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口服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02161阅读:5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口服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口服药,属于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过敏性鼻炎即变应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其发生的必要条件有3个:特异性抗原即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物质;特应性个体即所谓个体差异、过敏体质;特异性抗原与特应型个体二者相遇。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主要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部分伴有嗅觉减退。过敏性鼻炎对身体的危害极大。它可引起头疼,头晕脑胀,失眠忘记,心烦意乱,轻易发脾气,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困乏淡漠,留意力不集中等。变应性鼻炎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还可导致许多疾病和劳动力丧失。
[0003]目前,过敏性鼻炎常见的治疗药物有:抗组胺药口服或鼻用第2代或新型Hl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色酮类药等。上述药物主要起到缓解鼻痒、喷嚏和流涕等症状的目的,并不能从根源上治疗过敏性鼻炎。同时由于不能根治,需要长期、反复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及一定的副作用。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口服药。该药物以纯中药组方,可以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
[000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口服药,其特征是,由下述重量的原料药制成??党参12-18g、黄芪12-18g、熟地黄8-12g、黄精10_15g、五味子5_8g、刺五加5-10g、山药8-12g、蛤蚁3-8g、百合3-8g、紫毙3_8g、桔梗3_8g、肉灰蓉10_15g、枸丰己子8-12g、山萸肉5-10g、茯苓5-10g、白术10-15g、陈皮5_10g、沙棘3_8g、白芍3_8g、佛手3-8g、山楂5-10g、甘草3-8g、当归5-15g、延胡索5_12g、牛膝3_10g、肉桂l_12g、附子
l-10g、荆芥l_18g、白芷l-10g、鹅不食草l_15g和苍耳子l-10g?
[0006]优选的,服用前期鼻塞、流涕等症状较重时的配比为:党参15g、黄芪15g、熟地黄10g、黄精12g、五味子6g、刺五加8g、山药10g、蛤蚁5g、百合5g、紫毙5g、桔梗5g、肉苁蓉12g、枸申己子10g、山萸肉8g、茯苳8g、白术12g、陈皮8g、沙棘5g、白苟8g、佛手5g、山楂8g、甘草5g、当归12g、延胡索10g、牛膝8g、肉桂10g、附子8g、荆芥15g、白芷10g、鹅不食草15g和苍耳子10g。
[0007]优选的,服用中期鼻塞、流涕等症状较轻时的配比为:党参15g、黄芪15g、熟地黄10g、黄精12g、五味子6g、刺五加8g、山药10g、蛤蚁5g、百合5g、紫毙5g、桔梗5g、肉苁蓉12g、枸申己子10g、山萸肉8g、茯苳8g、白术12g、陈皮8g、沙棘5g、白苟8g、佛手5g、山楂8g、甘草5g、当归10g、延胡索8g、牛膝6g、肉桂5g、附子3g、荆芥5g、白芷3g、鹅不食草3g和苍耳子3go
[0008]优选的,服用后期鼻塞、流涕等症状几乎没有时的配比为:党参15g、黄芪15g、熟地黄10g、黄精12g、五味子6g、刺五加8g、山药10g、蛤蚁5g、百合5g、紫毙5g、桔梗5g、肉灰蓉12g、枸申己子10g、山萸肉8g、茯苳8g、白术12g、陈皮8g、沙棘5g、白苟8g、佛手5g、山楂Sg、甘草5g、当归10g、延胡索8g、牛膝3g、肉桂2g、附子lg、荆芥lg、白芷lg、鹅不食草Ig和苍耳子lg。
[0009]配制及服用方法:水煎煮,每日一剂,分两次早晚服用。7天为I个疗程,一般1-4个疗程即可治愈。服用前期鼻塞严重时,可适当使用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的鼻用制剂,如呋麻滴鼻液等。
[0010]上述原料药还可以进一步加入制备不同剂型时所需的各种常规辅料,如赋形剂、矫味剂、粘合剂等以常规的中药制剂方法制备成任何一种常用口服制剂,如制成颗粒剂、丸剂、胶囊剂、片剂等。
[0011]各中药作用:
[0012]党参:甘,平。归脾、肺经。功能与主治: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用于脾肺气虚,食少倦怠,咳嗽虚喘,气血不足,面色萎黄,心悸气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0013]黄芪:甘,温。归肺、脾经。功能与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瘘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0014]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功能与主治: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0015]黄精:甘,平。归脾、肺、肾经。功能与主治: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用于脾胃气虚,体倦乏力,胃阴不足,口干食少,肺虚燥咳,劳嗽咳血,精血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内热消渴。
[0016]五味子:酸、甘,温。归肺、心、肾经。功能与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0017]刺五加:辛、微苦,温。归脾、肾、心经。功能与主治: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用于脾肾阳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梦。
[0018]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
[0019]蛤蚧:咸,平。归肺、肾经。功能与主治: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用于肺肾不足,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瘘,遗精。
[0020]百合:甘,寒。归心、肺经。功能与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燥咳,劳嗽咳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0021]紫菀:辛、苦,温。归肺经。功能与主治: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
[0022]桔梗:苦、辛,平。归肺经。功能与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
[0023]肉苁蓉:甘、咸,温。归肾、大肠经。功能与主治: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瘘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
[0024]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经;肾经;肺经。养肝、滋肾、润肺。用于肝肾亏虚;头晕目眩;目视不清;腰膝酸软;阳瘘遗精;虚劳咳嗽;消渴引饮。
[0025]山萸肉:酸、湿,微温。归肝、肾经。功能与主治: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用于眩晕耳呜,腰膝酸痛,阳瘘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0026]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0027]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0028]陈皮:苦、辛,温。归肺、脾经。功能与主治: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0029]沙棘:酸、湿,温。归脾、胃、肺、心经。功能与主治: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散瘀。用于脾虚食少,食积腹痛,咳嗽痰多,胸痹心痛,瘀血经闭,跌扑瘀肿。
[0030]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功能与主治: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0031]佛手:辛、苦、酸,温。归肝、脾、胃、肺经。功能与主治: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咳嗽痰多。
[0032]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功能与主治: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疝气疼痛,尚脂血症。
[0033]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t季气短,咳嗽痰多。
[0034]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功能与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肠燥便秘。
[0035]延胡索:辛、苦,温。归肝、脾经。功能与主治:活血,行气,止痛。用于胸胁、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0036]牛膝:苦、甘、酸,平。归肝、肾经。功能与主治: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用于经闭,痛经,腰膝酸痛,筋骨无力,淋证,水肿,头痛,眩晕,牙痛,日疮,吐血,衄血。
[0037]肉桂: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功能与主治: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用于阳瘘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
[0038]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功能与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瘘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0039]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功能与主治:解表散风,透瘆,消疮。用于感冒,头痛,麻瘆,风瘆,疮疡初起。
[0040]白芷:辛,温。归胃、大肠、肺经。功能与主治: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牙痛,带下,疮疡肿痛。
[0041]鹅不食草:味辛,性温。归肺经。功能与主治: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用于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渊流涕。
[0042]苍耳子: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功能与主治: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用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瘆瘙痒,湿痹拘挛。
[0043]《内经》认为:“肺开窍于鼻”,故鼻病似当责于肺。但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往往不拘泥于一个脏腑。中医认为鼻炎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再加上外感风寒,邪气侵袭鼻窍所致。此病缠绵难愈,一则是正虚而邪恋,二则是外邪久客。因此,五脏六腑功能失调为本,主要包括肺、脾、肾之虚损。脾属土,为肺之母;肾属水、金水互生。本发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