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银屑病的清热化斑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7777阅读:7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治疗银屑病的清热化斑丸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很难治的银屑病治疗药物——治疗银屑病的清热化斑丸。
目前国内医疗界对银屑病的治疗缺乏好的治疗方法,现代医学采用激素类、抗肿瘤类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该病,以维生素作辅助治疗,例如西医常采用的乙双吗啉片治疗该病,其治疗量和中毒量非常接近,用药后皮损消失,停药皮损立刻复发,且复发后的皮损比用药前的更严重,再用同样药物必需加大剂量,从而极易中毒。而目前中医认为银屑病发病机理是血热、血虚、血瘀,采用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凉血、养血润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散中止痒,临床上有用克银丸、复方清黛丸的,其中克银丸的主要成分是生地,复方清黛丸的主要成分是白癣皮和土茯苓,治疗效果不理想,经过实际回访28名患者中,有12例用复方清黛丸的患者无效,而克银丸由于临床效果不佳,现在已不使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清热化痰行气活血的方法且其有较好疗效的治疗银屑病的清热化斑丸。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认为银屑病的发病机理是湿热、痰、血瘀、三者杂至郁积肌肤而形成的,从这个机理出发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治疗银屑病的清热化斑丸,其配方组成包括(以炙半夏的重量为1份计,)黄连1.67-2炙半夏1乳香没药1-1.5本发明经如下步骤将上述各药物粉碎成细粉,用蜜制成丸。
本发明之所以认为银屑病的发病机理是湿热、痰、血瘀、三者杂至郁积肌肤而形成的,是经过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又进一步钻研了中医理论,对银屑病的皮损进行辩证分析银屑病的皮损一但发生于皮肤表面固定不移,与中医风善行数变游走不定无关;银屑病的皮损基底用手触之比正常皮肤发硬,是一扁平不规则的斑块,中医结节斑块与痰瘀有关。《外科启玄明疮疡痒痛麻木论》中云,“诸痛痒疮疡者属心火,盖火之为物,能消烁万物,残败百端故也,盖人之肌肤附近火灼则为疮,近火则痛,微远则痒,……经云痛者为实,痒者为虚,非为虚寒之虚,乃火热微甚之意也”。总之银屑病的痒由热所致,从这一机理出发本发明采用清热化痰行气活血方法形成本发明,配方中的黄连起清热利湿作用,炙半夏化痰,乳香没药起活血化瘀作用,枳壳、桔梗、陈皮起行气作用,而瓜蒌、菜菔子、苏子、桔梗起化痰作用,龙胆草和黄芩起清热利湿作用,使得配方整体上有清热化痰、行气活血的作用,从而使皮损消失,其中点滴状和银币形的消失的快一些,一般点滴状的一个疗程即可治愈(一个疗程为一个月),银币形的一般两个疗程左右即可治愈,地图形的消失的慢一些,一般两个疗程开始有效,疗效判定按如下标准1、痊愈标准皮损全部消失(皮损处留有色素脱失斑与色素沉着斑)2、有效标准皮损基底颜色由暗红转为鲜红或由鲜红转为淡红,白屑脱落少量或消失,皮损消失1/2。
3、无效标准皮损基底色着白屑多少与未用药前一样,无变化者。
本发明所有药物配方中全部无毒。
典型病例
1、任世新 男 24岁,营口市欢心店人,患点滴状银屑病,患病半月,服用本发明药物40丸(每丸9克)每日三次,每次一丸,痊愈。
2、蒋文秀 女 56岁,在营口老边粮油公司工作,患银币形银屑病,患病期15年,曾用克银丸、复方清黛丸无效,服用本发明药物260丸,每日两次,每次一丸,接近痊愈,吃野鸡后,病情变重,又服用本发明药物90丸,基本痊愈。
3、徐震 男 31岁,在营口市三友药业有限公司工作,患点滴状银屑病,患病大约两年服用本发明药物100丸,每日三次,一次一丸,一个疗程痊愈,三年后轻微复发,服70丸痊愈。
4、刘洪鹏 男 63岁,在营口市人防办工作,患地图形银屑病,患病20年,20年间服用多种药物无效,服用本药物220丸,头部皮损痊愈,没有复发,其他部位的皮损减轻。
回访的28例服用本发明药物患者,23例痊愈,27例有效,1例无效,其中12名为服用复方清黛丸无效患者,复发间隔时间较长,复发病症减轻。
本发明除可治疗银屑病,还可用于治疗脂溢性皮炎及亚急性和慢性湿疹,并可用于治疗酒渣鼻。
下面详细叙述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
实施例中配方各组份的重量比为(以炙半夏的重量为1份计)实施例1 实施例2实施例3黄连 1.672 1.8炙半夏 1 1 1乳香没药 1 1.51.3实施例4 实施例5实施例6
黄芩 1.51 1.3龙胆草2 0.671.4黄连 2 1.671.8苍术 1 0.670.8炙半夏1 1 1瓜蒌 1.51 1.2莱菔子1.51 1.3茯苓 1.51 1.3枳壳 1.51 1.3桔梗 1.51 1.2陈皮 1 0.750.9乳香没药 1.51 1.3生甘草1 0.670.8苏子 1 0.670.8实施例7实施例1、2、3、4、5、6中的黄连可以用黄柏来代替,每份黄连可以用1.5份、1.8份或2份的黄柏代替。
实施例8实施例1、2、3、4、5、6中的黄连也可以用黄芩代替,每份黄连可以用1.5份、1.8份或2份的黄芩代替。
实施例9实施例1、2、3、4、5、6中的黄连还可以用栀子代替,每份黄连可以用1.5份、2份或2.5份的的栀子代替。
实施例10实施例1、2、3、4、5、6中的炙半夏可用胆南星(或炙南星)代替,每份炙半夏可用同样份数的胆南星(或炙南星)代替。
实施例11实施例1、2、3、4、5、6中的炙半夏也可用杏仁代替,每份炙半夏用1份、1.2份或1.5份杏仁代替。
实施例12实施例1、2、3、4、5、6中的炙半夏还可用瓜蒌代替,每份炙半夏1份、1.5份或2份瓜蒌代替。
实施例13实施例1、2、3、4、5、6中的炙半夏也可用莱菔子代替,每份炙半夏用1份、1.5份或2份的莱菔子代替。
实施例14实施例1、2、3、4、5、6中的乳香没药可用等量的桃仁或红花代替。
实施例15实施例7、8、9中的乳香没药也可用等量的桃仁或红花代替。
实施例16实施例10、11、12、13中的乳香没药也可用等量的桃仁或红花代替。
实施例17实施例1、2、3、4、5、6中的炙半夏、黄连可同时被其它成份替代,每份黄连可以用1.5份、1.8份或2份的黄柏或黄芩代替,或用1.5份、2份或2.5份的栀子代替,每份炙半夏用同样的胆南星(或炙南星)代替,或用1份、1.2份或1.5份杏仁替,或用1份、1.5份或2份瓜蒌代替,或用1份、1.5份或2份的莱菔子代替。
实施例18
实施例1、2、3、4、5、6中的炙半夏、黄连、乳香没药可同时被其它成分代替,每份黄连可以用1.5份、1.8份或2份的黄柏或黄芩代替,或用1.5份、2份或2.5份的栀子代替,每份炙半夏可用同样的胆南星(或炙南星)代替,或用1份、1.2份或1.5份杏仁代替,或用1份、1.5份或2份瓜蒌代替,或用1份、1.5份或2份的莱菔子代替,每份乳香没药用等量的桃仁或红花代替。
实施例19实施例4、5、6中的枳壳可用枳实代替,陈皮可用青皮代替,二者可以被同时也可被分别代替,每份枳壳用0.75份枳实代替,每份陈皮用0.75份青皮代替。
上述各实施例的制作工艺如下将各药物粉碎成细粉,用蜜制成丸。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银屑病的清热化斑丸,其特征在于其配方组成包括(以炙半夏的重量为1份计,)黄连1.67-2炙半夏1乳香没药1-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银屑病的清热化斑丸,其特征在于其配方组成包括(以炙半夏的重量为1份计,)黄芩1-1.5龙胆草0.67-2黄连1.67-2苍术0.67-1炙半夏1瓜蒌1-1.5莱菔子1-1.5茯苓1-1.5枳壳1-1.5桔梗1-1.5陈皮0.75-1乳香没药1-1.5生甘草0.67-1苏子0.67-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银屑病的清热化斑丸,其特征在于其配方组成中黄连可以用黄柏、栀子或黄芩代替,每份黄连可以用(1.5-2)份的黄柏或黄芩代替,也可用(1.5-2.5)份的的栀子代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银屑病的清热化斑丸,其特征在于其配方组成中的炙半夏可用胆南星(或炙南星)、杏仁、瓜蒌或莱菔子代替,每份炙半夏可用同样的胆南星(或炙南星),或(1-1.5)份杏仁,或(1-2)份瓜蒌代替,也可用(1-2)份的莱菔子代替。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银屑病的清热化斑丸,其特征在于其配方组成中的乳香没药可用等量的桃仁或红花代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银屑病的清热化斑丸,其特征在于其配方组成中的乳香没药可用等量的桃仁或红花代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银屑病的清热化斑丸,其特征在于其配方组成中的乳香没药可用等量的桃仁或红花代替。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银屑病的清热化斑丸,其特征在于其配方组成中的炙半夏、黄连可同时被替代,每份黄连可以用(1.5-2)份的黄柏或黄芩代替,也可用(1.5-2.5)份的栀子代替,每份炙半夏可用同样的胆南星(或炙南星),或(1-1.5)份杏仁,或(1-2)份瓜蒌代替,也可用(1-2)份的莱菔子代替。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银屑病的清热化斑丸,其特征在于其配方组成中的炙半夏、黄连、乳香没药可同时被代替,每份黄连可以用(1.5-2)份的黄柏或黄芩代替,也可用(1.5-2.5)份的栀子代替,每份炙半夏可用同样的胆南星(或炙南星),或(1-1.5)份杏仁,或(1-2)份瓜蒌代替,也可用(1-2)份的莱菔子代替,每份乳香没药用等量的桃仁或红花代替。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银屑病的清热化斑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枳壳可用枳实代替,陈皮可用青皮代替,二者可以被同时也可被分别代替,每份枳壳用0.75份枳实代替,每份陈皮用0.75份青皮代替。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银屑病的清热化斑丸是以黄连、炙半夏、乳香没药为君药,经过粉碎成细粉蜜制成丸,这种药可治疗银屑病,使银屑病的白屑消失,基底红斑消失,尤其是对点滴状的银屑病治愈时间较快,治愈率和有效率均较高,复发者病情减轻,再用本发明药物可以痊愈。
文档编号A61P17/00GK1166339SQ9611533
公开日1997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1996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1996年5月24日
发明者王同振 申请人:王同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