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59763阅读:5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的中药
[0001]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的中 药。
【背景技术】
[0002] 胸痹症,中医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与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性心脏病、心绞痛、心包炎等疾病引起的心前区疼痛,以及肺部疾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以胸痛为主症的疾病相类似。临床常见证型有心肺气虚型、心血瘀阻型、心气不足型、心肾 不交型等,心肺气虚型胸痹症,是指心肺两脏气虚所表现的胸痹心痛,心悸胸闷,咳喘气短, 动则尤甚,吐痰清稀,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弱或 结代等症状;心血瘀阻型胸痹症状主要有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 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加剧,舌质紫暗,有瘀斑, 苔薄。目前西医多以服用止痛药的方式治疗上述两种证型胸痹,治标不治本,并有显著的副 作用。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客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治疗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 型胸痹症的中药。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的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党参 12-18份,太子参12-18份,当归13-17份,远志10-15份,云苓13-17份,橘红12-18份 ,半夏9-15份,怀白术13-17份,天麻12-17份,杏仁8-12份,桃仁10-14份,丹参18-22 份,赤芍13-17份,丹皮13-16份,金瓜蒌14-16份,薤白13-17份,三七12-18份,川朴 12-18份,灵芝12-18份,射干10-15份,细辛13-17份,炙甘草10-14份,桂枝11-14 份。
[0005] 进一步,所述的治疗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的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组成:党参15份,太子参15份,当归15份,远志12份,云苓15份,橘红15份,半夏12份, 怀白术15份,天麻15份,杏仁10份,桃仁12份,丹参20份,赤芍15份,丹皮15份,金瓜蒌 15份,薤白15份,三七粉15份,川朴15份,灵芝15份,射干12份,细辛15份,炙甘草12 份,桂枝13份。
[0006] 进一步,所述半夏为姜半夏。
[0007] 本发明提供的治疗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的中药,采用的党参具有补中益 气、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太子参有补益脾肺、益气生津的功效,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 血,远志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的功效,云苓有益心脾,生津行水的功效,橘红有利气消痰 的功效,半夏有燥湿化痰的功效,怀白术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天麻有治疗头晕目眩、肢体 麻木的功效,杏仁有下气、镇咳平喘的功效,桃仁有活血祛瘀的功效,丹参有活血祛瘀、通经 止痛、清心除烦之功效,主要用于胸痹心痛,赤芍可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丹皮有活血散瘀的 功效,金瓜蒌有宽胸散结、清热化痰的功效,薤白用于胸痹心痛、通血散结,三七用于散瘀止 血,消肿定痛,川朴用于化湿,温中益气,灵芝可补气安神,射干用于清热解毒、消痰利咽,桂 枝用于发汗解肌、助阳化气,细辛用于行水利气,祛风散寒,灸甘草可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本发明将以上原料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薤白、金瓜蒌宽胸解痛,以丹参、当归、桃仁、赤苟、丹 皮活血祛瘀,以党参、太子参、云苓、灵芝、怀白术补气安神、益心脾,以川朴、橘红、半夏祛湿 化痰,配以射干清热解毒、灸甘草益气滋阴,各成分之间相互协调作用,益气活血,补益健 脾,祛瘀化湿,对心肺气虚型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有较好的疗效,经临床试验证明,有效率 达9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0008]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的治疗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的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党参12-18份,太子参12-18份,当归13-17份,远志10-15份,云苓13-17份,橘红 12-18份,半夏9-15份,怀白术13-17份,天麻12-17份,杏仁8-12份,桃仁10-14份, 丹参18-22份,赤芍13-17份,丹皮13-16份,金瓜蒌14-16份,薤白13-17份,三七12-18 份,川朴12-18份,灵芝12-18份,射干10-15份,细辛13-17份,炙甘草10-14份,桂 枝11-14份。其中半夏优选为姜半夏。
[0009] 本发明中药可按常规方法制备成冲剂或丸剂或其它剂型。
[0010] 实施例2 本发明提供的治疗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的中药,由以下重量g的原料组成: 党参15g,太子参15g,当归15g,远志12g,云苳15g,橘红15g,半夏12g,怀白术15g,天麻 15g,杏仁10g,桃仁12g,丹参20g,赤苟15g,丹皮15 g,金瓜蒌15g,薤白15g,三七粉15g, 川朴15g,灵芝15g,射干12g,细辛15g,炙甘草12g,桂枝13g。
[0011] 将上述重量的中药原料混合后,第一次加10倍水,煎煮2h,第二次加入8倍水,煎 煮lh,合并两次煎煮液,过滤浓缩lOOOmL,即得。
[0012] 实施例3-40见表1-4,其他同实施例1。
[0013] 表1本发明中药实施例3-12原料配方表



下面通过有关数据对通过实施例2获得的药物药效进行分析: 选择中医确诊为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的患者200例,男女各半,50岁以上患 者180人,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本发明实施例2获得的药物200mL,每15天为一个疗程,月艮 用1-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病人完全治愈后停止服药)。
[00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诊断标准中所称的症状完全消失,并能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劳动。
[0015] 有效:诊断标准中所称的症状有改善和明显改善,需继续治疗。
[0016] 无效:诊断标准中所称的症状无改善,需选择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0017] 疗效情况见表5。
[0018] 表5本发明药物的疗效统计表
以上患者,服药期间,无任何不良反应,从上表可以看出,一个疗程后,患者治愈率已达 70%,两个疗程后治愈率高达91%,总有效率高达97%,无效率只有3%,表明本发明药物疗效 较好,用药安全。 下面举出几个典型病例进一步证明本发明的效果: 1、张某,65岁,女,半年前时常感觉心前区刺痛,并伴有心悸胸闷,神疲乏力,声低懒言, 舌淡紫,脉沉弱等症状,在我处被诊断为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服用本发明实施例 2的药物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缓解,后又服用一个疗程,症状基本消失。
[0019] 2、陈某,60岁,女,两个月前时常感觉心悸胸闷,并伴有神倦乏力,舌暗红,脉微细 等症状,在我处被诊断为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服用本发明实施例2的药物1个疗 程后,症状全消,疫愈。
[0020] 3、孙某,72岁,男,一个月前时常感觉心前区闷痛,并伴有气短乏力,自汗声怯,唇 舌紫暗,脉涩等症状,在我处被诊断为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服用本发明实施例2 的药物1个疗程后,症状全消,疫愈。
[0021] 4、范某,55岁,男,一个月前时常感觉胸痛胸闷,并伴有面色紫暗,头晕神疲,吐痰 清稀,脉弱而有结代,在我处被诊断为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服用本发明实施例5 的药物1个疗程后,症状全消,疫愈。
[0022] 5、田某,80岁,男,一个月前时常感觉左胸绞痛,并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面黯 等症状,在我处被诊断为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0的药物2个 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
[0023] 6、赵某,50岁,女,三个月前时常感觉左胸部闷痛,并伴有咳喘气短,唇舌淡紫,神 倦乏力,脉弱等症状,在我处被诊断为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服用本发明实施例20 的药物1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
[0024] 7、庞某,48岁,男,两个月前时常感觉心悸胸闷,并伴有神疲乏力,四肢厥冷,舌暗 红,脉微细等症状,在我处被诊断为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服用本发明实施例3的 药物1个疗程后,症状全消。
【主权项】
1. 一种治疗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 成:党参12-18份,太子参12-18份,当归13-17份,远志10-15份,云苓13-17份,橘红 12-18份,半夏9-15份,怀白术13-17份,天麻12-17份,杏仁8-12份,桃仁10-14份 ,丹参18-22份,赤芍13-17份,丹皮13-16份,金瓜蒌14-16份,薤白13-17份,三七12-18 份,川朴12-18份,灵芝12-18份,射干10-15份,细辛13-17份,炙甘草10-14份,桂枝 11-14 份。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 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党参15份,太子参15份,当归15份,远志12份,云苓15份,橘红15份, 半夏12份,怀白术15份,天麻15份,杏仁10份,桃仁12份,丹参20份,赤芍15份,丹皮15 份,金瓜蒌15份,薤白15份,三七粉15份,川朴15份,灵芝15份,射干12份,细辛15份, 炙甘草12份,桂枝13份。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 述半夏为姜半夏。
【专利摘要】一种治疗心肺气虚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的中药,由以下原料组成:党参、太子参、当归、远志、云苓、橘红、半夏、怀白术、天麻、杏仁、桃仁、丹参、赤芍、丹皮、金瓜蒌、薤白、三七、川朴、灵芝、射干?、细辛、炙甘草、桂枝。本发明将以上原料有机结合在一起,各成分之间相互协调作用,益气活血,补益健脾,祛瘀化湿,对心肺气虚型兼心血瘀阻型胸痹症有较好的疗效,经临床试验证明,有效率达90%以上。
【IPC分类】A61K36/8988, A61P9/10
【公开号】CN105079505
【申请号】CN201510175897
【发明人】王秀霞, 刘恩娜, 王德飞, 李富英, 刘方
【申请人】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公开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