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内镜的套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70240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内镜的套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镜下手术操作辅件,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内镜的套管。
【背景技术】
[0002]食管ESD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但仍属于操作较难的技术。其主要难点在于内镜仅存在一个操作孔道,无法进行组织的牵拉,在薄至3_的食管上进行粘膜下剥离,易出现出血及穿孔的并发症。虽然透明帽可以有一定的牵拉作用,但效果不甚理想。医生迫切希望出现“第二只手”,进行协同操作,将大大提高安全性及手术效率。由于食管是直行管道,公开号为CN103584828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内镜的多孔道外套管,它涉及一种内镜检查用的辅助装置,外管的管壁上设有数个细软管孔,每个细软管孔对应一个细软管,外管的前端与外管堵头螺纹连接,细软管的一端穿过外管堵头设置在相应的细软管孔中,细软管的另一端安装有软管封堵,数个细软管分为数个第一细软管和数个第二细软管,数个第一细软管和数个第二细软管沿细软管孔依次交替设置,每个第一细软管的后端面与外管的后端面重合,每个第二细软管的后端面至外管的后端面之间为挡块孔,挡块孔的长度为5mm?10mm,每个挡块孔中设置一个挡块。这种多孔道外套管解决了现有内镜上仅有一个或两个工作通道可以送入内镜附件的问题,但存在以下缺点:未设置套管长度,若其长度超过门齿距病灶的距离,则无法操作;结构较为复杂,不利于清洗消毒;并未明确说明几个孔道及孔道的分布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具有多个工作通道可以送入内镜附件的用于内镜的套管。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内镜的套管,套管的外径与食管相适配,所述套管的内径与内镜插入管相适配,所述套管的管壁沿套管轴向开设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沿套管周向等间距设置,所述套管的外壁沿套管轴向设置有刻度。
[0005]进一步的,所述套管的外壁设置有用于固定咬合器的卡扣结构。
[0006]进一步的,所述通孔的数目为6个。
[0007]进一步的,所述套管的内径为12?14mm,所述套管的外径为18?22mm,所述通孔的直径为2.8?3mm。
[0008]进一步的,所述套管的长度为20?40cm。
[0009]进一步的,所述套管为塑料软管。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套管的管壁上沿套管轴向设置有多个通孔,形成多个工作通道,使内镜操作医生多了第二只手,通过通孔置入标准抓持部件(如活检钳),夹住已切开的病灶周边粘膜,向腔内牵拉,利于快速粘膜下剥离;由于标准抓持部件的牵拉作用,粘膜下层次清晰,明显减少粘膜下注射的次数,加快剥离速度,减少穿孔及出血机会,减少配合护士的工作量;由于套管的反向牵拉作用,无需使用透明帽;多个通孔沿套管周向等间距设置,医生可以根据病变部位的位置选择最佳角度的通孔来实行内镜下的检查及治疗,无需旋转套管,可有效保证检查及治疗的效果;结构较为简单,利于清洗消毒,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内镜的套管的立体图。
[001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内镜的套管的俯视图。
[001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内镜的套管与咬合器配合示意图。
[0014]标号说明:
[0015]1、套管;11、通孔;12、管壁;13、外壁;2、咬合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0017]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套管的管壁上沿套管轴向设置有多个通孔,提供了内镜附件的多个工作通道,医生可以根据病变部位的位置选择最佳位置的通孔来实行内镜下的检查及治疗。
[0018]请参照图1至图3,一种用于内镜的套管,套管I的外径与食管相适配,所述套管I的内径与内镜插入管相适配,所述套管I的管壁12沿套管I轴向开设有多个通孔11,多个通孔11沿套管I周向等间距设置,所述套管I的外壁13沿套管I轴向设置有刻度。
[0019]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套管I的管壁12上沿套管I轴向设置有多个通孔11,形成多个工作通道,使内镜操作医生多了第二只手,通过通孔11置入标准抓持部件(如活检钳),夹住已切开的病灶周边粘膜,向腔内牵拉,利于快速粘膜下剥离;由于标准抓持部件的牵拉作用,粘膜下层次清晰,明显减少粘膜下注射的次数,加快剥离速度,减少穿孔及出血机会,减少配合护士的工作量;由于套管I的反向牵拉作用,无需使用透明帽;多个通孔11沿套管I周向等间距设置,医生可以根据病变部位的位置选择最佳角度的通孔11来实行内镜下的检查及治疗,无需旋转套管1,可有效保证检查及治疗的效果;结构较为简单,利于清洗消毒,使用安全。
[0020]进一步的,所述套管I的外壁13设置有用于固定咬合器2的卡扣结构。
[0021]由上述描述可知,套管I的外壁13设置有用于固定咬合器2的卡扣结构,可将套管I牢牢地固定在咬合器2上,结构稳固,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0022]进一步的,所述通孔11的数目为6个。
[0023]由上述描述可知,通孔11的数目设置为6个,每60度就设置有一个通孔11,医生可以根据病变部位的位置选择最佳角度的通孔11来实行内镜下的检查及治疗,随剥离的病灶位置改变无需旋转套管1,可有效保证检查及治疗的效果。
[0024]进一步的,所述套管I的内径为12?14mm,所述套管I的外径为18?22mm,所述通孔11的直径为2.8?3_。
[0025]由上述描述可知,套管I的内径设置为12?14mm,套管I的外径设置为18?22mm,通孔11的直径设置为2.8?3mm,利于套管I顺利进入食管内,以及方便内镜插入管和内镜附件分别穿过套管I及其通孔11。
[0026]进一步的,所述套管I的长度为20?40cm。
[0027]由上述描述可知,套管I的长度设置为20?40cm,套管I外有刻有距门齿距离的刻度,方便食管上中下段不同病灶的使用需求。
[0028]进一步的,所述套管I为塑料软管。
[0029]由上述描述可知,使用塑料软管作为套管1,可减小食道的不适感。
[0030]请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为:一种用于内镜的套管,套管I的外径与食管相适配,所述套管I的内径与内镜插入管相适配,所述套管I的管壁12沿套管I轴向开设有多个通孔11,多个通孔11沿套管I周向等间距设置,所述套管I的外壁13沿套管I轴向设置有刻度。所述套管I的外壁13设置有用于固定咬合器2的卡扣结构。所述通孔11的数目为6个。所述套管I的内径为13mm,所述套管I的外径为20mm,所述通孔11的直径为2.9mm。所述套管I的长度为30cm。所述套管I为塑料软管。
[0031]请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为:一种用于内镜的套管,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套管I的内径为12mm,所述套管I的外径为18mm,所述通孔11的直径为2.8mm。所述套管I的长度为20cm。
[0032]请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为:一种用于内镜的套管,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套管I的内径为14mm,所述套管I的外径为22mm,所述通孔11的直径为3mm。所述套管I的长度为40cm。
[003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内镜的套管的有益效果在于:套管的管壁上沿套管轴向设置有多个通孔,形成多个工作通道,使内镜操作医生多了第二只手,通过通孔置入标准抓持部件(如活检钳),夹住已切开的病灶周边粘膜,向腔内牵拉,利于快速粘膜下剥离;由于标准抓持部件的牵拉作用,粘膜下层次清晰,明显减少粘膜下注射的次数,加快剥离速度,减少穿孔及出血机会,减少配合护士的工作量;由于套管的反向牵拉作用,无需使用透明帽;多个通孔沿套管周向等间距设置,医生可以根据病变部位的位置选择最佳角度的通孔来实行内镜下的检查及治疗,无需旋转套管,可有效保证检查及治疗的效果;结构较为简单,利于清洗消毒,使用安全。
[00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内镜的套管,其特征在于:套管的外径与食管相适配,所述套管的内径与内镜插入管相适配,所述套管的管壁沿套管轴向开设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沿套管周向等间距设置,所述套管的外壁沿套管轴向设置有刻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镜的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的外壁设置有用于固定咬合器的卡扣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镜的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数目为6个。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镜的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的内径为12?14mm,所述套管的外径为18?22mm,所述通孔的直径为2.8?3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镜的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的长度为20?40cmo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镜的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为塑料软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内镜的套管,套管的外径与食管相适配,所述套管的内径与内镜插入管相适配,所述套管的管壁沿套管轴向开设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沿套管周向等间距设置,所述套管的外壁沿套管轴向设置有刻度。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套管的管壁上沿套管轴向设置有多个通孔,通过通孔置入标准抓持部件(如活检钳),夹住已切开的病灶周边粘膜,向腔内牵拉,利于快速粘膜下剥离;可明显减少粘膜下注射的次数,加快剥离速度,减少穿孔及出血机会,减少护士工作量;医生可以根据病变部位的位置选择最佳角度的通孔,无需旋转套管,可有效保证检查及治疗的效果;结构简单,利于清洗消毒,使用安全。
【IPC分类】A61B1/00
【公开号】CN204839414
【申请号】CN201520495473
【发明人】王蓉, 卢明芳
【申请人】王蓉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