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肋软骨炎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06471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肋软骨炎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中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可以治疗肋软骨炎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0002]肋软骨炎是疼痛门诊或胸外科门诊常见疾病,分为非特异性肋软骨炎(Tietze综合征)和感染性肋软骨炎。Tieze综合症一般认为是肋软骨的非特异性、非化脓性炎症,定义为肋软骨与胸骨交界处不明原因发生的非化脓性肋软骨炎性病变,表现为局限性疼痛伴肿胀的自限性疾病。德国学者Tieze于1921年首先发现并报道该病。多数病例为青壮年,女性居多,老年人亦有发病。
[0003]肋软骨炎的主要症状为局部疼痛。目前临床治疗该病主要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加利多卡因局部阻滞,对减轻肿胀及疼痛有一定效果,但是无法根治,长期用药不仅使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而且很多患者反复发作,时好时犯,时轻时重,迀延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0004]中医认为此病属胸痹、胁痛范畴,病机为情志不畅、肝郁气滞、风邪侵袭、痹阻经络、气虚血瘀。因此根据中医辩证施治、标本兼治的原则,近年来我们利用多种中草药混合煎制而成的中药制剂治疗此病取得了良好效果。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克服了目前在治疗肋软骨炎方面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了一种疗效确切、经济实用、无副作用、治愈率高、不易复发的中药制剂。
[0006]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肋软骨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材料组成:
[0007]柴胡20-30克、枳实10-20克、花粉10-20克、郁金10-20克、炮山甲10-20克、红花10-20克、三七10-20克、蒲公英10-20克、贝母10-20克、桔梗8-15克、昆布8-12克、紫菀8-12克、桃仁8-12克、板蓝根8-12克、苏梗8_12克、夏枯草8_15克、丹皮8_15克、白芥子8-15克。
[0008]作为这一种优化方案:
[0009]所述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材料组成:
[0010]柴胡20克、枳实10克、花粉10克、郁金10克、炮山甲10克、红花10克、三七10克、蒲公英10克、贝母10克、桔梗8克、昆布8克、紫菀8克、桃仁8克、板蓝根8克、苏梗8克、夏枯草8克、丹皮8克、白芥子8克。
[0011 ] 作为这一种优化方案:
[0012]所述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材料组成:
[0013]柴胡25克、枳实15克、花粉15克、郁金15克、炮山甲15克、红花15克、三七15克、蒲公英15克、贝母15克、桔梗12克、昆布10克、紫菀10克、桃仁10克、板蓝根10克、苏梗10克、夏枯草12克、丹皮12克、白芥子12克。
[0014]作为这一种优化方案:
[0015]所述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材料组成:
[0016]柴胡30克、枳实20克、花粉20克、郁金20克、炮山甲20克、红花20克、三七20克、蒲公英20克、贝母20克、桔梗15克、昆布12克、紫菀12克、桃仁12克、板蓝根12克、苏梗12克、夏枯草15克、丹皮15克、白芥子15克。
[0017]上述中药制剂的服用方法为:将上述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药混合后,按照传统煎制中药的方法取其药汁,每天I剂,加清水400ml,浸泡30分钟,先用武火煮开后用文火煎取药液150ml ;复煎取药液150ml。将2次药液混匀,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I剂,早晚各I次。同时将药渣炒热,加食醋搅匀,趁热熨患处。5天一个疗程。
[0018]上述中药制剂的原料中药:
[0019]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胆、三焦经。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效。
[0020]枳实,味苦、辛、酸;归脾、胃经。具有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益肾健脾,活血化瘀之功效。
[0021]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之功效。
[0022]郁金,味辛、苦,性寒;归心、肝、胆经。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热凉血,清心开穷,利湿退黄之功效。
[0023]炮山甲,味咸,性微寒;归肝、胃经。具有活血散结,通经下乳,消痈溃坚之功效。
[0024]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之功效。
[0025]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心、肝、脾经。具有化瘀止血,消肿止痛之功效。
[0026]蒲公英,味甘、微苦,性平;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行水利尿之功效。
[0027]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化痰,降气止咳,散结消肿之功效。
[0028]桔梗,味苦、辛,性微温;归肺经。具有祛痰止咳,宣肺排脓之功效。
[0029]昆布,味咸,性寒;归肝、肾经。具有消痰软坚,利水消肿之功效。
[0030]紫菀,味辛、苦、甘,性微温;归肺经。具有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之功效。
[0031]桃仁,味甘、苦,性平;归肺,肝,大肠经。具有活血祛瘀,润燥滑肠之功效。
[0032]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之功效,同时有提高免疫之功能。
[0033]苏梗,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宽中,行气止痛之功效。
[0034]夏枯草,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泻肝火,清热散结,消瘰除瘿之功效。
[0035]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胃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功效。
[0036]白芥子,味辛,性温;归肺经。具有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
[0037]中医认为肋软骨炎病属胸痹、胁痛范畴,疼痛窜及胸胁,上臂乃气滞,局部隆起,压痛明显,痛点固定不移乃血瘀。病机为情志不畅、肝郁气滞、风邪侵袭、痹阻经络、气血壅遏不通,不通则痛。故治疗当以疏肝解郁、补气活血、消肿散瘀止痛为大法。
[0038]本发明中药制剂中,柴胡、枳实、蒲公英、板蓝根、夏枯草可疏肝解郁,益肾健脾,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既能治疗肝气郁结,胸肋疼痛,又能祛除体内湿热邪毒,提高机体免疫;花粉、郁金、苏梗可生津活血,理气宽中,行气止痛,既入血分,又入气分,用于治血瘀气滞、肝郁化火;炮山甲、红花、三七、桃仁、丹皮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促进经脉畅通,气顺血通;贝母、桔梗、昆布、紫菀、白芥子能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利水消肿,畅胸廓之气机,息肝野之疼痛;诸药配伍精良,组方合理,共奏疏肝解郁,行气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功效,此方确有增加微血管的灌流量,提高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及抗炎镇痛之功,配以药渣外敷治疗,能使药力通过皮肤角质层细胞间隙、毛囊毙壁、汗腺、皮脂腺,使药物吸收并直接渗透至软骨处,内外同治,双管齐下,故治疗肋软骨炎疗效显著。
[0039]为进一步考察本发明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我们选择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