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行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0881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助行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帮助人行走的装置,特别涉及的是病人急需克服行动障碍,帮助患者训练行走的助行架。
对于行动困难的患者,例如外伤患者、脑血栓、脑溢血、高血压患者恢复期都存在行动困难,为了使病人早日能行走,只好陪人架着走,陪人要受重压,如果是胖体患者,陪人就要俩人扶持了。若用手杖也不稳定,用拐杖也不方便且易摔倒。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用人扶持,又可避免摔跤,能升降能让患者自己进行练习行走的助行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结合附图说明如下一种助行架,其结构特点为①左支架1、右支架2均为高、宽相等的“”形支架,每个架均有前腿3及后腿4;两个前腿3及后腿4分别由前平板5及后平板6的两端连接在一起,构成助行架的框架;②两个前腿3及后腿4均为下开口的管状,腿的下开口套在脚7上面,脚7上部套在管内的部分的一边设有锯齿8,锯齿8外的腿上设有开口9,开口9上面的腿上装有升降固定装置10。
上述助行架腿上按装的升降固定装置10的具体结构为耳板10-1的一端固定在开口9上方的腿外壳上,耳板10-1的另一端装有水平向轴10-2,轴10-2外套有竖向的钩板10-3,钩板10-3下面的钩正对着开口9。
附图1为助行架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助行架的升降固定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示1为左支架,2为右支架,3为前腿,4为后腿,5为前平板,6为后平板,7为脚,8为锯齿,9为开口,10为升降固定装置,10-1为耳板,10-2为轴,10-3为钩板。


及实施例由图1可看出,左支架及右支架为对称的“ ”形支架,前平板5的两端把左、右支架1及2的前腿3连接在一起,后平板6的两端把左、右支架1及2的后腿4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助形架的主框架,左右支架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两个前腿3和两个后腿4的4条腿支撑住的助行架,为了解决助行架对不同高矮的人都适用,又设计了4只脚7,脚7其下端粗径大于腿,上部小于腿,而腿是下开口的管状,套在脚7的上面,脚7套在管内的部分一边设有锯齿8,对应锯齿8的腿管上开有一个开口9,在开口9的腿管上面焊接一个耳板10-1,耳板10-1的另一端开有孔,孔内装水平向的轴10-2,轴10-2外套一个竖向的钩板10-3,钩板10-3的钩端正对着腿管的开口9,只要将钩板10-3的钩端压入开口9内扣住锯齿8,脚7就不能在腿管内抽动了,根据病人的高矮,抽起左右支架1及2然后将每个腿上的钩板10-3的钩通过开口9扣入锯齿8中就可固定腿脚,患者站在助行架里面用手抓左右支架1及2的上面水平部分为扶手,左右挪动助行架,就可练习行走了。
本实用新型用各种管材、板材焊接、模压成型或组装很容易制作成功的。
升降固定装置用简单的从腿外用棍插入穿过脚的办法,或把锯齿变为螺纹用摇轮办法也可实现同样效果。
本实用新型优点很多,结构简单,制作容易,成本低,既能保证患者不摔倒,又能锻炼患者的手、脚配合动作,特别是手劲,不用陪人费力扶持,让患者增强信心自己锻炼。
权利要求1.一种助行架,其特征在于①左支架(1)、右支架(2)均为高、宽相等的“”形支架,每个架均有前腿(3)及后腿(4);两个前腿(3)及后腿(4)分别由前平板(5)及后平板(6)的两端连接在一起,构成助行架的框架;②两个前腿(3)及后腿(4)均为下开口的管状,腿的下开口套在脚(7)上面,脚(7)上部套在管内的部分的一边设有锯齿(8),锯齿(8)外的腿上设有开口(9),开口(9)上面的腿上装有升降固定装置(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行架,其特征在于助行架中的升降固定装置(10)的结构为耳板(10-1)的一端固定在开口(9)上方的腿外壳上,耳板(10-1)的另一端装有水平向的轴(10-2),轴(10-2)外面套有竖向的钩板(10-3),钩板(10-3)下面的钩端正对着开口(9)。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助行架由左、右支架及前后板连接为一体,左、右支架形成助行架的前后4条腿,每条腿均为下开口的管状,下开口套在脚上,脚套在腿管中的部分有锯齿,腿上安装着升降固定装置,实现了助行架的腿能升降可调,对患者使用方便安全、生产容易、成本低廉,造型美观大方,效果好,尤其对中老年人及高血压偏瘫等病人练习行走提供了方便。
文档编号A61H3/00GK2249077SQ9622757
公开日1997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1996年4月8日 优先权日1996年4月8日
发明者苏静, 王开南 申请人:苏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