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祛痘美容药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59229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祛痘美容药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金银花,枸杞药物或保健中的应用,属于天然药物或保健品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祛痘是力图运用医学技术或方法消除青春痘地过程;痘是痤疮的俗称,又叫“青春痘”、“暗疮”或“粉刺”,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皮肤病。青春期时,体内的荷尔蒙会刺激毛发生长,促进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毛发和皮脂腺因此堆积许多物质,使油脂和细菌附着,引发皮肤红肿的反应。由于这种症状常见于青年男女,所以才称它为“青春痘”
青春痘、粉刺、暗疮在医学上统称为痤疮。
[0003]是常见的一种皮脂腺慢性病,其成因是青春期时,体内的荷尔蒙会刺激毛发生长,皮脂腺分泌旺盛,导致毛孔堵塞形成一个粉刺的核心——微粉刺。微粉刺是看不见的,一个微粉刺从形成到长出皮肤表面需要7到9个月的生长期。微粉刺堵塞毛孔诱发炎症,是丘疹、脓包、结节和囊肿的始发根源。传统治疗只是清除表面的粉刺,而微粉刺停一段时间又长出来,于是形成了痤疮反复发作的局面。
[0004]原因
暗疮在医学上叫痤疮,又叫叫青春痘、粉刺、面疱等,是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的炎症。暗疮多发于青春期(16?30岁左右),青春期过后大多自愈,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夏季多于冬季。好发部位为面部、上胸背部皮脂腺丰富的皮肤。暗疮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如下因素导致了暗疮的形成:
1、体内雄性激素分泌过多,皮脂腺肥大,皮脂分泌过多排泄不畅,堆积在毛囊内形成脂栓。久之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毛囊皮脂腺周围炎性反应,形成丘疹或脓疱,即暗疮。
[0005]2、本病与遗传有关,一般有家族史。
[0006]3、内分泌障碍、消化不良、神经系统障碍。摄取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和辛辣食物均为其发病诱因。
[0007]4、有其他疾病,导致体内毒素无法排出而引发痘痘,最常见的就是便秘。
[0008]5、未及时或不当的肌肤清洁护理。例如,过度清洁肌肤导致肌肤失去天然皮脂膜的弱酸性保护而导致感染细菌而长痘,未定期去角质导致角质层堆积过厚、堵塞毛孔而导致细菌感染。
[0009]一般来说,外因导致的青春痘比较容易根治,只要注意正确地清洁护理肌肤、对症下药搭配使用含有抗痘杀菌成分的护肤品一般都可以痊愈。在内因中,由于雄性激素分泌旺盛导致皮脂分泌过多引发的痘痘,例如处于青春期、女性经期前后,就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请医问药,通过适当护理肌肤,使用含调理油脂成分的护肤品,是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和治疗病情的。如果肌肤清洁护理都做对了,也不是油脂分泌旺盛的原因,可是痘痘仍然反复发作,就要考虑身体是否有疾病。此时,你就应该去找医生看看病了。
[0010]痘痘是日常常见的现象,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其治疗的方法就是吃药。上述病症经过西药治疗后有明显副的作用,但是中药治疗,疗程很缓慢,也是很难根治的。所以目前研制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又小的冲剂是非常迫切的。

【发明内容】

[0011]本发明旨在把一些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的中药材料提炼成冲泡配方,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痘痘,清热去火,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金银花23%到32%,野菊22%到25%,鱼腥草10%到15%,枸杞15%到20%组成,其特征在将上述中草药按上述比例混合,晒干,磨成颗粒,其食用方法为一次5g,一日三到四次。
[0012]金银花全身都可入药,是国务院确定的名贵中药材之一。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保肝利胆的功能。
鱼腥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的作用。
本发明能有效的治疗痘痘,价格低廉而且是纯天然的,无副作用的。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其特征在于,金银花23%到32%,野菊22%到25%,鱼腥草10%到15%,枸杞15%到20%组成,其特征在将上述中草药按上述比例混合,晒干,磨成颗粒,其食用方法为一次5g,一日三到四次。
[0014]上述药包经临床试用是有效的,下面举例予以说明。
[0015]病例一:郑某,22岁,便秘,脸上青春痘较多。用本发明I个礼拜上述病症消失。
[0016]病例二:潘某,18岁,痘痘长满一脸。用本发明半个月,上述病症明显得到改善,症状基本消失。
【主权项】
1.一种祛痘美容药剂,其特征在于,金银花23%到32%,野菊22%到25%,鱼腥草10%到15%,枸杞15%到20%组成,其特征在将上述中草药按上述比例混合,晒干,磨成颗粒,其食用方法为一次5g,一日三到四次。
【专利摘要】一种祛痘美容药剂,涉及金银花,枸杞药物或保健中的应用,属于天然药物或保健品领域。其特征在于,金银花??23%到32%,野菊?22%到25%,鱼腥草??10%到15%,枸杞15%到20%组成,其特征在将上述中草药按上述比例混合,晒干,磨成颗粒,其食用方法为一次5g,一日三到四次。本发明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
【IPC分类】A61K36/815, A61P17/10
【公开号】CN105521147
【申请号】CN201410507310
【发明人】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人】林妍君
【公开日】2016年4月27日
【申请日】2014年9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