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椎前路椎体间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2285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颈椎前路椎体间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颈椎前路椎体间固定装置。
已有技术中的对颈椎前路手术后,一般采用椎体间植骨然后进行螺钉或钢板固定或不固定的方法,然后行颈部石膏围领外固定,直到椎体间融合后才能去除外固定。这些方法固定融合的效果不稳定,并发症较多,如植入的骨块脱出,钢板螺钉松动等,给病人带来很多的不便。根据上述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颈椎前路椎体间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按照以下描述的结构实现的,该颈椎前路椎体间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中空的柱体1的上端有一个槽2,下底面有一个底孔5,柱体外表面的螺纹4上开有由上到下的开口6,在柱体上的螺纹的螺距间的壁上具有通孔3。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螺纹拧入两椎体间后,对椎体的固定在螺纹的作用下非常稳定,术后即可让病人坐起,基本不影响颈部的活动。装置的中空部分植入原从该处取下的松质骨,通过通孔3与椎体间的骨面联通,可以使植入的骨得到从周边的松质骨来的血运,利于植入骨的成活,并借此使装置壁内外的骨融合为一体。
以下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附图2是图1的俯视图,附图3是图1的左视图。在附图中的各序号为1、柱体,2、槽,3、通孔,4、螺纹,5、底孔,6、开口。
以下结合附图中的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使用。参照附图,在中空的柱体1的上端有一个槽2,下端面是一个近似于平面或弧面的底面,在底面上有一个底孔5。在柱体的外表面的螺纹4上开有由上到下的开口6,将螺纹断开,类似于丝锥或齿轮滚刀的断屑槽,该开口的作用是当将装置向颈椎体间拧入时辅助切割椎骨,以利于顺利拧入到位。在螺纹4的螺距间的壁上具有通孔3。手术后,根据患者的椎体间隙的大小及椎体的前后矢状径,选择适当尺寸的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当通过槽2用力拧入后,可以适度加大椎间隙的宽度,螺纹和壁的表面与骨之间,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局部稳定的结合,转动头颈时产生的力不会使其松动。底孔5的作用是可以用其引流硬膜外腔的残余液体,(如渗出液或出血等)。但底面又可以阻止植入的骨块掉入硬膜外腔。将本装置拧入到位后,把原取出的碎骨回填植入到装置的中空处。手术完成后患者可以立即坐起来,不影响颈部的活动,必要时,可以带一个围领即可让病人下地活动。
权利要求1.一种颈椎前路椎体间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中空的柱体1的上端有一个槽2,下底面有一个底孔5,柱体外表面的螺纹4上开有由上到下的开口6,在柱体上的螺纹的螺距间的壁上具有通孔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颈椎前路椎体间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中空的柱体1的上端有一个槽2,下底面有一个底孔5,柱体外表面的螺纹4上开有由上到下的开口6,在柱体上的螺纹的螺距间的壁上具有通孔3。其优点是在螺纹的作用下对椎体的固定非常稳定,术后即可让病人坐起,基本不影响颈部的活动。且通孔3可以使植入的骨得到从周边的松质骨来的血运,利于植入骨的成活。
文档编号A61B17/70GK2284601SQ9624854
公开日1998年6月24日 申请日期1996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1996年12月5日
发明者侯孝廉, 汤学珍, 焦兆德, 方军, 夏仲玲, 武丽娟 申请人:侯孝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