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75944阅读:18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治疗面瘫的中药,尤其是一种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中药。
【背景技术】
[0002]中医学认为,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营卫失和,气血运行不畅,若遇风寒或风热等外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经气阻滞,致面部经络失去濡养,面部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面瘫可因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缺血、水肿,使而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致病,亦有因病毒感染引起非化脓性炎症所致。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病率(20/10万?42.5/10万),虽大多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遗留有神经功能的障碍,影响其生存质量。因此,如何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及减少后遗症是业内学者关注的焦点。西药治疗中指南主张早期口服类固醇激素,很可能有效改善面肌功能(B级),推荐早期阿昔洛韦与泼尼松联合用药,可能有效改善面肌功能(C级),但因其对于合并糖尿病、严重高血压及溃疡病等的面瘫患者具有使用局限性。中医针灸疗法治疗面瘫已久且疗效显著,现在已经得到医学界广泛的认可,是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针刺治疗的针感和疼痛使许多患者(尤其是儿童、老人)晕针、恐针、惧针,望而生畏。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祛风散寒、益气通络功效的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中药,以供穴位贴服使用。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中药,它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白附子10-15份、全虫6-9份、僵蚕6-8份、天麻8-10份、白芷
8-10份、白芥子2-3份、桂枝10-15份、细辛2-3份、黄芪15_20份。
[0005]优选,它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白附子15份、全虫6份、僵蚕8份、天麻8份、白芷10份、白芥子3份、桂枝15份、细辛2份、黄芪15份。
[0006]所述中药是按常规方法经烘干、粉碎制得的贴剂。尤其是穴位外敷贴剂。
[000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中药,有祛风散寒、益气通络的功效,采用多种中药辨证后优化组方,在临床治疗中能有效地治疗病侧眼睑闭合不全,流泪,口角歪斜,流涎,不能皱眉、蹙额、鼓腮、示齿等,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等症状。并具有起效快、费用少、易操作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0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09]本发明的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中药,它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白附子10-15份、全虫6-9份、僵蚕6-8份、天麻8-10份、白芷8-10份、白芥子2-3份、桂枝10-15份、细辛2-3份、黄芪15-20份。
[0010]优选后,它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白附子15份、全虫6份、僵蚕8份、天麻8份、白芷10份、白芥子3份、桂枝15份、细辛2份、黄芪15份。
[0011]所述中药是按常规方法经烘干、粉碎制得的贴剂。尤其是穴位外敷贴剂。
[0012]主治功用:祛风散寒、益气通络
[0013]治疗疾病:风寒型面瘫
[0014]黄芪补气固表;桂枝散寒温经;白附子祛风,定惊,止痛;全虫与僵蚕熄风止痉通络;天麻祛风止痛;白芷祛风止痛;细辛与白芥子能祛风散寒,通络止痛,并兼有温热透皮的功效;以上诸药合用,补气温经,祛风止痛,兼顾扶正与祛邪,共奏祛风散寒、益气通络之效。
[0015]根据本发明的配比,可以制成外敷贴剂,采用的是常规工艺如下(所述百分比均为质量比):
[0016]诸药按比例同取,将药品烘干粉碎成细粉(80目过筛)兑入高分子材料(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葡萄糖酸内酯),加入3%透皮剂(氮酮)和10%-20%甘油,制成穴位外敷剂。贴剂外形规格:贴敷材料正方形,取边长3.0cm;内置药饼直径1.5cm、厚0.lcm0
[0017]配方1
[0018]白附子15份、全虫6份、僵蚕8份、天麻8份、白芷10份、白芥子3份、桂枝15份、细辛2份、黄芪15份。
[0019]配方2
[0020]白附子10份、全虫6份、僵蚕6份、天麻8份、白芷8份、白芥子2份、桂枝10份、细辛2份、黄芪15份。
[0021]配方3
[0022]白附子15份、全虫9份、僵蚕8份、天麻10份、白芷10份、白芥子3份、桂枝15份、细辛3份、黄芪-20份。
[0023]下面是通过本发明治疗风寒型面瘫的外敷贴剂的临床观察试验,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药物的效果(采用配方1)。
[0024]1.一般资料:本组风寒型面瘫的患者,均源于门诊病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
16-80岁,平均年龄42.34±5.37岁,平均病程3.75± 1.22天。
[0025]2.诊断标准:
[0026]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范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2 ](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确立Bel 1麻痹诊断标准。
[0027]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范教材《针灸学》[1]确立面瘫病诊断标准及辩证分型标准。
[0028]3.治疗方法:取患者患侧翳风、下关、颊车、太阳、阳白、迎香等穴,穴位常规消毒后,对准穴位中心点贴敷药贴,每穴一贴,每贴保留时间6-8小时,后取下并用清水清洁局部皮肤,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好转,坚持治疗4个疗程效佳。
[0029]4.疗效评定标准:
[0030]量表评价标准,参考《周围性面瘫的评价和疗效标准》如下:
[0031 ] (1)疫愈:House-Brackmann量表测试总体评分和局部评分I级;
[0032]FDI量表:躯体功能评分2 20分,社会功能评分< 10分;
[0033]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为100分。
[0034](2)显效:House-Brackmann量表测试总体评分和局部评分Π级;
[0035]FDI量表:躯体功能评分1 15分,社会功能评分< 15分;
[0036]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之75分且<100分。
[0037](3)有效:House-Brackmann量表测试总体评分和局部评分ΙΠ级;
[0038]FDI量表:躯体功能评分2 10分,社会功能评分< 20分;
[0039]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50分且<75分。
[0040](4)无效:House-Brackmann量表测试总体评分和局部评分IV级及以下;
[0041 ] FDI量表:躯体功能评分< 10分,社会功能评分> 20分;
[0042]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50分。
[0043]典型病例:
[0044]病例1
[0045]郭XX,女,58岁,天津人,会计。2014年春天因感受风寒后出现左侧额纹消失,不能抬眉、蹙眉,左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佐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嘴被牵向病灶对侦I不能完成吹口哨动作,鼓腮时佐侧嘴角漏气。吃饭咀嚼时常咬伤颊黏膜,食物滞留于齿颊之间需要用手辅助完成进食。发病2天后就诊,用本发明中药组方贴剂外敷每日1次,贴敷于患侧翳风、下关、颊车、太阳、阳白等穴位,每穴1贴,贴敷7天后患者口歪症状及进食完成情况明显好转,但眼睑闭合改善不明显。继前穴位贴敷治疗,共贴敷35天而愈。
[0046]病例2
[0047]张X,男,32岁,河北省人,货车司机。2014年春因开车长途运输开车窗受凉后出现左侧口角歪斜,流口水,吃饭残渣滞留左侧颊部,左侧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伴有左侧耳后轻微胀疼不适,未见局部疱疹。发病即来就诊,予患侧翳风、颊车、下关、太阳、阳白等穴贴敷本发明中药贴剂治疗,每穴1贴,每日1次,治疗5天后患者病情好转,治疗21天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后因工作出差未在继续治疗。1月后随访已痊愈。
[0048]以上所述的病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不能仅以本实施例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即凡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同等变化或修饰,仍落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白附子10-15份、全虫6-9份、僵蚕6-8份、天麻8-10份、白芷8_10份、白芥子2_3份、桂枝10_15份、细辛2-3份、黄芪15-20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白附子15份、全虫6份、僵蚕8份、天麻8份、白芷10份、白芥子3份、桂枝15份、细辛2份、黄芪15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是按常规方法经烘干、粉碎制得的贴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剂为穴位外敷贴剂。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中药,它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白附子10-15份、全虫6-9份、僵蚕6-8份、天麻8-10份、白芷8-10份、白芥子2-3份、桂枝10-15份、细辛2-3份、黄芪15-20份。它采用中药制剂的常规方法,在药物活性粉末中加入辅料,制备成常规中药外敷贴剂,本发明药物具有祛风散寒、益气通络的功效,主治风寒型面瘫,且具有价廉、效捷、易操作的优点。
【IPC分类】A61K35/64, A61K9/70, A61P25/02, A61K35/646, A61K47/36, A61K36/8988
【公开号】CN105434902
【申请号】CN201511024336
【发明人】郭家奎, 林翠茹, 于金栋, 郭姝丽, 王东平, 王秀娟, 孙熙罡
【申请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公开日】2016年3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