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解气阳两虚型中风后疲劳的中药培元还五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70724阅读:9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缓解气阳两虚型中风后疲劳的中药培元还五汤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阳两虚型中风后疲劳的中药培元还五汤。
【背景技术】
[0002]中风后疲劳又称脑卒中后疲劳(post stroke fatigue,PoSF)是脑卒中后常见症状,属于中枢性疲劳范畴,并且属主观感觉,并不单指体力方面,还包括认知成分,即精神疲劳,其主要特征是认知的努力强化和维持物理和精神活动持久性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脑卒中后或短或长的体力和脑力活动后过早出现的精疲力竭,对继续活动过度厌倦。包括睡眠或休息后精力没有得到恢复或补充;由于感觉疲劳而导致难以完成和维持日常生活;劳累后的不适持续数小时;刺激(保护性)与结果(缩减的)之间的平衡中断;认知需要努力强化来克服不运动的状态;关于感受到疲劳的忧虑十分显著。中风的疲劳的出现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西医目前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0003]中风后疲劳在中医古籍中常有“懈怠” “懈惰” “四肢劳倦” “四肢不举”及“四肢不欲动”等与疲劳类似的表述,如《素问.痹论》:“脾痹者,四肢解惰。”,《素问.示从容论》曰:“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古代虽无“中风后疲劳”之说,但均认为中风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即气、血、阴、阳亏虚在先,遇肝阳暴允、气血逆乱、痰瘀阻络等而发病,尤其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本虚尤为明显,故有设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等补益气血阴阳之剂治疗。中风后疲劳的产生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慢性衰弱性证候。现代中医研宄证实了中风后疲劳基本病机在于虚,病位涉及五脏,但主要在肝脾肾,多伴阳气不足,病性多为气阳两虚为主。
[0004]关于中风后疲劳的治疗研宄文献较少,但关于疲劳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较多报道。文献多以以下方剂常用:其中偏气虚血瘀者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扶正,化瘀通络;偏肝肾亏虚血瘀者用地黄饮子滋补肝肾,化痰活血开穷。但中风后疲劳多伴阳气不足,但目前以上述方法中药治疗气阳两虚型中风后疲劳的疗效还不是很让人满意。

【发明内容】

[0005]综上所述,本发明有必要提供一种缓解气阳两虚型中风后疲劳的中药培元还五汤,该配方疗效好,价格低廉,易服用。
[000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气阳两虚型中风后疲劳的中药培元还五汤,所述培元还五汤是按如下质量配比配制而成的:北芪45-60克、当归5-10克,川芎12-15克、白芍12-15克,制附子5-10克,熟地15-20克,山萸肉10-15克,怀牛膝10-15克,巴戟天10-15克,肉苁蓉10-15克,桂枝5-10克,石菖蒲10-15克,远志10-15克,豨莶草10-15克。
[0007]优选的治疗气阳两虚型中风后疲劳的中药培元还五汤,它的最佳质量配比为:北芪60克、当归10克,川;15克、白芍15克,制附子10克,熟地20克,山萸肉15克,怀牛膝15克,巴戟天15克,肉苁蓉15克,桂枝10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豨莶草15克。
[0008]治疗气阳两虚型中风后疲劳的中药配方的制备方法是:将原料按如下质量配比放入煎药器具内:北芪45-60克、当归5-10克,川芎12-15克、白芍12-15克,制附子5-10克,熟地15-20克,山萸肉10-15克,怀牛膝10-15克,巴戟天10-15克,肉苁蓉10-15克,桂枝5-10克,石菖蒲10-15克,远志10-15克,豨莶草10-15克。加入饮用水,加入的水量以能浸过药面2-4cm为宜,浸泡20-30min,然后用大火将其煮沸,再用文火煎熬;煎熬30_40min后停止,每剂药煎至250-350ml,滤去药渣,取汤剂温服即可。
[0009]其中:北芪,为豆科草本植物黄芪的根。性味:甘,微温。归经:归脾、肺经。功能:补中益气、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尿消肿。主治:治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或截瘫,下半身瘘废等症。
[0010]当归,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的干燥根。性味:甘、苦、辛、温。归经:入心、肝、脾经。功能:补血、活血、调经、润燥、滑肠。主治:月经不调,血虚或血瘀经闭,经痛崩漏,跌打损伤,痈疽肿痛,风湿痹痛,血虚便闭等症。
[0011]川芎,为伞形科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性味:辛,温。归经:归肝、胆、心包经。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0012]白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干燥根。性味:苦、酸、微寒。归经:入肝、脾、肺三经。功能:补血敛阴,平肝止痛。主治:头晕目眩,胸腹胁肋疼痛、四肢孪急、泻痢腹痛,虚汗不止,月经不调等症。
[0013]制附子,为毛茛科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性味:辛、热;有大毒。归经:归心、肾、脾经。功能:祛寒回阳、温肾助阳、除寒湿,炮制:咸附子经洗净、清水浸泡后,用姜汤浸渍蒸熟,再焙七成干,用武火急炒。
[0014]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经加工炮制而成。性味:甘微温。归经:入肝,胃经。功能:滋阴养血,温补肝肾。主治:肾阴不足,腰酸腿弱,耳鸣目眩,肝血不足,妇女崩漏,月经不调,阴虚咳嗽,消渴等症。
[0015]山萸肉,为山茱萸科小乔木植物山茱萸的成熟果肉。性味:酸,微温。归经:归肝、肾经。功能:补肾涩精、补益肝肾、敛汗固脱
怀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性味:苦、酸、平。归经:归肝、肾经。功能: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巴戟天,为茜草科多年生常绿草质藤本植物巴戟的干燥根。药理作用:温肾助阳,强筋骨,逐寒温。炮制:甘草水煮片刻,去掉木质心,切段晒干。性味:辛,微温。归经:入肾经。功能: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主治:阳瘘,宫冷不孕,风寒湿痹,腰膝酸痛。脚气等症。
[0016]肉苁蓉,为列当科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苁蓉的干燥肉质茎。炮制:加黄酒蒸透后,切片晒干。性味:甘、温。归经:入肾、大肠经。功能:益精血、补肾助阳、滑肠通便。主治:男子阳瘘,女子不孕,腰膝冷痛,血枯便秘等症。
[0017]桂枝,为樟科植物常绿乔木肉桂树的干燥嫩枝。炮制:切片或切咀生用。性味:辛、甘、温。归经:入心、肺、膀胱经。功能:助阳解表,温通经脉,温化水湿。主治:风寒感冒,风寒湿痹,经闭腹痛,痰饮蓄水,适用于感冒风寒之表虚自汗者。
[0018]石菖蒲,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性味:辛、苦、温。归经:入心、胃经。功能:通窍除痰,醒神健脑,去湿开胃。主治:神昏癫痫,健忘耳聋,脘痞满闷不饥,噤口下痢。
[0019]远志,为远志科植物细叶远志和西伯利亚远志、宽叶远志的干燥根皮或根。炮制: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