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压迫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061580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动脉压迫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手术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动脉压迫器。
【背景技术】
[0002]临床上,介入放射导管手术结束将导管从动脉中取出时,为防止穿刺点动脉出血,需要将穿刺点加压止血后方可包扎,目前,对于穿刺点的压迫止血大多采用手指压迫穿刺点,由于压迫时间较长,很容易造成疲劳致使压力减弱或者压迫点的位置偏移。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脉压迫器,能够替代手指进行压迫,加压力量大,且能穿戴于患者的腰部与大腿之间,使用方便。
[0004]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脉压迫器,包括主压迫带和辅助压迫带;
[0005]所述主压迫带包括金属框架、设置在金属框架中心的橡胶圆柱体,以及,两条第一弹力粘性绷带;两条所述第一弹力粘性绷带的固定端分别固定在金属框架两侧,两条第一弹力粘性绷带的活动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母粘扣和第一子粘扣,第一母粘扣和第一子粘扣的长度均为第一弹力粘性绷带长度的至少1/2 ;
[0006]所述辅助压迫带包括第二弹力粘性绷带,所述第二弹力粘性绷带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母粘扣和第二子粘扣,第二母粘扣和第二子粘扣的长度均为第二弹力粘性绷带长度的至少1/4 ;
[0007]所述动脉压迫器的使用状态下,所述主压迫带的橡胶圆柱体压迫穿刺点,第一母粘扣和第一子粘扣粘接固定,所述辅助压迫带与主压迫带交叉设置,且辅助压迫带压在橡胶圆柱体上,第二母粘扣和第二子粘扣粘接固定。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框架的中心开有与橡胶圆柱体的最大横截面积相同的中心开口,沿橡胶圆柱体轴线方向的中心开口的两端,在金属框架朝向人体皮肤的一面上分别设置有两个卡槽,所述橡胶圆柱体的轴线上设置有轴杆,轴杆两端延伸出橡胶圆柱体且能分别与两个卡槽卡接固定。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框架的固定第一弹力粘性绷带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长条形开口,两条所述第一弹力粘性绷带分别穿过长条形开口与金属框架固定连接。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压迫带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弹力粘性绷带中心表面上设置有定位槽,定位槽中心设置有形状与橡胶圆柱体基本相同的半圆筒状弧形槽。
[0011]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脉压迫器,通过利用橡胶圆柱体的弹性和韧性来压迫穿刺点,并通过两条压迫带给予穿刺点双重压力,并且固定方式采用粘扣固定的方式,从而使得动脉压迫器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省力、止血效果好,减轻患者以及医务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脉压迫器实施例的主压迫带的主视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脉压迫器实施例的主压迫带的后视示意图;
[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脉压迫器实施例的辅助压迫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脉压迫器实施例穿戴于人体后的状态示意图;
[0016]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脉压迫器实施例中橡胶圆柱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 “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0019]参照附图1-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脉压迫器实施例的主压迫带的主视示意图、后视示意图,辅助压迫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动脉压迫器实施例穿戴于人体后的状态示意图。
[0020]所述动脉压迫器,包括主压迫带10和辅助压迫带20 ;
[0021]所述主压迫带10包括金属框架12、设置在金属框架12中心的橡胶圆柱体13 (参考图5),以及,两条第一弹力粘性绷带11 ;两条所述第一弹力粘性绷带11的固定端分别固定在金属框架12两侧,两条第一弹力粘性绷带11的活动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母粘扣和第一子粘扣,第一母粘扣和第一子粘扣的长度均为第一弹力粘性绷带长度的至少1/2 ;
[0022]所述辅助压迫带20包括第二弹力粘性绷带21,所述第二弹力粘性绷带2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母粘扣和第二子粘扣,第二母粘扣和第二子粘扣的长度均为第二弹力粘性绷带21长度的至少1/4;
[0023]如图4所示,所述动脉压迫器的使用状态下,所述主压迫带10的橡胶圆柱体13压迫穿刺点,两根第一弹力粘性绷带11分别绕身体两侧到身体的另一方,用力拉两根第一弹力粘性绷带11并通过第一母粘扣和第一子粘扣粘接固定,从而将主压迫带10固定在人体上并同时压迫穿刺点;所述辅助压迫带20与主压迫带10交叉设置,且辅助压迫带20压在橡胶圆柱体13上,两根第二弹力粘性绷带21分别绕身体两侧到身体的另一方,用力拉两根第二弹力粘性绷带21并通过第二母粘扣和第二子粘扣粘接固定,从而将辅助压迫带20固定在人体上并同时辅助压迫穿刺点。
[0024]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弹力粘性绷带是由纯棉弹力背衬上涂有低敏丙烯酸酯粘胶,并覆有一层硅酮保护纸(内层)构成的;取下硅酮保护纸,对准需要固定的部位进行粘贴,抚平后,轻轻按压几秒钟即固定完成;对需要加压的部位,将绷带拉紧后粘贴,以达到有效的压力。
[0025]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脉压迫器,通过利用橡胶圆柱体的弹性和韧性来压迫穿刺点,并通过两条压迫带给予穿刺点双重压力,并且固定方式采用粘扣固定的方式,从而使得动脉压迫器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省力、止血效果好,减轻患者以及医务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
[0026]较佳的,所述金属框架12的中心开有与橡胶圆柱体13的最大横截面积相同的中心开口(也是矩形开口),沿橡胶圆柱体13轴线方向的中心开口的两端,在金属框架12朝向人体皮肤的一面上分别设置有两个卡槽,所述橡胶圆柱体13的轴线上设置有轴杆131,轴杆131两端延伸出橡胶圆柱体13且能分别与两个卡槽卡接固定;卡槽的开口宽度略小于轴杆131的直径,且其深度大于轴杆的半径或大于轴杆直径的3/4。这样,橡胶圆柱体13则可以更换,并且,卡槽在金属框架12贴紧人体的一面,因此不会发生脱落。
[0027]可选的,所述金属框架12的固定第一弹力粘性绷带11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长121条形开口,两条所述第一弹力粘性绷带11分别穿过长条形开口 121后折回到第一弹力粘性绷带11表面并在重合部位111处互相固定连接(采用缝线、铆钉连接等方式均可),从而与金属框架12固定连接;这样,第一弹力粘性绷带11若有损坏也能随时更换新的。
[0028]较佳的,所述辅助压迫带20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弹力粘性绷带21中心表面上设置有定位槽22,定位槽22中心设置有形状与橡胶圆柱体13基本相同的半圆筒状弧形槽222,从而能够将辅助压迫带20与主压迫带10的相对位置固定,也能更好地施压。
[0029]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动脉压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压迫带和辅助压迫带; 所述主压迫带包括金属框架、设置在金属框架中心的橡胶圆柱体,以及,两条第一弹力粘性绷带;两条所述第一弹力粘性绷带的固定端分别固定在金属框架两侧,两条第一弹力粘性绷带的活动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母粘扣和第一子粘扣,第一母粘扣和第一子粘扣的长度均为第一弹力粘性绷带长度的至少1/2 ; 所述辅助压迫带包括第二弹力粘性绷带,所述第二弹力粘性绷带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母粘扣和第二子粘扣,第二母粘扣和第二子粘扣的长度均为第二弹力粘性绷带长度的至少 1/4 ; 所述动脉压迫器的使用状态下,所述主压迫带的橡胶圆柱体压迫穿刺点,第一母粘扣和第一子粘扣粘接固定,所述辅助压迫带与主压迫带交叉设置,且辅助压迫带压在橡胶圆柱体上,第二母粘扣和第二子粘扣粘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压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框架的中心开有与橡胶圆柱体的最大横截面积相同的中心开口,沿橡胶圆柱体轴线方向的中心开口的两端,在金属框架朝向人体皮肤的一面上分别设置有两个卡槽,所述橡胶圆柱体的轴线上设置有轴杆,轴杆两端延伸出橡胶圆柱体且能分别与两个卡槽卡接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压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框架的固定第一弹力粘性绷带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长条形开口,两条所述第一弹力粘性绷带分别穿过长条形开口与金属框架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压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压迫带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弹力粘性绷带中心表面上设置有定位槽,定位槽中心设置有形状与橡胶圆柱体基本相同的半圆筒状弧形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脉压迫器,包括主压迫带和辅助压迫带;所述主压迫带包括金属框架、设置在金属框架中心的橡胶圆柱体,以及,两条第一弹力粘性绷带;两条所述第一弹力粘性绷带的固定端分别固定在金属框架两侧,两条第一弹力粘性绷带的活动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母粘扣和第一子粘扣;所述辅助压迫带包括第二弹力粘性绷带,所述第二弹力粘性绷带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母粘扣和第二子粘扣;所述动脉压迫器的使用状态下,所述主压迫带的橡胶圆柱体压迫穿刺点且辅助压迫带压在橡胶圆柱体上。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动脉压迫器,能够替代手指进行压迫,加压力量大,且能穿戴于患者的腰部与大腿之间,使用方便。
【IPC分类】A61B17/12
【公开号】CN204971417
【申请号】CN201520526622
【发明人】王全玉, 何炜
【申请人】王全玉, 何炜
【公开日】2016年1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7月2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