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保健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8994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仿生保健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仿生保健枕属医疗保健产品技术,涉及日常保健和颈椎病的预防及治疗。
现有市售枕头仅有高矮、软硬之分,其基本不外乎四周低中间高的外型特点,人们使用这类枕头睡眠时,或头部被动前屈,或颈项部悬空,或头颈部处于某种不良姿态,或者兼有之,此外在人们变换睡姿时,枕头无法随着升降,这样的睡眠姿式,使颈部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而处于一种被动的、不协调的体态,颈部肌肉也因此经常处在紧张状态中,极易诱发落枕和颈椎病。因而,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对于降低颈椎病的发病率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头部的被动前曲造成呼吸道受压,也易影响睡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有市售枕头不自然、不舒适的曲线和不能随人体睡姿变换而变换高度的缺陷,提供一种与人体颈部曲线相似的、在睡眠状态下能随人体体位变化自动调节枕头高度、曲线的仿生保健枕,它能有效的稳定和松弛颈部骨骼、肌肉、韧带,对睡眠姿态不正引起的颈项部肌肉韧带急性扭伤(落枕)、慢性劳损引起的颈椎病等颈项部疾患有良好的预防和减轻病情的效能。
本实用新型由可升降枕头(4)、传感器(1)、控制机构组成,可升降枕头内有气囊,控制机构包括空气压缩机(5)、阀门及空气压缩机开关机构(6),传感器由压力传感气囊(1)及接触器(3)组成,接触器与控制机构连接,在传感气囊(1)上有一气体输送口(2),可升降枕头气囊空气输气管(431)接控制机构空气泄止阀和空气压缩机,可升降枕头限高器连接拉制机构。其压力传感气囊为长条形。
本实用新型可升降枕头有二条通道与电控开关机构连接,其一为传感装置的接触器(3),主要作用为控制机构的启动,其二为电子限高器(46),主要作用为升降运动的控制。
可升降枕头(4)由下基座(41)、上基座(42)、气囊(43)、气囊输气管(431)组成,上基座(42)与下基座(41)由机械限高器(45)、电子限高器(46)连接,电子限高器(46)有三节拉臂(461),其第三节拉臂上有凸点(462),第三节拉臂与上基座(42)接点有限制拉臂旋转的弹簧(463),在上基座(42)与拉臂(461)相对位置有微动开关(464),微动开关(464)嵌于微动开关槽内;气囊(43)由输气管(431)连接空气压缩机(5)输出端和泄止阀。限位框(44)上端为契形。下基座(41)上有活动板支撑板(411)。
本实用新型的枕面A段为枕颈部、枕面B段为枕枕部。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枕面具有与人体颈项部、枕部相似的仿生曲线,可随睡眠姿势的不同自动调整高度,即仰卧位的枕颈部60~80MM,枕枕部50~70MM,颈、枕落差10~20MM(图4),侧卧位的枕头水平高度75~115MM(图5),侧卧位在倾斜抬高枕头的同时自动降低枕中后部的高度,使原本低平的枕部呈凸形,枕中部自然形成一道凹槽,这样即达到仰卧时的颈高枕低和侧卧时颈枕部水平的技术要素,又避免耳朵受压。


图1为仿生保健枕结构框图。
图2为可升降枕头结构主视图。
图3为可升降枕头侧视图。
图4为可升降枕头仰卧状态示意图。
图5为可升降枕头侧卧状态示意图。
图6为上基座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下基座俯视图。
图8为下基座主视图。
图9为下基座侧视图。
图10为接触器结构示意图;
图11电子限高器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上基座(图6)上有枕板(7)、活动枕板(8)、限位框(421)、电子限位器连接座(422)、气囊固定孔(423)、加强筋板(424)、枕板支撑板(425)和输气管接孔(426),枕板(7)固定于上基座,活动枕板(8)经轴连接于枕板(7)上,在气囊(43)最低位,活动枕板(8)由下基座的活动枕板支撑板(411)支撑(参见图7),在气囊(43)最高位,活动枕板(8)自动下垂落在上基座的枕板支撑板的V形缺口上(参见图6)。气囊固定于上基座气囊固定孔(423)上,气囊输出管(431)穿过加强筋板(424)、枕板支撑板(425)、连接于输出管接口(426)。
下基座(图7)上有限位柱(44)、机械限高器(45)、活动枕板支撑板(411)、护隙板(9)组成,护隙板(9)经轴固定于下基座(图7)前端,护隙板轴上装有限位弹簧(91),以保证在枕体运动时护隙板紧贴在上基座(图6)前端,限位柱(44)上端为契形。
接触器(
图11)由滑块(31)、触点(32)及弹簧(33)组成,滑块后端气室接通于传感气囊。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如下传感气囊置于人体下,与两肩胛中下部平行,人体压力作用于传感气囊,当传感气囊内压力低于工作压力(侧卧位)时,压力传感器触点分离,空气压缩机启动,气体由输气管道进入升降气囊,枕体上升,当枕体升到技术要求高度时,电子限高器的前、后两个微动开关相继接通,限高继电器()工作,空气压缩机停止工作,升降气囊升高停止,完成枕体上抬动作。调整控制在10~20秒之间。当传感气囊内压力高于工作压力(仰卧位)时,压力传感器触点闭合,排气阀打开,升降气囊高度缓慢下降,枕体下降过程通过管夹制约排气管径的大小,使排气过程控制在10~20秒之间,在这过程中,当升降气囊下降到一定限度时,电子限高器复位,两个微动开关断开。
压力传感器工作原理为当传感气囊内压增高时,使传感器皮碗扩张伸长,推动滑体碰触调节螺栓上的触点,接通电路。当传感气囊内压降低时,复位弹簧推动滑体复位,断开电路。调节螺栓通过管体螺纹调节与滑体的间距,实现对压力的传感调节。
枕体做升降运动时,设置在上、下基座的限位器框和限位器体将枕体前后移位限制在3MM以内,左右移位1MM以内。上基座向上运动到顶点时,上、下基座之间的夹角应为6、8°。升降运动的高度由电子和机械限高器的长度决定,它们都控制着枕体运动的高度,但略有不同的是,电子限高器(前后各一)还控制着空气压缩机的工作;机械限高器(分布于枕体的四个角)则兼有静态时平衡枕体的作用(枕体两侧升降气囊是相通的,若一侧受压,另一侧的机械限高器就可起到防止枕体倾斜的目的)。
活动枕板的运动实现了枕面的曲度变化。枕体向上运动时,活动枕板下垂依托于上基座的活动枕板槽(其下垂角度为13°),这样在抬高枕头的同时自动降低枕体中后部的高度,使原本低平的枕中部呈凸形,枕体中前部自然形成一道凹槽。枕体向下运动时,活动枕板又被下基座的活动枕板支撑板顶起,枕面恢复原状。如此即可实现仰卧时的颈高枕低位,又可转换侧卧时的枕颈、枕枕部的水平位,同时,枕体中部的凹槽有保护耳朵免于受压的作用。
枕体分为三种型号,即Ⅰ、Ⅱ、Ⅲ型。Ⅰ型适合身高1.60米以下;Ⅱ型适合身高1.60~1.70米之间;Ⅲ型适合1.70米以上。以上分型仅适用于标准体型的人,特殊体型应根据实际需要结合枕垫选择(参见表二)。现提供的图纸为Ⅲ型尺寸数据。各型重要参数见表一表一(下列数据含有受压后的枕垫高度)单位MM
动态高度的含义是枕体上升至上限位时前固定枕板枕颈部与活动枕板之间的水平高度。动态高度的尺寸每型分为三档,每档相距10MM,通过调换机械和电子限高器的衔铁实现调节,如Ⅲ型枕体分为95MM、105MM、115MM三档。#颈部长度指的是枕体前部至颈部突隆降部的末端。
权利要求1.一种仿生保健枕头,其特征在于由可升降枕头(4)、传感器(1)、控制机构组成,可升降枕头内有气囊,控制机构包括空气压缩机(5)、阀门及空气压缩机开关机构(6),传感器由传感气囊(1)及接触器(3)组成,接触器与控制机构连接,在传感气囊(1)上有一气体输送口(2),可升降枕头气囊空气输气管(431)接控制机构空气泄止阀和空气压缩机,可升降枕头限高器连接控制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仿生保健枕头,其特征在于可升降枕头(4)由下基座(41)、上基座(42)、气囊(43)、气囊输气管(431)组成,端,上基座(42)与下基座(41)由机械限高器(45)、电子限高器(46)连接,电子限高器(46)有三节拉臂(461),其第三节拉臂上有凸点(462),第三节拉臂与上基座(42)接点有限制拉臂旋转的弹簧(463),在上基座(42)与拉臂(461)相对位置有微动开关(464),微动开关(464)嵌于微动开关槽内;气囊(43)由输气管(431)连接空气压缩机(5)输出端和泄止阀。
3.根据权利要求1的仿生保健枕头,其特征在于传感器包括传感气囊及接触器,传感气囊为长条形气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仿生保健枕,属医疗保健产品技术,它主要由压力传感装置、控制电路和可升降枕体组成,枕面具有与人体颈枕部相似的仿生曲线,可随睡姿自动变换曲度和高度,仰卧位颈部60—80mm,枕部50—70mm,颈、枕部相差10—20mm,侧卧位颈、枕水平高度75—115mm,本实用新型能有效稳定和放松睡态下的颈部肌肉、韧带,对落枕、颈椎病等疾患有良好的预防和减轻病症的效能。
文档编号A61F5/00GK2330331SQ9821410
公开日1999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1998年5月11日 优先权日1998年5月11日
发明者郭果都 申请人:郭果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