排腐生肌,而且穿山甲有引诸药入经之功效,再以五味子、生黄芪配伍具有益卫固表、收敛止涕、补气补肾之功效,即达治疗鼻病之目的。
本发明配方含量为(单位g)辛夷9—16,白芷9—20,朱通草9—20,防风6—12,生黄芪6—15,五味子6—15,苍耳子6—15,穿山甲3—9,白花蛇舌草6—20,桔梗3—9,败酱草6—20,麻黄3—9,且上述配方含量依生产批量大小等比例放大或缩小。
此外,可用药性与辛夷相近,作用基本相同的鱼腥草18—32g或鹅不食草18—32g或穿心莲18—32g代替辛夷9—16g;用药性与败酱草相近,作用基本相同皂角刺12—40g或金银花12—40g或蒲公英12—40g代替败酱草6—20g;用药性与白芷相近,作用基本相同羌活9—20g或桂枝6—18g或菊花18—40g代替白芷9—20g;还可在所述配方含量中加入其总重量1%的防腐剂和1%的薄荷脑,防腐剂选用硼酸即可。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先将麻黄、白花蛇舌草、白芷、苍耳子、败酱草、辛夷按所述含量混合后加入其药量2倍的水,即药水重量比为1∶2,在60℃—80℃温度下按传统中药熬制方法制成浸膏,因为这6味药有效成份易容于水但在100℃时均能挥发其有效成份,所以须保持在60℃—80℃范围温度下熬制成浸膏以充分利用其有效成份,在保证疗效同时,减少服用药量,将穿山甲、防风按所述含量混合后用传统方法炙黄后研粉,生黄芪能入肺补气,可按所述含量直接研粉,桔梗按所述含量晒干后研粉,将五味子酒制,即按黄酒与五味子重量比为1∶5比例将五味子用黄酒拌匀后装入容器内隔水蒸待酒吸干后晒干研粉,朱通草由通草与朱砂按10∶1重量比配制后直接研粉,将上述研制好的药粉混合后过100—120日筛与熬制成的浸膏拌匀在40℃—60℃温度下烘干即可制成成品药粉,将成品药粉装入胶囊即可制成本发明。也可在制成的成品药粉中加入所述十二味中药总重量1%防腐剂和1%薄荷脑拌匀待干后装入胶囊制成本发明。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服用方便,无痛苦,费用低,疗程短、疗效高,愈后不复发,适应鼻病症范围广,对各类鼻病均有比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对鼻咽癌疗效较佳,经3500例患者临床使用有效率100%治愈率95%以上,服用该药三天内见效占74%,一周内见效占21%。此外,口服该药20例患者与用抗生素治疗对照组20例患者对比,口服该药三天后症状减轻17例,而用抗生素疗三天后症状减轻的仅有6例。且本发明制备方法科学、简单、中药有效成份利用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发明的疗效。
本发明实施例1、2、3(单位g),其制备方法与说明书第五部分制备方法相同,分别按实施例1、2、3的配方含量按说明书第五部分制备方法即可制成实施例1、2、3。若将制成的药粉装入“0”号胶囊,每粒胶囊装填药量为0.5g,则每次口服三粒1.5g,每日三次,2-4周为一疗程。
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辛夷 10 13 15白芷 10 15 19朱通草 10 15 19防风 7 9 11生黄芪 7 9 14五味子 7 9 14
苍耳子7 9 14穿山甲4 6 8白花蛇舌草7 9 18桔梗 4 6 8败酱草7 9 18麻黄 3 4 8实施例4(单位g)鱼腥草30g,羌活15,朱通草14,防风8,生黄芪8,五味子8,苍耳子8,穿山甲5,白花蛇舌草8,桔梗5,皂角刺30,麻黄4。
其制备方法与说明书第五部分制备方法相同,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2、3相同。
实施例5(单位g)鹅不食草30,桂枝12,朱通草16,防风10,生黄芪10,五味子10,苍耳子10,穿山甲7,白花蛇舌草10,桔梗7,金银花30,麻黄5。
其制备方法与说明书第五部分制备方法相同,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2、3相同。
实施例6(单位g)穿心莲30,菊花30,朱通草15,防风9,生黄芪9,五味子9,苍耳子9,穿山甲6,白花蛇舌草9,桔梗6,蒲公英30,麻黄3,硼酸1.65,薄荷脑1.65。
其制备方法与说明书第五部分制备方法相同,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2、3相同。
权利要求
1.一种辛白通鼻灵胶囊,其特征在于该药的配方含量为(单位g)辛夷9—16,白芷9—20,朱通草9—20,防风6—12,生黄芪6—15,五味子6—15,苍耳子6—15,穿山甲3—9,白花蛇舌草6—20,桔梗3—9,败酱草6—20,麻黄3—9,且上述配方含量依生产批量大小等比例放大或缩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辛白通鼻灵胶囊,其特征在于用鱼腥草18—32g或鹅不食草18—32g或穿心莲18—32g代替辛夷9—16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辛白通鼻灵胶囊,其特征在于用皂角刺12—40g或金银花12—40g或蒲公英12—40g代替败酱草6—20g。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辛白通鼻灵胶囊,其特征在于用羌活9—20g或桂枝6—18g或菊花18—40g代替白芷9—20g。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辛白通鼻灵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方含量中还可加入其总重量1%的防腐剂和1%的薄荷脑。
6.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辛白通鼻灵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将麻黄、白花蛇舌草、白芷、苍耳子、败酱草、辛夷按所述含量混合后加入其药量2倍的水,即药水重量比为1∶2,在60℃—80℃温度下按传统中药熬制方法制成浸膏;将穿山甲、防风按所述含量混合后用传统方法炙黄后研粉,将生黄芪按所述含量直接研粉,桔梗按所述含量晒干后研粉,将五味子酒制,即按黄酒与五味子重量比为1∶5比例将五味子用黄酒拌匀后装入容器内隔水蒸待酒吸干后晒干研粉,朱通草由通草与朱砂按10∶1重量比配制后直接研粉,将上述研制好的药粉混合后过100—120目筛与熬制成的浸膏拌匀在40℃—60℃温度下烘干即可制成成品药粉,将成品药粉装入胶囊即可制成本发明。
全文摘要
一种辛白通鼻灵胶囊及其制备方法,由辛夷、白芷、朱通草、防风、生黄芪、五味子、苍耳子、穿山甲、白花蛇舌草、桔梗、败酱草、麻黄十二味中药组成,经微火熬制成浸膏,研粉过筛,拌匀烘干后装入胶囊内制成。本发明疗效高,疗程短,制备方法简单,中药有效成分利用充分,经临床使用有效率100%,治愈率95%以上,且愈后复发率低,适用于各类鼻病患者使用,特别对鼻咽癌也有较佳的疗效。
文档编号A61K36/185GK1120943SQ94116800
公开日1996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1994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1994年10月21日
发明者孙强 申请人:孙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