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妇女痛经的外用药袋及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5732阅读:5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妇女痛经的外用药袋及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中药配制的治疗妇女痛经的外用药袋。
痛经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本病每月随月经周期发作,常年不愈,严重危害了妇女的身心健康,许多患者因痛经而不能正常工作,而且在心理上带来压力。临床上多采用药物口服或注射及针炙治疗均有一定疗效,其不足之处在于不论煎熬口服、无论针剂注射还是针炙治疗的过程总是费时费力给患者带来不便,患者难以长期配合治疗,而且患者服用时难免口苦恶心,注射及针炙又可引起痛疼和不适之感。
在祖国医学中,中医脐疗法属内病外治法。脐属任脉,与脏腑经络有密切的联系,药物作用于脐部神阙穴时,经穴位渗透,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使药到病处,发挥治疗作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地专一治疗痛经的复方中药袋,并以简单易行的工艺制取外用药袋,以达到具有内病外治,有效治疗痛经的功效。
本发明是以如下方案实现的。根据祖国医学“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结合本人多年治疗痛经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对脐疗进行多方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筛选配伍,选定出柴胡、枳壳、赤芍、香附、川芎、川牛膝、乌药、小茴香、川断、杜仲、桔梗、干姜、桃仁、白芷、红花、元胡、当归共17味中药,其中前13味中药每味剂量为1—8%,后4味中药每味剂量为3—11%,以上配比按重量百分比计。要求本中药袋按上述药物组成和剂量配伍。
本发明涉及的中药配伍,符合中医理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对人体无毒副作用,药物作用于脐部神阙穴时,使药气持续不断地渗入体内,起到内病外治治疗痛经的作用。其功效在于1、具有理气活血、温经化瘀、疏肝解郁、通经止痛的作用。
2、使用中能产生一种持续的药气,通过神阙穴进入体内,达到有效治疗痛经的疗效。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本药袋能明显地减少小鼠扭体次数,延长小鼠热板镇痛时间,提示本药袋外用对机体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本发明的主要适应症为痛经,包括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本发明可治疗在经期前后或在行经期间出现的小腹痛、胸胁痛、乳房胀、乳房痛、腰脊痛、腰骶痛、头晕、耳鸣、乏力、畏寒、腹泻。本发明对月经量少、宫寒不孕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本外用药袋的制作方法是将以上选取出的中药进行粉碎,使其全部通过80—100目筛孔,再将药粉按以上所给出的配伍比例进行配伍,再将其混合均匀,装入瓷罐加盖密封后在阴凉干燥处放置10天以上,最好是15—26天,取出后装入无纺布袋作袋芯,再将袋芯移入腰带的外带,最后封存在塑料袋中即可。本药袋药物的配制,也可以将其药物按其比例配伍好后再进行粉碎。最好是先粉碎再进行配伍。
本发明所用中药容易采集购买,制作工艺简便,造价低廉,使用和治疗方便,有效期长,可连续使用5个月经周期,无任何毒副作用,经动物实验证明本药袋无毒副作用。本发明的疗效显著,治疗有效率达96%。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于月经前5天,将本药袋置于患者脐部,月经结束后取下,用塑料袋封存备用,可连续用5个月经周期。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妇女痛经的外用药袋,其特征在于组成它的药物为柴胡、枳壳、赤芍、香附、川芎、川牛膝、乌药、小茴香、川断、杜仲、桔梗、干姜、桃仁、白芷、红花、元胡、当归,其中柴胡、枳壳、赤芍、香附、川芎、川牛膝、乌药、小茴香、川断、杜仲、桔梗、干姜、桃仁这13味中药每味剂量为1—8%,白芷、红花、元胡、当归这4味中药每味剂量为3—11%,以重量百分比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妇女痛经的外用药袋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选取的中药进行粉碎后全部通过80—100目筛孔,再将药粉混合均匀,装入瓷罐加盖密封后在阴凉干燥处放置10天以上,取出装入无纺布袋作袋芯,再将芯袋移入腰带的外带,最后封存在塑料袋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中药配制的治疗妇女痛经的外用药袋。该药袋所含药物有柴胡、枳壳、赤芍、香附、川芎、川牛膝、乌药、小茴香、川断、杜仲、桔梗、干姜、桃仁、白芷、红花、元胡、当归。其中前13味中药每味剂量为1-8%,后4味中药每味剂量为3-11%,要求按上述药物组成和剂量配伍。使用时将本药袋中的药物作用于脐部神阙穴,药气持续渗入体内,起到理气活血、温经化瘀、疏肝解郁、通经止痛的作用,达到治疗痛经的疗效。
文档编号A61M35/00GK1127650SQ9511032
公开日1996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1995年1月23日 优先权日1995年1月23日
发明者王凯 申请人:王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