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组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33855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组方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0001]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组方。
[0003]
【背景技术】
[0004] 乳腺增生病是育龄妇女的常见乳房疾病,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和囊性改变为 主,及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乳腺疾病,属中医 "乳癖"范畴。该病主要病机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冲任不调所致。治疗时应疏肝行气、理脾化 痰,多环节,多途径地调节冲任。
[0005] 目前市场上针对该病的医药配方非常多,但对于对应治疗乳癖的效果并不理想, 而且这些医药本身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额外的负担。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组方。
[0007]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 组方,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制备而成:鹿角霜30g,仙灵脾15g,仙茅IOg,桔核30g, 柴胡l〇g,香附l〇g,当归12g,白巧15g,甘草6g,法夏IOg,陈皮IOg,获考:12g,瓜萎10g。
[0008] 其中,所述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组方为胶囊、散剂或者汤剂。
[0009] 中西医对乳腺增生病发病机理的认识:乳腺增生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 不十分清楚,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与高脂肪饮食,肝脏灭活雌激素的功能下降、高龄初 产、不孕不育、不哺乳、流产次数多、精神工作压力增大等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均可引起 体内内分泌紊乱,乳腺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导致乳腺结构紊乱而发生的,西医在治疗上 主要采用手术或激素治疗,往往有损伤、复发及其它的副作用,效果不甚理想。
[0010]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肝脾亏损,痰瘀积聚等多种原因导致冲任失调而成。 冲任为气血之海,上行为乳,下行为经。冲任二脉不盛,下不能充盈胞宫,上不能滋养乳房。 肝藏血,主疏泄,亦主冲任之通调,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失常,或思虑伤脾,聚湿生痰,均可致 冲任失调,经脉血海该充盈而未满,该疏泄而不畅,经前之气血聚于冲任,经脉壅阻,故乳痛 加剧,肿块形成,导致乳癖。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稳定,长期服用副作用小等明显优 势,故而引起众多医家的重视。
[0011] 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组方"组方分析: 该方主要针对肝脾亏损,痰瘀结聚,冲任失调之病因病机而拟。方中以鹿角霜、仙茅、仙 灵脾、当归、白芍,补肾助阳而调摄冲任,以柴胡、香附、桔核,疏肝行气解郁以调和冲任,以 法夏、陈皮、甘草、茯苓,化痰散结,健脾和营以调冲任,瓜萎宽胸散结,甘草以调和诸药。本 方中暗含二仙汤、二陈汤、逍遥散三首方剂,组成虽较为复杂,但三首方剂合用诚合众多医 家之治疗大法,相互促进、相互为用。仙茅、仙灵脾、当归、鹿角霜合用即为二仙汤加减,主要 针对肾阳虚、肝肾亏损而设,具有温补肝肾,调和冲任之功效。冲任本无脏,其本在肾,冲任 以肾阳的温煦方得以蒸腾气化。冲为血海,肝藏血,只有肝血足,冲任两脉盛,方可上养乳 房,下妊胞宫。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合用即为二陈汤。《局方》认为其功效燥湿化痰,治疮 疡痰浊凝结之症有奇效。无痰不结核。无凝不成块,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结于胸中,方中半 夏,甘草燥化有形之痰,茯苓健脾绝生痰之源,陈皮理气化痰,三管齐下,共凑化痰之功效。 柴胡、香附、桔核、陈皮等合用即为逍遥散加减,取其疏肝解郁,宽胸理气。气行,则血行,流 水不腐,血不得结而不成形,乳癖不得化生。总之,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组方为多环节,多 途径地调节冲任而治疗乳癖。
[0012] 现代药理学研究已证实,鹿角霜、仙灵脾等温补肝肾之品大多有类似性激素样作 用,具有促进性腺、性器官的发育,提高细胞期雌激素的分泌,调整不平衡性激素等作用,故 对乳腺增生有直接防治作用。此类温补肝肾、调摄冲任的中药并不是单纯使某一环节的激 素水平提高,而是使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的调节功能得到改善而起治疗作用。疏肝理气 药可以调整植物神经功能,抑制交感神经兴奋,通过细节神经一内分泌系统,降低过高的 PRL,调整卵巢功能,促进雌激素在肝脏中的灭活,从而调整内分泌功能,使乳腺周期性增生 与复旧的变化恢复正常。养血补血化瘀类药可以改善全身和乳腺局部的血液循环,抑制单 胺氧化酶的活力,从而抑制胶原纤维合成,促进增生肿块及纤维组织吸收,减低肿块局部张 力,明显缓解疼痛。当归可以调整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消除增生肿块周边的慢性炎症, 帮助肿块吸收消散。现代药理研究还认为方中所用之瓜萎有抑制血小板环氧合酶的活性, 从而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这无疑也有利于活血化瘀,抑制肿块形成。
[0013] 在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乳腺增生病患者钥靶X线片表现为腺构紊乱,其中有毛 玻璃状或棉絮状阴影,密度较高但不均匀,边缘体结不清,经"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组方" 治疗后大部分乳腺显影回复正常,乳房肿块大部分被消除或明显缩小,说明治疗乳腺增生 病的中药组方可能具有抑制组织内单胺氧化酶活性,进而抑制胶原纤维合成,达到抑制增 生病变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具有促进病理产物和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使病态组织崩溃溶解, 从而抑制乳腺腺体增生,促进腺体周边纤维组织及其他物质消散吸收的作用。
[0014] 乳腺病患者经红外线扫描多显示肿块区有乳腺透光度明显下降,血管扩张增粗, 边缘模糊,提示局部有微循环障碍。乳房疼痛主要是由于末梢导管上皮增生脱落,导致乳管 膨胀所致,微循环障碍及静脉回流不畅是加重因素,经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组方治疗后 患者红外线扫描乳腺组织灰阶度及血管纹理均得到改善,说明"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组 方"具有活血化瘀,促进炎性病理产物的吸收,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从而起到止痛的效果。
[0015] 综上所述,"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组方"具有疏肝行气,理脾化痰,化瘀散结,调 摄冲任的功效,临床研究表明本方治疗乳腺增生病能较快地使乳腺肿块消散缩小,明显改 善消除各种症状,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0016] 参考文献:
[a]刘轩.陆德铭.中药乳宁冲剂对实验性兔乳腺组织增生的影响[J].同济医科大 学学报,1997;26 ⑷:303- 305。
[0017] [b]沈勇.疏肝散结汤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8 ; 15 ⑵:17。
[0018] [c]陈可冀.中医血瘀证学.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95。
[0019] [d]郭兰忠.现代实用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635。
[0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组方"具有调节内分泌、改善乳腺局部微循环,抑制乳腺增 生的治疗作用。
[0021] 2、冲任失调是乳腺增生的主要病因及核心病机,本发明对冲任失调具有明显的调 节治愈效果。
[0022] 3、"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组方"具有疗效可靠,无毒副作用的优点。
[0023]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5] 1、本发明的治疗配方:以"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组方"为主方分期用药,其主要 药物成分为鹿角霜30g、仙灵脾15g、仙茅10g、桔核30g、柴胡10g、香附10g、当归12g、白芍 15g、甘草6g、法夏10g、陈皮10g、获考 :12g、瓜萎10g。
[0026] 2、本发明的用药方法: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连用三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行 经期不停药)。
[0027] 实施例: I. 1选取临床病例,纳入病例标准(参照21世纪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诊断 标准): 1、发病年龄多在25- 45岁的绝经前妇女。
[0028] 2、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排除生理性疼痛,如经前乳房腹痛,青春期乳痛等。
[0029] 3、乳房肿块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
[0030] 4、乳房肿块可于经前增大变硬,形状多样,有片状、结节型、混合型、弥漫型。
[0031] 5、乳房肿块和乳房疼痛可同时出现。
[0032] 6、利用红外光乳房扫描、钥靶X片、乳房血流图等现代检测手段做为辅助诊断,并 排除乳腺炎症、乳腺纤维腺瘤等其他疾病 1. 2排除病例标准:妊娠、哺乳期或绝经期,肝肾功能异常或患有其他严重原发疾病, 半年内服用过治疗该病类药物,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 全性判断者。
[0033] 病例基本情况:100例门诊患者采取随机对照单盲法编入治疗组(60例)及对照组 (40例)。年龄:治疗组为37. 5±5. 973岁,对照组为37. 98±3. 866岁,经t检验P >0.05 病程:治疗组为27. 62 ± 10. 517月,对照组为26. 87 ±9. 246月,经t检验P > 0. 05主要症 状及体征:见表1,经X2检验,P > 0.05, 表1 :两组患者用药前主要症状及体征分析表
【主权项】
1. 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组方,其特征在于: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制备而 成:鹿角霜30g,仙灵脾15g,仙茅10g,桔核30g,柴胡10g,香附10g,当归12g,白芍15g,甘 草6g,法夏IOg,陈皮IOg,获考 :12g,瓜萎10g。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组方,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乳腺增 生病的中药组方为胶囊、散剂或者汤剂。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组方,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制备而成?:鹿角霜30g,仙灵脾15g,仙茅10g,桔核30g,柴胡10g,香附10g,当归12g,白芍15g,甘草6g,法夏10g,陈皮10g,茯苓12g,瓜蒌10g。本发明具有调节内分泌、改善乳腺局部微循环,抑制乳腺增生的治疗作用,无毒副作用的优点,实用性强,值得推广。
【IPC分类】A61K35-32, A61P15-14, A61K36-8905
【公开号】CN104547394
【申请号】CN201410801298
【发明人】刘志勇, 熊耀坤, 朱根华, 李芳 , 李斐, 周翔
【申请人】江西中医药大学
【公开日】2015年4月29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