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灸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7917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温灸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来给予温灸效果的温灸器,尤其涉及改进成对种种形态或症状的患部可带来种种形态的温灸作用的温灸器。
灸疗法作为中医疗法的1种而得到普及。灸疗法广义是,通过加热刺激穴位即患部来进行治疗。
另外,在灸疗法中,还采用在加温容器内放入干艾以使加温容器接触患部而间接进行加热刺激的温灸法,来代替将干艾直接放置在患部上的方法。由于用这种温灸法不会直接烧灼患部,故难以产生火伤等事故。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各种利用通电加热而用来给予温灸效果的器具,即,温灸器。这样的温灸器,其结构是,通过通电加热而使接触患部的温灸作用构件与发热的加热器热结合,通过来自加热器的热量来加热温灸作用构件。由于利用通电加热,故可将温灸作用构件的温度较容易地控制成更适于发挥优异温灸效果的温度,在安全性方面,优于历来使用的温灸疗法。
另外,由本案专利申请人提交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1994年第165605号(参照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96年第24311号公报),提出了一种在较大患部或有起伏的患部也能适当给予温灸效果的温灸器。这种温灸器,在本体壳体上安装旋转自如的多个齿轮状的旋转体,用加热器加热旋转体。齿轮状的旋转体起到温灸作用构件的作用,由于该旋转体以接触患部的状态而可移动,故可合理地迎合有起伏的患部和较大范围的患部。
用上述温灸器上具备的旋转体构成的温灸作用构件,由于可合理地使其迎合有起伏的患部或较大范围的患部,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温灸器具有优异的通用性,且使用方便。
但是,另一方面,为根据患部的形态和症状而能带来最佳形态的温灸作用,应能根据所述患部的形态和症状而分别具有最佳形态的温灸作用构件,因此,最好准备多种温灸作用构件,以便能适当使用。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满足如上述那样的期望的温灸器。
本发明涉及具有以露出的状态来保持温灸作用构件并内藏用来把热量给予该温灸作用构件的加热器的本体部的温灸器,其特点在于,本体部可分割成内藏加热器的安装座和能与该安装座装拆地结合并保持温灸作用构件的温灸部单元,而作为温灸部单元,备有互相不同的对温灸作用构件予以保持的多种类温灸部单元。
在本发明中,最好的结构是,安装座具有与加热器热结合的第1热传导构件,而温灸部单元具有与温灸作用构件热结合的第2热传导构件,当在安装座上结合温灸部单元时,第1热传导构件与第2热传导构件互相接触。
另外,在上述的第1及第2热传导构件上,分别设置当安装座上结合温灸部单元后在同一轴线上排列的第1及第2安装孔,此外,温灸器还最好具有同时插入第1及第2安装孔的轴构件。
另外,上述的第1热传导构件与第2热传导构件互相接触的部分还最好做成一方夹持另一方的形状。
另外,在本发明中,最好保持多种类温灸部单元中的至少1种的温灸作用构件包含旋转自如的旋转体。
上述旋转体,也可在外周面形成凹凸。另外,旋转体也可是分别旋转自如地安装在多个互相平行的轴系上。
此外,在本发明中,最好还具有从本体部延伸的把手,并且,在所述本体部与把手相互间构成的角度还最好做成可调整。
如此,采用本发明的温灸器,由于保持温灸作用构件并内藏加热器的本体部可分割成内藏加热器的安装座和能与该安装座可装拆地结合并保持温灸作用构件的温灸部单元,故可将温灸作用构件随温灸部单元而容易从安装座上取下,并且,由于作为温灸部单元,备有互相不同的对温灸作用构件予以保持的多种类温灸部单元,故在上述那样取下后,可容易地使另外的保持温灸作用构件的温灸部单元与安装座结合。
因此,通过上述那样的温灸部单元的交换,根据患部的形态和症状而装上能带来最适当的温灸作用的温灸作用构件,可将本发明的温灸器用于温灸治疗。
另外,在本发明的温灸器中,由于加热器内藏在安装座内,故可对多种类温灸部单元使用共同的加热器,因此,包含加热器及其控制系的各种零件,与温灸部单元的种数无关,分别用1种即可,这还可有利于所述温灸器的降低成本。另外,不导致明显的成本上升,仅增加备用的温灸部单元的种类数,就可增加与患部的形态和症状能适当对应的类型。另外,当在特定的温灸部单元中暂时产生故障时,由于仅把该温灸部单元换成正常的,就可价廉且迅速地解决该故障。
在本发明中,安装座具有与加热器热结合的第1热传导构件,而温灸部单元具有与温灸作用构件热结合的第2热传导构件,当在安装座上结合温灸部单元时,第1热传导构件与第2热传导构件互相接触,也不涉及温灸部单元在安装座上可装拆性,当在安装座上结合温灸部单元时,通过第1及第2热传导构件,可将加热器的热量有效地传递给温灸作用构件。另外,所述第1及第2热传导构件在从安装座上取下温灸部单元时,也不会带来障碍。
另外,在上述第1及第2热传导构件上,分别设置当在安装座上结合温灸部单元时在同一轴线上排列的第1及第2安装孔,轴构件同时插入所述第1及第2安装孔,当轴构件同时插入第1及第2安装孔时,第1热传导构件与第2热传导构件就通过轴构件互相固定连接。因此,不仅可使第1及第2热传导构件起到热传导用的功能,而且还可起到在安装座上用来保持温灸部单元的结合状态的功能。另外,当轴构件由热传导性优异的材料构成时,该轴构件还可起到热传导用的功能。
在上述第1热传导构件与第2热传导构件互相接触的部分中,若采用一方夹持另一方的形状,则因可使第1热传导构件与第2热传导构件以较宽大的面积互相接触,故可达到更有效的热传导。
另外,在本发明中,当保持多种类温灸部单元中的至少1种的温灸作用构件包含旋转自如的旋转体时,则该旋转体可一边旋转一边沿患部而圆滑地移动,故可合理地迎合关节附近那样的起伏较多的患部和较大范围的患部,带来适当的温灸作用。
当上述旋转体在外周面形成凹凸的结构时,可将较强的刺激且较深的温灸作用传到患部的各个穴位点。
另外,当上述旋转体分别旋转自如地安装在多个互相平行的轴系上时,可使旋转体构成的温灸作用构件稳定地接触患部,就容易在较大范围移动而带来温灸治疗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中,若还具有从本体部延伸的把手,则通过握持该把手,就容易使温灸作用构件接触患部,并甚至在各个患部容易使温灸作用构件移动。此外,因如此的操作非常容易,故成为温灸对象的患者自身,为使温灸作用构件作用于各个患部而容易握持把手来使用温灸器。其结果,还可提高患者自身的运动机能,并还可期待次要的效果。
在具有如上所述的把手的情况下,若本体部与把手相互间构成的角度做成可调整,则利用这样的角度调整,容易一边用手以自然的状态握持把手,一边设定可最有效作用于患部的温灸作用构件的角度。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温灸器1的右视图,在(1)、(2)及(3)中,分别表示装上互相不同种类的温灸部单元8a、8b或8c后的状态。
图2是图1所示的温灸器1的主视图,在(1)、(2)及(3)中,分别表示与图1的(1)、(2)及(3)所示的状态相对应的状态。
图3是处于图1(1)所示状态的将温灸器1的主要部分局部剖切并放大表示的右视图。
图4是对图3所示部分含有的结构要素予以分解表示的右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温灸部单元8a的主视图。
图6是将图1(2)及图2(2)所示的温灸部单元8b予以放大表示的图,(a)是主视图,(b)是右视图。
图7是将图1(3)及图2(3)所示的温灸部单元8c予以放大表示的图,(a)是主视图,(b)是右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温灸器1a的主要部分的示图,在(a)与(b)中,本体部2与把手3的角度做成互相不同的状态,并在(b)中,将局部剖切来图示。
实施例图1至图7是用来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温灸器1的示图。这里,图1是温灸器1的右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温灸器1的主视图。
图1的(1)、(2)及(3)表示温灸器1的3种形态,图2的(1)、(2)及(3)分别与图1的(1)、(2)及(3)对应。图3是将图1的(1)所示的形态的温灸器1的主要部分予以局部剖切并放大表示的右视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温灸器1具有本体部2和从本体部2延伸的把手3。本体部2以露出的状态来保持温灸作用构件4a、4b或4c并内藏用来把热量传给温灸作用构件4a、4b或4c的加热器5(参照图3)。用来将电源供给于加热器5的电源线6从把手3的端部引出,另外,虽未图示,但控制加热器5温度用的电气零件内藏在本体部2或把手3内,各种操作用的开关类设置成露出本体部2或把手3的表面。
上述的本体部2可分割成内藏加热器5的安装座7和可与该安装座7装拆地结合并保持温灸作用构件4a、4b或4c的温灸部单元8a、8b或8c。图4表示温灸部单元8a从安装座7上分离后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备用3种温灸部单元8a、8b及8c。所述3种温灸部单元8a、8b及8c所分别保持的温灸作用构件4a、4b或4c有着互相不同的形态。
图1(1)、图2(1)及图3表示在安装座7上结合第1温灸部单元8a后的状态。现主要参照图3说明结合部分的结构,在安装座7上,设置与加热器5热结合的第1热传导构件9。而在温灸部单元8a上,设置与温灸作用构件4a热结合的第2热传导构件10a。所述第1热传导构件9与第2热传导构件10a,当在安装座7上结合温灸部单元8a时互相接触。
更详细地说,第1及第2热传导构件9及10a,均用板构成,该板系例如由铝或黄铜那样的热传导性优良的金属材料构成。构成第1热传导构件9的金属板,互相隔开规定间隔而形成相对的二分岔形状,构成第2热传导构件10a的金属板有着被第1热传导构件9的二分岔状部分所夹持的双层结构部分。如此的结构,是为了从第1热传导构件9传到第2热传导构件10a上的热传导良好地产生。
另外,在第1热传导构件9上,设置第1安装孔11,而在第2热传导构件10a上设置第2安装孔12a。图5是温灸部单元8a的主视图,这里明显显示了第2安装孔12a。所述第1及第2安装孔11及12a,分别设置在当安装座7上结合温灸部单元8a时排列在同一轴线上那样的位置上。
如上所述,在同一轴线上排列的第1及第2安装孔11及12a内,同时插入轴构件13,通过插入该轴构件13,温灸部单元8a与安装座7的结合状态被牢固地固定。轴构件13在本实施例中用带有捏手的螺栓构成,在第1热传导构件9上,固定与该螺栓旋合的螺母14。轴构件13,可通过用手指等旋转捏手而容易地与螺母14旋合,或从螺母14松开,因此,相对安装孔11及12a可容易地插入及拔出。
通过系紧用上述螺栓构成的轴构件13,可使第1热传导构件9与第2热传导构件10a间的接触状态更紧密。这种情况,不仅可使第1热传导构件9与第2热传导构件10a间的机械结合状态更牢固,而且起到从第1热传导构件9向第2热传导构件10a的热传导更良好地产生的作用。另外,当轴构件13也由热传导性优良的材料构成时,该轴构件13也有利于从第1热传导构件9向第2热传导构件10a的热传导良好地产生。
第1温灸部单元8a所具有的温灸作用构件4a含有旋转自如的6个旋转体15a。这些旋转体15a是齿轮状,且在其外周面形成有凹凸。另外,6个旋转体15a分成每3个为2组,各组的旋转体15a从图5得知,分别旋转自如地安装在2个互相平行的轴系上。所述旋转体15a可互相独立旋转。
如图3所示,前述的第2热传导构件10a有着从两侧夹持温灸作用构件4a的形状,因此,可有效地进行从第2热传导构件10a向温灸作用构件4a的热传递。
图6单独表示第2温灸部单元8b,图7单独表示第3温灸部单元8c。在所述附图中,(a)是主视图,(b)是右视图。
如图6及图7分别所示,第2及第3温灸部单元8b及8c也与上述第1温灸部单元8a相同,分别具有第2热传导构件10b及10c,另外,在第2热传导构件10b及10c上设置第2安装孔12b及12c。所述第2及第3温灸部单元8b及8c用的第2热传导构件10b及10c,实际上是与第1温灸部单元8a用的第2热传导构件10a相同的形态,因此,所述第1、第2及第3的温灸部单元8a、8b及8c具有互换性。
第2温灸部单元8b所具有的温灸作用构件4b含有旋转自如的3个旋转体15b。这些旋转体15b是齿轮状,且在其外周面形成有凹凸。由图6得知,3个旋转体15b互相独立并可旋转地安装在1个轴上。
第3温灸部单元8c所具有的温灸作用构件4c由1个旋转自如的旋转体15c构成。该旋转体15c具有带圆形的平坦的周面。
上述的旋转体15a、15b及15c的至少周面部分均由例如铝或黄铜那样的热传导性优良的金属或氧化铝那样的陶瓷来构成。
在使用这样的温灸器1时,先根据患部的形态和症状来选择适当的具有温灸作用构件4a、4b或4c的温灸部单元8a、8b或8c。对于本实施例的温灸作用构件4a,适于把较强的刺激施加在较宽大的面。温灸作用构件4b适于把象用针刺那样的极强的刺激作用于特定的部位。此时,温灸作用构件4b所具有的旋转体15b不在患部上转动,保持固定而按压患部来使用即可。温灸作用构件4c适于不把那么强的刺激作用于患部而把指压那样的治疗作用于患部。另外,温灸作用构件4a、4b及4c中的任一个,均可作用于例如象脚趾间那样的凹陷的患部。
保持象上述那样选择的温灸作用构件4a、4b或4c的温灸部单元8a、8b或8c,安装在安装座7上。因此,第2热传导构件10a、10b或10c被第1热传导构件9夹持地结合,轴构件13插入安装孔11及12a、12b或12c拧上螺母14。
接着,通过加热器5被通电,来自作温度控制的加热器5的热量通过第1热传导构件9及第2热传导构件10a、10b或10c而传递给温灸作用构件4a、4b或4c,温灸作用构件4a、4b或4c被加热到所需温度。
在上述状态下,一边借助把手3用手握持温灸器1,一边把温灸作用构件4a、4b或4c较强地接触患部,则可把所需的温灸作用施加在患部。此时,通过使温灸作用构件4a、4b或4c所具有的旋转体15a、15b或15c在患部上转动,来产生刺激,并可在各种患部上使温灸作用构件4a、4b或4c移动。
这样,可把所需的加热刺激作用于所需的患部来进行温灸治疗,而且,当想改变应作用于患部的温灸作用构件4a、4b或4c时,将温灸部单元8a、8b或8c中的一个与另一个交换即可。因此,通过放松拔出轴构件13,在从安装座7上取下原来安装着的温灸部单元8a、8b或8c后,将所需的温灸部单元8a、8b或8c安装在安装座7上,再安装轴构件13。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示图,并表示温灸器1a的主要部分的右视图。图8(b)表示温灸器1a局部被剖切的示图。另外,在图8中,结构要素相当于前述图1至图7的结构要素标上同样的参照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将图8(a)与图8(b)对比得知,该温灸器1a的特点在于,本体部2与把手3之间构成的角度做成可调整的结构。即,如图8(b)所示,本体部2,更特定地说是安装座7,用轴16可转动地枢装在把手3上。另外,在安装座7上设置以轴16为中心的圆弧状延伸的导向孔17,在该导向孔17内可移动的导杆18保持在把手3一侧,因此,安装座7即本体部2,在导杆18可在导向孔17内可移动的范围内,相对把手3可转动。
如图8(a)所示,在导杆18的端部形成有捏手19,通过该捏手19,可使导杆18容易地围绕其轴线旋转。另外,导杆18贯通了安装座7与把手3重合的部分,并在其周面形成外螺纹(未图示)。在导杆18贯通的安装座7与把手3重合的部分中的与捏手19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形成与导杆18上外螺纹旋合的内螺纹的螺母状构件。
这样,导杆18通过其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而使安装座7的一部分与把手3的一部分互相紧贴,由此,安装座7固定成相对把手3不旋转的状态,而通过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解除安装座7的一部分与把手3的一部分的紧贴状态,由此,安装座7具有相对把手3可作自由旋转的功能。
因此,通过上述那样操作导杆18,可改变安装座7即本体部2相对把手3的角度,另外,可以改变后的角度把本体部2固定在把手3上。如此的角度改变,容易一边用手以自然状态握持把手3,一边将温灸作用构件4a、4b或4c的角度设定成可最有效地作用于患部。
以上,与图示的实施例相关地说明了本发明,但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实施其它的种种实施例。
例如,在图示实施例中,虽然温灸作用构件4a、4b及4c均包含旋转体15a、15b及15c,但温灸作用构件也可是例如不只是突起那样的旋转的结构。
另外,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虽然准备了分别保持互相不同形态的温灸作用构件4a、4b及4c的3种温灸部单元8a、8b及8c,但如此可交换的温灸部单元既可仅仅是2种,或也可是4种以上。
此外,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作为构成温灸作用构件4a或4b的多个旋转体15a或15b,虽然应用了在其周面形成的凹凸间距互相相等的结构,但形成互相不同间距的凹凸的多个旋转体也可在1个温灸作用构件上组合。
权利要求
1.一种温灸器,是具有以露出的状态来保持温灸作用构件并内藏用来把热量给予该温灸作用构件的加热器的本体部的温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可分割成内藏所述加热器的安装座和能与所述安装座装拆地结合并保持所述温灸作用构件的温灸部单元,作为所述温灸部单元,备有互相不同的对所述温灸作用构件予以保持的多种类温灸部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具有与所述加热器热结合的第1热传导构件,所述温灸部单元具有与所述温灸作用构件热结合的第2热传导构件,当在所述安装座上结合所述温灸部单元时,所述第1热传导构件与所述第2热传导构件互相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灸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及第2热传导构件上,分别设置当所述安装座上结合所述温灸部单元后在同一轴线上排列的第1及第2安装孔,并且,还具有同时插入所述第1及第2安装孔的轴构件。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温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热传导构件与所述第2热传导构件互相接触的部分做成一方夹持另一方的形状。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灸器,其特征在于,保持多种类的所述温灸部单元中至少1种的所述温灸作用构件包含旋转自如的旋转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体在外周面形成凹凸。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温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体分别旋转自如地安装在多个互相平行的轴系上。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温灸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从所述本体部延伸的把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温灸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部与上述把手相互间构成的角度做成可调整。
全文摘要
一种温灸器,把设置于把手3端部的本体部2分割成内藏加热器的安装座7和与该安装座7可装拆地结合的温灸部单元8a,作为温灸部单元8a,备有分别保持互相不同的温灸作用构件4a的多种类的温灸部单元,所述温灸部单元8a具有互换性,根据患部的形态和症状来适当选用,并与安装座7结合使用,则能将多种温灸作用施加在所需治疗的部位上,进行方便的治疗。
文档编号A61H39/06GK1204504SQ9811591
公开日1999年1月13日 申请日期1998年7月2日 优先权日1997年7月3日
发明者山本博康, 浦西信司 申请人:阿普丽佳葛西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