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前孔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7316阅读:5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医用前孔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外科手术器械,特别是一种医用前孔针。
传统的外科手术缝合是选用带后针孔的缝合针,并行穿过式拨针缝合法,即将缝合针体穿过需缝合的组织,通过针体后部的穿线孔将预先穿好的将缝合线带过组织并进行断线、结扎。这种缝合法每缝合一针,手术医生需将缝合用器具递给器械护士一次,由护士穿好针线后再交给手术医生进行第二针缝合。这不但操作繁锁,而且手术中相当多的时间用于护士穿线,如果护士穿线速度慢,往往延长较多手术时间,给病人增加痛苦。为了克服上述问题,近年来人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如中国专利209309u公开的易纫线手术针,采用在缝合针后部的穿线孔侧面开设有一豁口,用以纫线,以保证穿线速度和减少手术时间。但这种手术针仍需来回传递手术器械,同时由于针体需穿过组织,针体后部只能设计的较小,给夹持和操作带来不便。又如中国专利2055366u公开的新型医用缝合针,其在传统的医用缝合针尖部位增设一针尖孔,用以简化操作程序。但这种缝合针仍未解决夹持和操作不便的问题,且持针器往往要夹于缝合线上,使缝合线易松解断裂,给手术增加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简便,缝合速度快,便于夹持操作的医用前孔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在缝合针体的后部设一便于夹持的一凸块,在针体的前端设有一出线孔。
所说的针体可设计成管状针体,在针体后部设有进线孔,在针体前部设有出线孔,针体也可设计成部份管状体,即将针体前、中部设计成管状体,管状体两端分别设有进线孔和出线孔。
附图及图面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剖示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结构剖示图。
下面根据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如
图1所示,将针体3设计成管状,其外观可以为孤形,也可为柱形,在针体的后部外周设有便于夹持的凸块2,凸块以矩形为佳,凸块中部为一中空孔,与管状针体管腔相连,针体后部设有进线孔1,针体前端设有出线孔4。
实施例2,如图2所示将针体3中前部设计成空心管状,空心管的两端分别设有进线孔1和出线孔4,进线孔部位设有一沿针体方向的浅槽,以利线体与针体贴合。在针体后部设有一便于夹持的凸块,凸块中部设有一中空线道,凸块以矩形为佳。
实施例3,将针体设计成实心体,在针尖部设有一穿线孔,穿线孔部位设有一沿针体方向浅槽以使缝合线与针体贴合,针体后部设有便于夹持的凸块。
使用时,将手术缝合线从进线孔穿至出线孔或穿于穿线孔,并用夹持器夹针体后部的凸块后,交给手术医生,手术医生即可进行缝合,缝合时将针体前部穿过需缝合的组织,提拉缝合针出线孔的线头,将针头顺原针道退出组织并继续退线到需要长度,剪断供结扎,线头仍留在出线孔内供继续缝合用。这样一次穿线可供多次缝合用。
从上述情况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针体的后部凸块便于夹持和操作,不会出现缝合线松散断裂情况,缝合时行针流畅,加之一次穿线可供多针缝合,减少了器械来回传递的繁锁,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手术速度,是一种理想的手术用缝合针。
权利要求1.一种医用前孔针,由针体,针尖和穿线孔等组成,其特征在于针体的前部设有出线孔,针体后部设有便于夹持器夹持的凸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医用前孔针,其特征在于针体为管状针体,管状针体的两端部位分别为穿线孔1和出线孔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医用前孔针,其特征在于针体的中前部位为管状体,管状体的两端部位分别设有进线孔和出线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医用前孔针,其特征在针尖穿线孔部位设有一沿针体方向延伸的浅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前孔针,其特征在于凸块为矩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用前孔针,其特征在于针体的前端设有一出线孔,针体后部设有便于夹持器夹持的凸块。所说的针体可以是管状体,其两端分别为进线孔和出线孔,针体也可设计成部分管状体,即在针体的中前部设计成管状,管状两端分别设有进线孔和出线孔。本实用新型夹持稳固,操作简便,一次穿线可供多次缝合。大大节省了手术时间。
文档编号A61B17/06GK2243267SQ9524184
公开日1996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1995年7月6日 优先权日1995年7月6日
发明者范世科 申请人:范世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