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管骨骨折内外复合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6871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长管骨骨折内外复合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矫型器械,特别是属于复位固定骨折肢体的装置;具体地说,是属于一种创伤骨科中长管骨新鲜性、陈旧性骨折甚至骨不连的符合弹性固定准则的固定器具。目前,在创伤骨科领域中,对于长管骨骨折的治疗,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闭合复位外固定,即利用手法或各种牵引的方法使骨折复位,而后分别利用夹板、石膏、外固定架以及各种持续牵引等方法进行外固定。另一类是开放复位内固定即利用手术的方法,将骨折端显露于手术视野下直视复位,而后将内固定器材固定于骨髓腔或骨外,以达到解剖复位和起到一定维持稳定骨折端的作用。无论是单纯外固定或内固定,从骨折端的应力上分析,均不能满足原有骨的应力要求。也就是说,在骨折未愈合前,均不能作早期的近乎生理需要的功能活动,随之而招致的便是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粘连、骨质疏松,甚至骨折不愈合,同时长期卧床增加了病人的身心痛苦及静脉炎、积坠性肺炎、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也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和陪床家属的服侍负担。对于单纯闭合复位外固定和开放复位内固定的上述诸多不足,能否有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和医疗器具来解决呢?能否用生物力学的原理迅速解决骨折病人的治疗现状和处境呢?本申请人研制了一种长管骨骨折内外复合固定器,并于1993年9月27日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了申请号为93231912.2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于1993年12月8日,提交了申请号为93232426.6的修改专利申请,于1994年2月23日第三次提交了申请号为94225806.1的修改专利申请,于1994年8月25日第四次提交了申请号为94241188.9的修改专利申请。上述四次的专利申请所提出的几经改进的内外复合固定器,虽可坚强地维持和稳定骨折复位后的位置,并解决了早期功能活动及防止各种并发症发生的问题,但是,经本申请人在申请后的力学性能测试、临床应用及根据现代外固定器的基本理论要求(1、固定的稳定性;2、非功能替代性;3、骨折断端间的生理应力刺性)来看,尤其是通过临床实践操作证明,以前这几种内外复合固定器在结构上仍有不尽完善之处,例如,组合件的数量偏多,结构偏复杂,力学结构不甚合理,骨穿针孔的位置不能随意调整等。
本次申请的实用新型,其目的是为了克服本申请人在先申请的四项专利技术中所存在的组合件数量偏多,结构偏复杂、力学结构不甚合理,骨穿针孔的位置不能随意调整等缺陷,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方案。这个新的设计方案是在前四次在先申请的基础上突出如下特点(1)尽量减少组合件的数量,使其结构更为简单完善;(2)骨穿针孔的位置可以随意调整,使其组装使用更为方便迅速;(3)力学原理更为合理,使其更加符合现代骨外固定器的基本理论要求。
本次申请的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构思和措施来实现的利用本发明人研制的这种长管骨骨折内外复合固定器与已知的内固定器材组合使用。所谓“内”是指用“西医”的方法,以少量的固定物(如钢板、螺钉或钢丝等)维持骨折复位和连续的完整性;所谓“外”是在骨折的近心和远心的骨段经皮穿放骨穿针,再用上下刚性环圈、弹性装置及承力柱、抗扭力柱等部件,与骨穿针彼此牢固连接起来的“中医”方法(外固定器“可以看作为夹板局部外固定疗法的发展”)。利用这种固定器,能将复位后的骨折端保持其坚强有效的解剖位置,形成一个新的几何空间稳定体系,在适当时期通过该固定器的弹性装置系统逐渐降低固定器的刚度,既可达到较少有功能替代性,又能使骨折端获得生理应力刺激。所以可以说,该长管骨骨折内外复合固定器是一种颇具“中西医结合”的特点,并可满足弹性固定准则的治疗骨折的新器具。病人手术后便可进行近乎生理需要的功能活动(例如下肢长管骨骨折术后便可不扶拐下床走路、上下楼梯、做自主蹲起运动;上肢长管骨骨折术后便可端碗、拿筷、端暖水瓶倒水、提举2-3公斤重物),达到生活自理,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骨折早期愈合。
本实用新型是利用贯穿在骨折两端的各一根骨穿针,把骨折部位的各种应力引至该固定器上的原理面设计完成的。该固定器也正是通过应力遮挡作用,才使骨折端少受力或不受力的,从而保证了该固定器对骨折端间的稳定性。但是,外固定器的这种应力遮挡作用,将显著减少了骨折端间的生理应力刺激。也就是说,如果外固定器起到全部功能替代作用的话,那么对骨折端只能得到“畸变”的力学信息,从而导致骨缺失和骨组织率乱(失组织化),这就需要在骨折不同治疗阶段给予不同的应力刺激。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一般经过5-6周后,通过逐渐适度松动及发挥该固定器的弹性装置系统的作用降低固定刚度,逐渐允许在骨折端间产生压、弯、剪、扭等力的刺激作用,这对骨折端的修复和改造无疑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这种长管骨骨折内外复合固定器的临床实际优越性就表现在(1)能够更好地提高骨折的愈合速度和质量;(2)能够始终维持理想的骨折对位直至骨折端愈合,并且能适应不同愈合时期骨折端应力状态需要;(3)能够使病人在整个治疗期间基本上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收到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并进的效果。
该固定器设计科学、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便于护理、经济价廉、要求技术条件低、易于推广使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长管骨骨折内外复合固定器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的a、b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和俯视图。
如图所示,该固定器的基本结构主要是由下环圈1、上环圈2、骨穿针4、可调式骨穿针固定螺丝5、弹性装置6、万向节7、抗扭力柱8、承力柱12等主要元件组成,其中1、在下环圈1和上环圈2上的相互对应部位,各有不少于一个的弓形滑槽3,并于此滑槽内按放可调式骨穿针固定螺丝5,用以满足骨穿针4在贯穿于骨不同需要方向和高度时,骨穿针与上下环圈能彼此连接和固定。
2、在上、下环圈之间至少有3根承力柱12,每根承力柱上各按放两个弹性装置6,承力柱两端和弹性装置之间由螺垫、螺母9、10分别紧固在上下环圈承力柱孔11上。
3、在承力柱之间至少有两根斜行的抗扭力柱8由万向节7分别固定在上下环圈上,用以增加固定器的抗扭力强度,(根据具体病例,抗扭力柱的按放与否非一定必须)。
本实用新型长管骨骨折内外复合固定器的使用方法如下首先将骨穿针4贯穿过按放于上下环圈滑槽3内的可调式骨穿针固定螺丝5的骨穿针孔内,并由螺垫、紧固螺帽13、14紧固之;分别按装承力柱12及承力柱上的弹性装置6于上下环圈的对应承力柱孔11内,由螺垫、螺母9、10紧固之,最后按装抗扭力柱8,通过万向节7紧固之,即完成该固定器的全部按装过程。
本实用新型固定器上、下环圈可选用铝合金、工程塑料或其他轻质刚性材料、承力柱、抗扭力柱,可调式骨穿针固定螺丝、万向节、螺母、螺垫等可选用不锈钢或/和其他坚硬的金属或相当的刚性材料。弹性装置用钢性弹簧、弹簧垫或足以满足弹性需要的其他材料。根据不同部位长管骨的需要分别制成不同几何形和不同规格尺寸的系列产品。
权利要求1.一种长管骨骨折内外复合固定器,是利用贯穿在骨折两端的各一根骨穿针,把骨折部位的各种应力引到固定器上的原理,设计完全的符合弹性固定准则的三维空间稳定结构的医疗器具;其特征是由刚性的下环圈(1)、上环圈(2)、骨穿针(4)、可调式骨穿针固定螺丝(5)、弹性装置(6)、万向节(7)、抗扭力柱(8)、承力柱(12)等元件组成;其中①在下环圈(1)和上环圈(2)上的相互对应部位,各有不少于一个的弓形滑槽(3);②在上下环圈的弓形滑槽(3)内按放有可调式骨穿针固定螺丝(5);③上、下环圈之间,至少有三根纵向的承力柱(12),每根承力柱上各按放两个弹性装置(6);承力柱两端和弹性装置之间由螺垫、螺母(9)、(10)分别紧固在上下环圈承力柱孔(11)上;④上、下环圈承力柱之间至少有两根斜行的抗扭力柱(8),由万向节(7)分别紧固在上、下环圈上。
专利摘要一种长管骨骨折内外复合固定器。由下环圈(1)、上环圈(2)、骨穿针(4)、可调式骨穿针固定螺丝(5)、弹性装置(6)、万向节(7)、抗扭力柱(8)、承力柱(12)等元件组成。在上下环圈上至少各有一个弓形的滑槽(3),在上下环圈之间至少有3根纵向的承力柱(12),和不少于两根斜行的抗扭力柱(8)。病人术后便可恢复患肢的功能运动,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达到骨折早期愈合,特别适用于治疗四肢长管骨骨折等骨科疾病。
文档编号A61B17/58GK2236291SQ95233280
公开日1996年10月2日 申请日期1995年3月7日 优先权日1995年3月7日
发明者王丁礼, 镡鹏华 申请人:王丁礼, 镡鹏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