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泡浴体膜泡脚排毒祛病养颜延年益寿中药外用组合物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513237阅读:来源:国知局
外或内外兼治时要根据病情存在以内治或外治为主的问题。上述文字说明内治外治是中医的两大法门,其应用范围有严格的控制,都不是百病皆治,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可结合使用。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人体的生理结构与自然环境的一般变化是能相适应的,但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使机体推动了协调平衡而致病,局部受邪可影响全身,也可以由外观局部致病患者素养禀赋的不同,罹患病因各异,感邪程度的深浅从而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形成不同的病症群。中医外科疾病发生必先受于内,然后发于外,故多属局部及体表为患,实与整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外科医理》论为外科疾病,有诸中,然后形诸外,治以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奇其末,说明中医外治法遵循治病固本的原则。临床上以局部所表现的症状为依据,如果忽视了整体观念,舍本求主是不可取的短期疗效。因而了解认识治病因素与皮肤肌腠、筋骨、经络、气血、脏腑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发生与发展从而审证求本,正本清源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节。归纳中医对病因的论述,大致可概括为六淫侵袭,感染外邪,饮食不节,疲劳损伤,七情郁结各种伤害等向种致病因素。六淫侵袭: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随着时令气候变化的,六气太过或者不及都能侵害人体而发生疾病,这种因气候变化而致病的则称为六淫侵袭,是外感产品的重要病因,导致六淫外感的原因有二: 一为体虚卫表不因,自然气候的变化人在气交之中体强的不能为害,体弱的则留而成病,正气御邪之力不足而致病,所见外症多与季节性有关,两者都属六淫个侵,不得散发,袭于肌腠肌肉而成外疡,而前者由于正虚,后者则因邪盛,应于区别。六淫外感之症状,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如春天多风,夏则为暑,长夏多湿,秋则为燥,冬则多寒。但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化不定,人的素禀不同,在临床上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两种以上的病邪同受病,如风热、寒湿等,同时地理环境亦可使外症的发生有所差异,如《湿热赘言》所云,西北风高土燥风寒为病居多,东南地皮水湿,湿热之伤人独甚,外科亦然,北地多风寒,寒世凝于经脉筋骨者多,南方多湿热,湿热蕴于肌腠的多见,这是地区上的差别,确诊应该具体分析,分别对待。人体五脏是由许多毛细血管网络组成,且人体血液成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微循环供给五脏血液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而血液成分长期不正常的影响,是导致五脏发病的直接原因。人体血液中的血脂、杂质、废物及细菌靠药物化学反应通过大小便无法完成排泄的,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小便量多排泄杂质总和的70%,而30%残留在人体血液中日积月累必成大串,因此人体皮肤毛孔,汗腺自有功能,能把人体血液中杂质废物通过毛孔,汗腺排出体外,用邪有出路来实现从根本上净化血液成份正常,起到了很大作用,提高血液的质量,使人体恢复到正常,这不但对五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且与皮肤毛孔汗腺息息相关,毛孔汗腺畅通是实现血液成人正常的基本保证。微循环就是人体皮毛细血管网络的最小毛细血管,血液血流速度微循环毛细血管端末,就是毛孔与汗腺在体外的表现,药物分子或成份从毛孔吸收,直接进入皮下毛细血管网络疏通微循环,由人体皮下血管网络的储血量占全身总量的五分之一,汇入总血管中周身循环,经络传递,快速流动,疏通微循环障碍,实现体循环畅通心脏压力负担减轻,对于保护心脏机体正常工作有帮助作用。
[0004]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一边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可以通过细胞膜进行这种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可以通过细胞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才能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和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由于血红蛋白呈红色,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细动脉、毛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流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在临床上常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血液微循环,血液微循环是人们研究较多,认识较为清楚的领域。微循环和一般循环比较,具有5个特点,认识了这些特点才能初步了解微循环。(1)微循环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织成分。微血管毛细淋马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成分。(2)微循环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征。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脾脏其小体和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3)微循环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络支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4)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代谢的一些特征。(5)微循环既受全身性神经,体液的调节,又主要受局部的调节。总之,微循环不同于一般循环的特点,具有“二重性”,既有属形,形态,功能,代谢,调节方面,既具有一般循环系统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殊性。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气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都依靠血液运输才能到达全身各组织。同时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也依赖血液运输到肺、肾等处排泄,从而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进行。血液的运输主要是靠红细胞来完成的。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血液这一运输工能,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参与体液调节,激素分泌直接进入血液,依靠血液输送到达相应的肺器管,使其发挥一定的生理作用,可见,血液是体液性调节的联系媒介。此外,如酶、维生素等特质也是依靠血液传递才能发挥对代谢的调节作用的。保持内环境稳态,由于血液不断循环与其与各部分体液之间广泛沟通,故对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度平衡以及体温的恒定等都起决定性的作用,防御功能机体具有防御或消除伤害刺激的能力,涉及多方面,血液体现其中免疫和止血等功能。例如,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吞噬并分解外来的微生物和体内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有的则为免疫细胞,血浆中的抗体如抗毒素、溶菌素等均能防御或消灭入侵机体的细菌和毒素,上述防御功能也即指血液的免疫防御功能,主要靠白细胞实现。此外,血液凝固对血管损伤起防御作用。血液循环是心脏节律性的搏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循环往复地流动。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是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室射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循环汇合静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正常儿童的血液循环速为每20分钟循环一周,当儿童血液循环正常时,很少患感冒等常见病,必然茁壮成长,否则,就是生活再好,整天服药来实现健康,也只能是拔苗助长而已。正常青年人(18-30岁)的循环血液流速为每25分钟循环一周,因此周身供血正常,细胞供氧充足,活力增强,精力充足,很少出现问题。随着年龄增大(30-50岁),由于生活原因,工作紧张,使吸收与排泄出现异常的结果,体循环30-35分钟循环周身(患病者50-65分钟周身)影响健康危及生命,时刻出现(堵死)局面。(60-70)岁的人由于树老皮干,体内杂质多,出现来年动脉硬化,加上血液成分低等因素,造成体内血液循环为50至60分钟循环一周,由于时间长,药效在长久运输途中变坏,成为不可使用的有害垃圾。这就是一些人讲的,同样的药给小孩用后立竿见影,却给老人用后无效的结果。几百年前,人们生活在既没有化学危害,也没有空气环境污染的时代,生活清贫、简单、少油、少肉、少脂肪,因此,胖人只占1%,这个时代,李时珍根据当时人的体质和需要,编写了巨著(本草纲目)成为古代主导人们健康的中心理论,过去中草药,全是手工泡制,多年生长的野生草植物占90%,且无人造化学成分,药物的有效成分可占90%以上,当然必有效果。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小麦由于大量使用化肥,从原亩产100斤提高到1000斤,原养一年才能出栏的猪、牛、羊、鸡等,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增长剂四个月就出栏了,且体重增加了几倍,再说蔬菜全部靠化肥生长,供人们饮食,有毒成分增大,所以说许多化学有害成分早已随人的饮食、饮水、空气进入人体内,使现代人成了一个化学毒品库,成了名副其实的“原子弹”化学反应堆。化学成人进入人体内70%经过胃肠五脏,由大小便排出体外,而30%进入血液中变成为化学有害残留,蓄积体内无法排泄。然而,现代中医却按古代理论辩证施治,以补为主,参当先,原按照古代人缺吃少穿的情况,多吃肥肉者补身体,不料现代人恰恰相反。泡浴、体膜疗法使其毛孔径扩张到最大值,同时,同时毛孔的吸收量和汗腺的排泄量同样增长十倍以上,药物分子在水温、水压、氧时间等功能的相互作用下,快速从扩张的毛孔直接吸收,进入皮下毛细血管网络及微循环血液中,周身循环,经络传递,疏通微循环,直达病灶,活血化淤、溶解、溶化血液中的血脂、毒素、垃圾,再通过人体排汗的方式排出体外,使大小便无法排泻积累在体内血液中的药物残留及甘油三脂、毒素等由汗腺排汗方式自然而然的排出体外。净化血液,实现血液成分正常,是邪有出格和逼邪外出的得力办法,更是古代中医“血液同源”的继承,发展及临床应用的真实体现和实际应用。泡浴、体膜疗法从疏通微循环开始,实现人体循环畅通,恢复脏循环功能正常,力口快血流速度,达到气血两通百病不生,循环通百病减轻,代谢正常体内无残留,通则愈是泡浴、体膜疗法的根本所在。药物的吸收和排泄与众不同。利用人体表面积1.6-2.2平方米,有毛孔、汗腺200多万个是人体第二大吸收和排泻器官,吸收和排泻量之大,是其他方式的3-5倍。药物分子在水湿、水压、水增氧、时间等作用下,从扩张的毛孔被吸收,直接进入皮下毛细血管网络及微循环血液中,经过周身循环,经络传递,直达病灶,活血化瘀,溶解溶化血月旨、垃圾、毒素、废物,再通过人体排汗方式排出体外,净化血液,实现血液成分正常,汗液排泻废物血脂等,自动由汗腺排出,使邪有出路和和逼邪外出的一种得力办法,更是古代中医“血汗同源”的真实体现和实际应
当前第2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