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内置式导尿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04069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连接内置式导尿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导尿管结构的改进,具体涉及一种连接内置式导尿管,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导尿管主要有硅胶和乳胶两种材质,硅胶导尿管因其材质弹性较小,在与引流袋的塑料接头连接时,容易松脱,采取增加接口厚度的方法解决,缺点是临床使用中插入接头比较费劲,并且浪费原料,增加成本;乳胶导尿管材质弹性较大,插入接头容易,但连接处承受的拉力不大,在临床使用中,病人的意外动作可能造成松脱,尿液污染病床。
[0003]上述两种导尿管单向阀连接方式均采用从导尿管主体向旁边延伸出一条管道,包裹整个单向阀,并在外部增加密封紧固套的方法。这种连接方式有诸多缺点,表现在:第一、延伸出的管道与球囊腔道的连接点都不是一次成型,易形成拐点和缺陷,影响腔道的正常流量,是造成多数堵塞和渗漏的原因;第二、生产工艺上都是最后安装单向阀,在生产过程中注水通道易进入杂质而造成堵塞,增加管理难度,产品质量上始终有隐患;第三、单向阀安装难度较大,增加生产成本;第四、产品不是一次成型,使生产工艺及后期处理难以连续进行,生产自动化难以实现;第五、延伸出的管道形成导尿管上的一个分支,在临床中,长期导尿易形成污垢,给病人造成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减少堵塞和渗漏,引流袋连接牢固,球囊注水操作方便,临床使用干净卫生,容易加工和成型的连接内置式导尿管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连接内置式导尿管,包括具有导尿引流通道和球囊注水通道的导尿内管、用于形成球囊的球囊套管、用于与引流袋连接的引流接口和用于向球囊中注水的单向阀,导尿内管尾部延伸形成与球囊注水通道连通的球囊注水管道,所述引流接口前端与导尿内管尾部连接,球囊套管套装在导尿内管前段;球囊注水管道端部从引流接口侧壁上穿出与单向阀连接;其特征在于:在球囊注水管道与单向阀的连接部位以及引流接口与导尿内管的连接部位通过共同的固定加强装置连接,固定加强装置包裹在上述连接部位外以防止连接部位脱落;单向阀和引流接口固定在固定加强装置内部相应位置,单向阀和引流接口的出口部位露出于固定加强装置外。
[0007]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加强装置上设有止水装置,以用于闭合所述引流接口部位。
[0008]所述固定加强装置由相对的两部分壳体扣合形成,两部分壳体扣合形成与连接部位对应的多个卡口。
[0009]所述单向阀壳体表面设有环状凸起形成固定环,两部分壳体形成的卡口对应固定环部位设有卡槽,卡槽合围卡住对应的单向阀固定环,单向阀头部穿过对应卡口从固定加强装置内伸出。
[0010]优选地,所述导尿内管、球囊套管、引流接口、球囊注水管道和单向阀组装形成导尿管内部主体;在导尿管内部主体的外表面浸渍有一层弹性材料以形成连为一体的导尿管外层,引流接口出口和单向阀进口露出于导尿管外层外,导尿管外层材料的拉伸强度小于导尿内管材料的拉伸强度;在导尿内管前端管壁上以及导尿管外层上设有贯通的引流入口,引流入口与导尿通道相通;所述固定加强装置包裹在导尿管外层上以将所述连接部位包裹并紧固在导尿管外层内。
[0011]所述单向阀的出水口收拢形成单向阀接口,球囊注水管道端部与单向阀接口端部直接连接。
[0012]所述球囊套管两端通过捆绑物I与导尿内管固定连接和封闭,捆绑物I位于导尿管外层内。
[0013]所述引流接口采用弹性材料制作,其前端套装在导尿内管尾部并通过捆绑物II将套装部位固定、连接和封闭,捆绑物II位于导尿管外层内。
[0014]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1、导尿内管上自然延伸出球囊注水管道与单向阀收拢的接口直接连接,避免了在这个连接点上形成拐点,并减少了一次连接,简化了连接方式,从根本上保障导尿管腔道在这个连接点上不堵塞不渗漏并维持正常流量,同时有利于导尿管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工艺的简化;另一方面,单向阀在生产前期即装配到导尿管上,避免了生产过程中杂质进入球囊注水腔道造成堵塞,解决了现有产品造成球囊堵塞的多数隐患。
[0016]2、弹性的引流接口包裹在刚性的外壳内,使引流袋接头的插入既容易又牢固,有效解决连接器分离力的问题,方便临床使用。
[0017]3、单向阀固定在刚性的固定加强装置内,方便医护人员进行注水和放水的操作。
[0018]4、固定加强装置表面光滑,外部形状较小和简单,避免形成污垢,临床使用干净卫生。同时,外部结构的简化有利于降低包装贮运成本。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20]图1是导尿内管纵剖面构造图。
[0021]图2是导尿内管横截面构造图。
[0022]图3是球囊导管外形图。
[0023]图4是捆绑物外形图。
[0024]图5是引流接口纵剖面构造图。
[0025]图6是单向阀外形结构图。
[0026]图7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纵剖面构造图。
[0027]图8是固定加强装置内部结构构造图。
[0028]图9是球囊鼓起的导尿管外形图。
[0029]图中:1、导尿内管;2、球囊套管;3、捆绑物;4、引流接口 ;5、单向阀;6、导尿管外层;7、固定加强装置;11、第一球囊注水通道;12、第二球囊注水通道;13、第一球囊注水管道;14、第二球囊注水管道;15、导尿引流通道;41、前段套管;42、中部锥形部位;43、尾段接口部位;51、单向阀接口 ;52、单向阀进水口 ;53、单向阀固定环;71、导尿内管卡槽;72、单向阀卡槽;73、导尿内管出口 ;74、引流接口出口 ;75、单向阀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参见图1-图9,从图上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带捆绑结构的导尿管,包括分别加工再组装的具有导尿引流通道和球囊注水通道的导尿内管、用于形成球囊的球囊套管、用于与引流袋连接的引流接口和用于向球囊中注水的单向阀,导尿内管上设有与球囊注水通道连通的球囊注水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尿内管、球囊套管、引流接口、球囊注水管道和单向阀组装形成导尿管内部主体;在导尿管内部主体的外表面浸渍有一层弹性材料以形成连为一体的导尿管外层,引流接口出口和单向阀进出口露出于导尿管外层外,导尿管外层材料的拉伸强度小于导尿内管材料的拉伸强度;在导尿内管前端管壁上以及导尿管外层上设有贯通的引流入口,引流入口与导尿通道相通。
[0031]连接时,所述引流接口前端与导尿内管尾部连接,导尿内管尾部延伸形成所述球囊注水管道,球囊注水管道端部与单向阀连接;球囊套管套装在导尿内管前段。
[0032]所述球囊套管两端通过捆绑物I与导尿内管固定连接和封闭;同样地,引流接口前端套装在导尿内管尾部并通过捆绑物II将套装部位固定连接和封闭,捆绑物I和捆绑物II位于导尿管外层内。
[0033]为方便单向阀与注水管道连接,避免形成拐点,本实用新型单向阀的出水口收拢形成单向阀接口,单向阀接口端部横截面与球囊注水管道端部横截面一致,单向阀接口端部与球囊注水管道端部以粘接方式对接,所述导尿管外层封闭包裹该对接部位外表面。
[0034]为避免堵塞以及堵塞后的疏通,本实用新型导尿内管上的球囊注水通道为相对布置的两条,两条球囊注水通道分别通过导尿内管壁上的横向通道与球囊套管内壁相通,两条球囊注水通道分别从导尿内管尾部延伸出来形成两球囊注水管道,两球囊注水管道端部从弓I流接口侧壁上穿出并分别与单向阀连接。
[0035]为了确保各连接部位的连接强度,本实用新型在两球囊注水管道与单向阀的连接部位以及引流接口与导尿内管的连接部位通过共同的固定加强装置连接,固定加强装置包裹在导尿管外层上以将上述连接部位包裹并紧固在导尿管外层内,即通过外部增设的机械连接结构以防止连接部位脱落。
[0036]具体地所述固定加强装置由相对的两部分壳体扣合形成,两部分壳体扣合形成两个或三个固定的卡口,其中一个卡口用于固定引流接口和导尿内管尾部连接部位,另一个或两个卡口设置在前一个卡口的旁边,用于固定单向阀,在单向阀壳体表面设有环状凸起形成固定环,两部分壳体形成的卡口对应固定环部位设有卡槽,卡槽合围卡住对应的单向阀固定环,单向阀头部穿过对应卡口从固定加强装置内伸出。
[0037]所述固定加强装置呈桃形或心形,其表面光滑。
[0038]为方便连接,所述引流接口由连为一体的前段套管、中部锥形部位和尾段接口部位三段构成,中部锥形部位细端尺寸和前段套管一致,中部锥形部位粗端尺寸和尾段接口部位一致,前段套管套装在导尿内管尾部,尾段接口部位从固定加强装置内伸出,用于连接引流袋。
[0039]进一步地,可以在导尿内管上设有与中心导尿引流通道平行的注药冲洗腔道和测温腔道,注药冲洗腔道和测温腔道从导尿内管尾部延伸出来形成注药冲洗管道和测温管道,注药冲洗管道和测温管道端部套装有对应的套管,套管通过捆绑物与注药冲洗管道和测温管道端部固定。
[0040]以上介绍了本实用新型导尿管的组成及连接关系,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以实施例的形式对各部件及其组装顺序进行详细说明。
[0041]实施例一
[0042]步骤一:如图1 —图6所示,制作导尿管主体配件。包括导尿内管1、球囊套管2、捆绑物3、引流接口 4、单向阀5。
[0043]导尿内管I采用挤塑工艺,使用抗拉刚度较好、弯曲强度较低的常用塑料材质即可,实际使用常用的医用管道塑料材质挤塑而成,外径根据导尿管规格型号确定,管壁厚度为0.3 — 4mm,长度为200 — 400 mm,内设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通道,至少包括一导尿引流通道15和第一球囊注水通道11,也可以包括第二球囊注水通道12、注药冲洗通道、测温通道等;所述的导尿引流通道15,内径根据导尿管不同规格型号对流量的要求而定;所述的球囊注水通道,内径为0.5 — I mm ;第二球囊注水通道12及其第二球囊注水管道14的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临床使用时腔道内细微、遇水膨胀的杂质或腔道内细微损伤造成腔道堵塞的风险,采用的方法是:当发现球囊内水不能从单向阀5流出时,可使用第二球囊注水通道12排水,也可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