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血栓性静脉炎条索状硬结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5177阅读:7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血栓性静脉炎条索状硬结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治血栓性静脉炎后遗症的药物,是消除患肢局部条索状硬结的外敷用膏剂。
近年来为消除一部份浅部静脉炎患者的局部条索状硬结其治疗方法或药物大致有中西药配合内服,针灸或局部热敷理疗等三种,具体内容可见“中医杂志”1984年第25卷第4期,“航空中医”1992年增刊,“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4年7月第一卷第一期,按照最新出版物中记载的方法治疗条索状硬结存在着疗程较长,见效慢和易复发,有付作用等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条索状硬结的外敷药物,该药物以植物油为载体,添加木别子、苏木等十一种中草药,经浸泡、煎煮和浓缩等加工工序制成,以克服现在技术所存在的不足。
本发明的整体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血栓性静脉炎条索状硬结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用药物分别为木别子、红花、苏木、穿山甲、桃仁、丹参、土元、乳香、没药、山楂、元胡;木别子与其他各药物的相对重量比依顺序分别为1∶0.3-0.6、1∶0.3-0.6、1∶0.6-1、1∶0.5-0.7、1∶0.4-0.7、1∶0.5-1.2、1∶0.3-1、1∶0.3-0.6、1∶0.4-2、1∶0.6-1;该药物的制备方法是剥除木别子的外皮后锉碎,将苏木切为节段,然后把锉碎后的木别子和苏木节段放入有效量的植物同中浸泡后再温火煎煮一定时间后,取出油液中的木别子和苏木节段,将其他各药物加入油液中,待油液经加热沸开时再加入适量黄腊、至黄腊化开之后,滤除油液中的药渣,油液浓缩为膏状时即为所制备之药物。
所需各药物的配比及辅助成份的选配为每制备一付膏状药物各中草药的相互配伍可以是以下三组中的一组木别子、穿山甲、土元分别为15份,红花、苏木、乳香、没药各占5份,桃仁、丹参、元胡各占10份,山楂占30份,余量为植物油;木别子30份,红花、苏木、土元、乳香、没药各占10份,穿山甲、山楂、元胡各占20份,桃仁、丹参各占15份,余量为植物油;木别子、元胡各占25份,红花、苏木、穿山甲、乳香、没药各占15份,桃仁、山楂各占10份,丹参占30份,土元占20份,余量为植物油;浸泡时间以浸透为宜,温火煎煮的温度为90-120℃,时间为1-2小时。
所用植物油为花生油、豆油、精炼加工后的棉籽油、菜籽油中的一种,所需黄腊的用量以使该药物呈膏状为宜。
本发明的实施例如上述第二段所列三组各药物的配伍,其制备方法亦如前述。三付配方中各中草药的份数可视每付药的总重量,其单位为克或千克。
由于血栓性静脉炎条索状硬结是因皮下小血管壁高度增厚,闭合复层化,胶原纤维增生硬化等原因出现的以血管为中心的硬结,中医通常认为是气滞血瘀,据此本发明除选常用的软坚散结药物如丹参、穿山甲外,主要以起活血祛瘀药物为主,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苏木、山楂、木别子其作用以活血祛瘀、通络消肿、行气止瘀,辅之以软坚散结药效。其中尤以木别子、乳香、没药、红花、丹参在活血通瘀、祛瘀止痛、行气散滞、消肿生肌作用等方面既相互配伍得当,又能相辅相成,另外添加山楂、元胡、桃仁、穿山甲、丹参等药物亦有清热凉血之功效。用植物油炮制并添加黄腊可简化制备方法,便于药效集于浓缩后的膏状药物中。
本发明所取得的显著技术进步和具有的突出实质性特点是该药物虽其组份内多为常规适应症用药,但由于配伍制备合理,剂型独特不仅能充分发挥所含药物的所有药效,而且使用方便,外敷时作用直接,药效集中持久,可通过渗透直达病患部位。使用时视病情情况只须取此膏少许,并不停地轻擦病患处以发热为止,每日涂擦3-4次,可连续使用直至硬结消失为止。据临床治疗后随访调查患者愈后基本无复发情况发生。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血栓性静脉炎条索状硬结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用药物分别为木别子、红花、苏木、穿山甲、桃仁、丹参、土元、乳香、没药、山楂、元胡;木别子与其他各药物的相对重量比依顺序分别为1∶0.3-0.6、1∶0.3-0.6、1∶0.6-1、1∶0.5-0.7、1∶0.4-0.7、1∶0.5-1.2、1∶0.3-1、1∶0.3-0.6、1∶0.4-2、1∶0.6-1;该药物的制备方法是剥除木别子的外皮后锉碎,将苏木切为节段,然后把锉碎后的木别子和苏木节段放入有效量的植物油中浸泡后再温火煎煮一定时间后,取出油液中的木别子和苏木节段,将其他各药物加入油液中,待油液经加热沸开时再加入适量黄腊、至黄腊化开之后,滤除油液中的药渣,油液浓缩为膏状时即为所制备之药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每制备一付膏状药物各中草药的相互配伍可以是以下三组中的一组木别子、穿山甲、土元分别为15份,红花、苏木、乳香、没药各占5份,桃仁、丹参、元胡各占10份,山楂占30份,余量为植物油;木别子30份,红花、苏木、土元、乳香、没药各占10份,穿山甲、山楂、元胡各占20份,桃仁、丹参各占15份,余量为植物油;木别子、元胡各占25份,红花、苏木、穿山甲、乳香、没药各占15份,桃仁、山楂各占10份,丹参占30份,土元占20份,余量为植物油;浸泡时间以浸透为宜,温火煎煮的温度为90-120℃,时间为1-2小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用植物油为花生油、豆油、精炼加工后的棉籽油、菜籽油中的一种,所需黄腊的用量以使该药物呈膏状为宜。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医治血栓性静脉炎条索状硬结的药物,是消除患肢局部条索状硬结的外敷用膏剂。该膏剂以植物油为载体,添加木别子、苏木等十一种中草药,经浸泡、煎煮和浓缩等加工工序制成。由于各药物组分的配伍及制备合理,剂型独特不仅能充分发挥所含药物的药效,而且使用方便。因此本发明具有各药物组分易于选配,制备简单和使用方便,治愈后复发率较低等显著特点。
文档编号A61P7/00GK1132081SQ9510234
公开日1996年10月2日 申请日期1995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1995年3月25日
发明者张桂勤, 聂兰军 申请人:张桂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