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676105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现代医学认为,浮肿是机体细胞外液中水分积聚所致的局部或全身肿胀,当体内增加太多水分排不出去时,就是浮肿。浮肿与身体很多器官的病变有关,引起浮肿的病因很多,复杂多变,引起浮肿的原因主要包括:肾脏病、心脏病、低蛋白血症、肝肝硬化、甲状腺机能低下或药的副作用引起,或者蛋白质不足引起的营养失调或更年期障碍的荷尔蒙异常等,也会造成浮肿。
[0003]目前,西医治疗浮肿主要采用饮食调理或服用利尿药物,往往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能够高效治疗浮肿,五副作用。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和一些其他的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种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一、原料干燥、粉碎,得到原料粉末;其中,所述原料主要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黄芩8-12、苦参8-12、车前子10-15、地肤子8-12、升麻8-10、葛根8-10、苏子5-8、杏仁4-6、焦白术12-18、黄芪12-18、党参10-15、通草8-12、木通4-6、马鞭草12-18、榆皮8-12、砂仁8-12、桑白皮8-12以及冬葵子4-6;
[0008]步骤二、将原料粉末与10-15倍体积的60-80%乙醇混合萃取,具体的萃取方法为:将原料粉末与乙醇溶液的混合物加热至30-45°C,然后保持该温度进行超声震荡10-18分钟,使细胞破碎,细胞内容物溶出,继续静置30-40分钟后,离心分离得到上清液,即得萃取液;
[0009]步骤三、萃取液浓缩,得到稠膏;
[0010]步骤四、将所得稠膏用混合油稀释3-5倍;其中,所述混合油由黑芝麻油、琉璃苣油及牡丹籽油等体积混合而成。
[0011]优选的是,所述的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中,步骤二中,将原料粉末与12倍体积的75%乙醇混合萃取。
[0012]优选的是,所述的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中,步骤三中浓缩方法为:将萃取液进行40-45°C旋蒸至乙醇完全蒸发,得到稠膏。
[0013]优选的是,所述的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中,将所得稠膏与营养液混合后,在冰水中超声震荡5-10分钟使稠膏分散,得到提取液。
[0014]优选的是,所述的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中,所述原料主要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黄芩9、苦参9、车前子12、地肤子9、升麻9、葛根9、苏子6、杏仁5、焦白术15、黄芪15、党参12、通草9、木通5、马鞭草13、榆皮9、砂仁9、桑白皮9以及冬葵子5。
[0015]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利用中医五行及辨证理论,认为浮肿初期多因湿热壅滞中焦,阻凝运化而生,久则脾气虚损,运化减弱,油膜不利,决渎不行,泛流周身而成浮肿。本发明采用黄芩清热燥湿;苦参,清热利湿、利尿;车前子,清热、利水;地肤子,清热利水、解毒;升麻、葛根,清熟解毒、升清降浊;苏子、杏仁,升清降浊;焦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黄芪、党参,宜气升阳、利尿;通草,清湿利水、解毒;木通,利大小便,除诸经湿热;马鞭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榆皮,消水肿、利小便;砂仁,芳香化湿、健脾胃;桑白皮,通调水道而利水;冬葵子,利小便、消水气。本发明通过多种中药材科学配伍,清热利湿、升清降浊、补脾消水,有效消除浮肿,并将所述中药组合物经过乙醇浸提,得到浓缩了中药组合物中药物有效成分的稠膏,将使用混合油与稠膏混合调配,混合油中的牡丹籽油中VA、VE、尼克酸、胡萝卜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能够改善表皮细胞循环功能,促进毛细血管的微循环,改善新陈代谢,起到消肿的作用,并且所述药膏经皮肤直接吸收,使用方便,见效快。
[0016]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参阅本说明书后能够据以实施。
[0018]一种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9]步骤一、原料干燥、粉碎,得到原料粉末;其中,所述原料主要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黄芩8-12、苦参8-12、车前子10-15、地肤子8-12、升麻8-10、葛根8-10、苏子5-8、杏仁4-
6、焦白术12-18、黄芪12-18、党参10-15、通草8-12、木通4-6、马鞭草12-18、榆皮8-12、砂仁8-12、桑白皮8-12以及冬葵子4-6;
[0020]步骤二、将原料粉末与10-15倍体积的60-80%乙醇混合萃取,具体的萃取方法为:将原料粉末与乙醇溶液的混合物加热至30-45°C,然后保持该温度进行超声震荡10-18分钟,使细胞破碎,细胞内容物溶出,继续静置30-40分钟后,离心分离得到上清液,即得萃取液;
[0021]步骤三、萃取液浓缩,得到稠膏;
[0022]步骤四、将所得稠膏用混合油稀释3-5倍;其中,所述混合油由黑芝麻油、琉璃苣油及牡丹籽油等体积混合而成。所述的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中,将所得稠膏与混合油混合后,在冰水中超声震荡5-10分钟使稠膏分散,得到提取液。在冰水中进行超声震荡能够保持低温状态,避免有效成分受到破坏。
[0023]本发明利用中医五行及辨证理论,认为浮肿初期多因湿热壅滞中焦,阻凝运化而生,久则脾气虚损,运化减弱,油膜不利,决渎不行,泛流周身而成浮肿,以清热利湿、升清降浊、补脾消水为治疗原则,得到能够有效治疗浮肿的中药组合物,并将所述中药组合物经过乙醇浸提,得到浓缩了中药组合物中药物有效成分的稠膏,使用混合油与稠膏混合调配,混合油中的牡丹籽油中VA、VE、尼克酸、胡萝卜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能够改善表皮细胞循环功能,促进毛细血管的微循环,改善新陈代谢,起到消肿的作用,并且所述药膏经皮肤直接吸收,使用方便,见效快。
[0024]具体药理为:
[0025]黄芩,清热燥湿;
[0026]苦参,清热利湿、利尿;
[0027]车前子,清热、利水;
[0028]地肤子,清热利水、解毒;
[0029 ]升麻、葛根,清热解毒、升清降浊;
[0030]苏子、杏仁,升清降浊;
[0031]焦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0032]黄芪、党参,宜气升阳、利尿;
[0033]通草,清湿利水、解毒;
[0034]木通,利大小便,除诸经湿热;
[0035]马鞭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0036]榆皮,消水肿、利小便;
[0037]砂仁,芳香化湿、健脾胃;
[0038]桑白皮,通调水道而利水;
[0039]冬葵子,利小便、消水气。
[0040]本发明通过以上多种中药的合理配伍,清热利湿、升清降浊、补脾消水,使浮肿得以疫愈。
[0041]所述的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中,步骤二中,将原料粉末与12倍体积的75%乙醇混合萃取。
[0042]所述的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中,步骤三中浓缩方法为:将萃取液进行40-45°C旋蒸至乙醇完全蒸发,得到稠膏。选择低温旋蒸,并适当延长旋蒸的时间,也是为了能够最大地保留萃取液中有效物质的生物活性,避免其高温受到破坏。
[0043]所述的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中,将所得稠膏与营养液混合后,在冰水中超声震荡5-10分钟使稠膏分散,得到提取液。
[0044]所述的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中,所述原料主要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黄芩9、苦参9、车前子12、地肤子9、升麻9、葛根9、苏子6、杏仁5、焦白术15、黄芪15、党参12、通草9、木通5、马鞭草13、榆皮9、砂仁9、桑白皮9以及冬葵子5。
[004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间接或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原料干燥、粉碎,得到原料粉末;其中,所述原料主要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黄芩8-12、苦参8-12、车前子10-15、地肤子8-12、升麻8-10、葛根8-10、苏子5-8、杏仁4-6、焦白术12-18、黄芪12-18、党参10-15、通草8-12、木通4-6、马鞭草12-18、榆皮8-12、砂仁8-12、桑白皮8-12以及冬葵子4-6; 步骤二、将原料粉末与10-15倍体积的60-80 %乙醇混合萃取,具体的萃取方法为:将原料粉末与乙醇溶液的混合物加热至30-45°C,然后保持该温度进行超声震荡10-18分钟,使细胞破碎,细胞内容物溶出,继续静置30-40分钟后,离心分离得到上清液,即得萃取液; 步骤三、萃取液浓缩,得到稠膏; 步骤四、将所得稠膏用混合油稀释3-5倍;其中,所述混合油由黑芝麻油、琉璃苣油及牡丹籽油等体积混合而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将原料粉末与12倍体积的75 %乙醇混合萃取。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浓缩方法为:将萃取液进行40-45°C旋蒸至乙醇完全蒸发,得到稠膏。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得稠膏与营养液混合后,在冰水中超声震荡5-10分钟使稠膏分散,得到提取液。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主要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黄苳9、苦参9、车前子12、地肤子9、升麻9、葛根9、苏子6、杏仁5、焦白术15、黄芪15、党参12、通草9、木通5、马鞭草13、榆皮9、砂仁9、桑白皮9以及冬葵子5。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浮肿的药膏的制备方法,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黄芩8-12、苦参8-12、车前子10-15、地肤子8-12、升麻8-10、葛根8-10、苏子5-8、杏仁4-6、焦白术12-18、黄芪12-18、党参10-15、通草8-12、木通4-6、马鞭草12-18、榆皮8-12、砂仁8-12、桑白皮8-12以及冬葵子4-6。
【IPC分类】A61K36/9064, A61P7/10, A61K9/06
【公开号】CN105435066
【申请号】CN201510966777
【发明人】任海霞
【申请人】河北工程大学
【公开日】2016年3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