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牵引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1533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医用牵引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床,特别是一种能够起牵引作用的,用于治疗胸椎、腰椎及其它部位疾病的医用牵引床。
目前医院用的医用牵引床一般有这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固定床面、活动床面、床架、床腿、液压电动系统、束带构成的电动牵引床;如广州牵引器械厂生产的医用牵引床就是这种形式;另一种是由固定、活动床面、床架、床腿、钢丝绳绞轮、电动系统、束带构成的牵引床,如亳州市人民医院使用的就是这样形式,它们结构复杂,使用时需别人帮助操作,断电不能使用,造价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时病人本人和别人均可操作,有无电时均可使用的医用牵引床。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床腿、床架、置于床架上的静床面和动床面、束带、动床面驱动机构和一个支撑动床面的滚动装置,该滚动装置滚动使动床面以床架为轨道延水平方向可作灵活的往复运动。
滚动装置可为这样几种形式一种是置于床架上,略高于床架底边的轮子;一种是在床架底边上嵌入床架底边的2对以上珠子;最好在动床面两侧置二对或2对以上轴承。
床架可用多种材料制成各种形状其材料可用木材、金属等,其形状可制成平直状、槽状、直角状等长方形框,最好用角铁制成的直角长方形柜,床架的长度大于动、静床面长度之和,使动床面有活动的余地以完成牵引功能,其四角下置床腿,静床面放置于或固定于床架的一端。动床面放置于床架上,动、静床面部应保持水平。束带分别固定于动床面和静床面上。
动床面驱动机构为手动、电动、手动和电动相配合等多种形式,一种形式的结构为在床架的后部置一转盘,转盘上可置把手,丝杠通过固定螺母或轴承,或螺母与轴承的结合与动床面连接置于动床面下,丝杠的一端与转盘的中心螺纹连接。向不同的方向转动转盘,动床面在丝杠的作用下即可做往复运动。第二种形式的结构为转盘置于床架的一侧或两侧的中部在动床面靠近静床面一端的下部固定一齿条、齿条在动床面靠近静床面一端超出动床面2cm以上,转轴与齿条相垂直,转盘中心与转轴连接,转轴上置一齿轮,转轴同时作为齿轮的轴、齿轮与齿条相啮合,可驱动动床面运动。第三种形式的结构为在床架中部偏前的一侧或二侧置转盘,转盘的转轴横向放置,转轴中段为蜗杆,蜗杆与置于动、静床面下的连有丝杠的蜗轮相连,蜗杆与蜗轮的传速比为1-301。第四种形式的结构为把电机置于动床面下,电机轴的方向与转轴平行放置,电机轴与一齿轮或带轮相连为主动轮,再与置于转轴上的齿轮相啮合或带轮相连后再通过蜗轮蜗杆结构或齿轮齿条结构,使动床面可做往复运动。第五种形式为转盘置于床架的一侧或两侧,通过伞状齿轮和丝杠使动床面运动。
动床面可单独电动或手动或电动与手动相配合,无论采用丝杠、蜗轮蜗杆、齿条等结构的电动装置,电机的开关为倒顺开关,开关的位置应置于床架上,使病人腰部在动、静床面的结合处能方便地操作开关为最佳。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服务期长,使用时病人在不需别人帮助的情况下可自行操作,有电无电的情况下均可使用,造价低,适于医院、诊所及家庭。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简图。
图3是实用新型电动、手动实施方式的结构简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结构简图。
1、动床面2、床架3、转盘4、把手5、丝杠6、滚动装置7、固定丝杠螺母8、固定轴承9、齿条10、电机11、带轮12、齿轮13、齿条齿轮14、伞状齿轮15、蜗轮16、蜗杆17、侧转盘18、转轴19、开关20、束带21、床腿22、静床面参照
图1用金属材料,最好用角铁制成长方形框状的床架(2)其四角下置床腿(21)。床架的长度大于动、静床面长度之和15-30厘米,使动床面可在此范围内活动以完成牵引功能。静床面(22)放置或固定于床架的一端,动床面放置于床架上,动静床面面部应保持水平,动、静床面用木质材料或金属、塑料等材料制成,床面的四周可覆以角铁,滚动装置是在动床面的两侧可置2-6对小轴,轴上置轴承,使动床面呈平板车状;动床面也可为一平板状床面,这时滚动装置,是这样的结构,在床架两侧的底边上置2对或2对以上长方形孔,在床架的底边下置一中间带轴的支架,轴上置有轮子,轮子在长方形孔中有一部分凸出床架底边,放上床架,轮子可随床面的移动而转动,使动床面移动更轻便。滚动装置也可在床架的底边上置相对应的2-8组或2-8对珠子,珠子的一部分凸出于床架底边,放上动床面,珠子可随动床面的运动而滚动,使动床面移动更加灵活。动、静床面上可覆以薄海棉、皮革、塑料人造革、布料等。束带分别固定于动床面和静床面上,其位置在动床面与静床面的结合端,每个床面上置2-4条,束带两端带扣,最好使用尼龙搭扣,以便调节捆束的松紧。动床面驱动机构为手动、电动手动与电动相配合等多种形式,一种形式的结构为(
图1)在床架的后部置一转盘(3),转盘上可置把手(4),把手可以是活动把手,用时拉出不用时折靠在转盘上,丝杠通过螺母(7)或固定轴承或螺母与轴承的结合与动床面连接,置于动床面下,丝杠(5)的一端与转盘的中心螺纹连接。向不同的方向转动转盘,床面在丝杠的作用下即可作往复运动。
本实用新型还可按另一种床面驱动机构(图2)设计出另一种具体结构的医用牵引床在床架的一侧或二侧置侧转盘(7),侧转盘可带把手,侧转盘置于床架的侧面中部,以病人平躺在床上,腰部在动、静床面的结合处,手能触及转盘并能操作转盘为度。在动床面(1)靠近静床面一端的下部固定一齿条(9),齿条在动床面靠近静床面一端超出动床面二厘米以上,以防与齿轮啮合的滑脱,转轴(18)与齿条相垂直,侧转盘(7)中心与转轴连接,转轴上置一齿条齿轮(13),转轴同时作齿条齿轮的轴,齿条齿轮与齿条相啮合,可驱动动床面运动。
还可根据图3的方式设计另一种具体结构的医用牵引床在床架中部偏前的一侧或两侧置侧转盘(17),侧转盘的转轴横向放置,转轴中段为蜗杆(16),蜗杆与置于静床面下的连有纵向放置的丝杠的蜗轮(15)相连,形成蜗轮、蜗杆结构,蜗杆与蜗轮的转速比为1-301;一般情况下,手动时蜗杆蜗轮转速比为11,电动时,用一般电机、传速比最好为251。
还可按图3的方式设计出一种电动的结构的牵引床把电机(10)置于动床面下,电机轴的方向与转轴平行放置,电机轴与一齿轮或带轮相连为主动轮,再与置于转轴上的齿轮(12)相啮合或带轮(11)相连接,再通过蜗轮蜗杆结构或齿轮齿条结构等,使动床面可作往复运动。也可使用减速器或其它减速方式进行电机减速,驱动动床面运动的速度一般在10-40厘米/分。
按图4的方式可设计出另一种具体结构的牵引床把转盘置于床架的一侧或两侧,通过伞状齿轮(14)的结构使置于动床面下,延动床面纵向放置的丝杠(5)运动,使动床面运动。
动床面可单独电动或手动,或电动与手动相配合,无论采用丝杠、蜗轮蜗杆、齿条、伞状齿轮等结构的电动装置,可配以减速装置,电机的开关可为侧顺开关,开关的位置应置于床架上,或采用活动开关,使病人平躺着,腰部在动、静床面的结合处时,手能够方便地自行操作的开关位置为最佳位置。
权利要求1.一种包括床腿、床架、置于床架上的静床面和动床面,分别固定于静床面和动床面上的束带,动床面驱动机构的医用牵引床,其特征在于它还有一个支撑动床面的滚动装置(6),该滚动装置连接动床面(1)与床架(2),在动床面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滚动装置滚动使动床面以床架为轨道延水平方向可作灵活的往复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医用牵引床,其特征在于该滚动装置(6)为2-6对位于动床面(1)两侧的轴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医用牵引床,其特征在于床架为角铁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医用牵引床,其特征在于动床面驱动机构为在动床面下置一丝杠(5),在床架(2)的后部置一转盘(3),丝杠(5)通过螺母(7)或固定轴承(8)与动床面(2)连接,一端与转盘(3)的中心螺纹连接,向不同方向转动转盘,动床面(1)在丝杠的作用下即可作往复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医用牵引床,其特征在于在动床面靠近静床面一端的下部固定一齿条(9),齿条在动床面靠近静床面一端超出动床面2cm以上;在床架一侧或两侧的中部置侧转盘(17),转盘中心与转轴(18)连接,转轴与齿条相垂直,转轴上置一齿轮(13),转轴同时做为齿轮的轴,齿轮与齿条相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医用牵引床,其特征在于在床架中部偏前的一侧或二侧,置侧转盘(17),侧转盘的转抽(18)中段为蜗杆(16),蜗杆与在动、静床面下连接丝杠的蜗轮(15)相连接,蜗杆与蜗轮的传动比为1-301。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医用牵引床,其特征在于侧转盘(17)置于床架中部的一侧或两侧,置与床面下的丝杠(5)与转轴(18)相垂直,通过伞状齿轮的啮合连接,驱动动床面延水平方向往复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医用牵引床,其特征在于电机(10)置于动床面(1)下,电机轴的方向与转轴平行放置,电机通过齿轮(12)或带轮(11)驱动转轴(18),使动床面可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医用牵引床,其特征在于该床带有电机时,其开关(19)为倒顺开关,开关置于床的中部一侧,使病人躺在床上能自行控制。
专利摘要一种包括床腿、床架、动、静床面、束带和动床面驱动机构的医用牵引床,它还有一个支撑动床面的滚动装置。该装置连接动床面与床架在动床面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使动床面以床架为轨道,沿水平方向可作往复运动。动床面可以手动或电动,手动时转盘可置于床架中部的一侧或两侧转盘与转轴蜗杆蜗轮、丝杆结构相连,驱动动床面运动,完成牵引功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使用时病人或医生均可操作,有无电均可使用。
文档编号A61F5/01GK2193731SQ9421853
公开日1995年4月5日 申请日期1994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1994年8月22日
发明者怀玉杰, 刘星, 张勇 申请人:刘星, 怀玉杰, 张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